化学教学与品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一种个体现象,品德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并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影响?思想品德培养方法有哪些呢?

一、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一般来讲,初中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朝夕相处的紧密联系使得家庭环境成了影响初中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来自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前者包括家庭的人口结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后者包括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与方式、家庭的氛围和作风等。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当代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脱节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观念所造成的。《课程标准》的出台、课程的改革、评价的改革、教师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使中国的基础教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文旨在学习、运用《课程标准》,结合试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情况,就新课程给品德培养带来的生机谈几点体会:

一、生活内容成为学习资源,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1. 教材成为学习手册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通过学习一个榜样事例,明白一个道理,即学文明理,然后通过辨析深化明理,最后导行,说说该怎么做。这个榜样事例大部分是名人、革命先辈的事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学后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的孩子说说一大套、做做做不到,知行严重脱节。而我们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内容都源于孩子们的生活。把原来的教科书变成了学习手册。一打开《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就是《致一年级小朋友的一封信》:“亲爱的小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名小学生啦!让我们和你手中的书一起走进你向往的小学生活。这是写你自己的书……这是你爱读的书,这也是你自己写成的书……让我们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走进新的生活,去创造幸福的童年。”读来很亲切,就像知心姐姐在跟小朋友说话。第一册内容有四个单元,即四大主题,分别是:“你好,新学校”(认识新环境)、“我的新生活”(从心理上引导交往、合作、学习)、“我爱我家”(孝亲爱家教育)、“我们一起迎新年”(了解过年风俗,说说明年的心愿)。从内容来看,这四大主题是一年级小学生现实生活的写照;书中插图画面形象、生动,结合课中

学习,有的还可以用亲手画的形式教学。这本书小朋友爱不释手,课间也会有孩子

把它当作连环画看,当作自己的书看。

2. 撷取生活的浪花成为学习的内容

新教材的实验,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发现者、创造者、行动研究者,也使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我在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教学内容素材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且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这样的新课堂学习,生活气息浓。生活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孩子觉得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孝亲爱家的情感基础。传统教材,教育孝敬长辈这类主题的榜样事例是陈毅元帅回家看望母亲时,帮久病在床的妈妈洗尿裤的事迹。陈毅元帅的事迹固然可敬,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而且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不是为了道德而生活,道德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品德的培养应遵循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逻辑。因此,新课标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新课堂教学让德育回归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师生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

传统观念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总有一丝畏惧感。当师生走进新课程以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道德法官”或“道德大使”,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上的道德知识,而是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条件,灵活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的探索欲望,让儿童自主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教师变为孩子们的亲密伙伴,学习生活上的朋友。

1. 孩子有烦恼与不满,愿向老师倾情诉说了

我撷取两位孩子对我的诉说。第一位在课间拉着我说:“老师,我昨天害怕极了。爸爸跟妈妈吵架,妈妈穿了拖鞋就往外跑,外婆连忙追出去,后来我哭着叫起来,”爸爸,爸爸,快把妈妈找回来呀!快!“爸爸终于从宾馆里把妈妈找回来了。我摸摸他的头,竖起大拇指夸奖说:”你真棒!有你这样能干的女儿,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第二位写在家校联系本上:”老师,我跟汤靓靓一直是好朋友,可她今天不跟我好了,你说为什么?“我在联系本上写道:”请你有礼貌地去问问她,为什么?然后再想办法,如有困难,老师会继续帮助你。“果然,后来发现他们又和好如初。

2. 孩子有喜悦和成功,愿和老师分享了

“老师,你看我的画,画得好不好”、“老师,今天跳绳我一分钟能跳110个了”……

一下课,孩子们就围着我说个不停,感觉我就是他(她)们中的一员。

3. 孩子有疑问,愿意请教老师了

“老师,这个字我不会写,请你教教我,好不好”、“老师,这首歌我还不会唱,你能不能教会我……”孩子心目中,老师是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氛围,生生之间是合作、讨论的氛围。对孩子来说课堂学习是校园生活的大部分,这种自然、和谐、平等的校园生活氛围就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构建了适宜的大环境。这样,学生的情况也便于教师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从而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

三、知识接受转变为体验感悟,解决了德育的关键问题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教育中的“体验感悟”入手是解决问题的

关键。

1. 课堂内开展小活动体验

如《我愿和你交朋友》一课,课前我认识到:儿童的交友是在很自然的玩中进行的,于是我请小朋友带来各种玩具,课中组织小朋友玩玩具,学生有了玩具这个载体,自然大胆地离开位置,在玩中相互介绍玩具名称、玩法,认识了新朋友,学

会了交友的技能。

2. 家庭中做小主人体验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一课中,家校联系,要求在家设立劳动岗位,自己事自己做,能为父母做一件事,以体验劳动的辛苦,培养家庭小主任的主人翁意识。

3. 让少先队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堂内,而少先队活动拓宽了体验的时空。因此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广阔的社会中体验。如三年级结合“七彩的社会生活”这个主题,开展当一回卖报员,当一回营业员,当一回小花农,当一名小交警,当一名小记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体验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四、教师给孩子操行评定变为孩子自己成长记录,成为德育的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