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富裕县实验中学王建东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接)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因此,目前初、高中的历史知识链实际上脱节严重。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

第三,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4个单元,65个知识点, 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要求明显偏弱,而高中历史课标则是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分析:
上述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状况,说明(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师生普遍感觉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2)
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否则学习和理解是有困难的;但现在高中生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

(3)众所周知,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据学校反映,学生初中历史学科基础普遍薄弱,学校、学生仍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此外,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如故,这些因素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目前,教过高中历史新课程老师的感觉是,课程内容偏多,学时偏紧,所以老师感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及其上述分析,我们该怎么办?
(1)、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

可以说,现在高中教学,若离开了课程标准,教师们就无法上好历史课。

但目前,教师们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大多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当然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情形在新课程推进的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过去的高中旧课程我们是“依纲教本”,而我们现在高中历史课课程则是“依标施教”,教材的作用大大弱化,教材仅是“教本”,而非“蓝本”。

“蓝本”是新课标。

(2)面对即将接触的高一新生,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3)要重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初中历史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

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4)由于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是与旧高中课程相配置,所以历史知识体系不尽完善,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往往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无法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也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5)高中历史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

(6)对于陌生、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教学要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7)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照其他版本的优点。

并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尤其是政治学科,它有许多知识与我们的历史相交叉。

如政治必修一模块中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涉及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主要表现,中国加入WTO
的机遇与挑战等,我们历史老师对此应有所了解,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