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总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长宁嘉定】
治生说
(清)汪琬
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
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
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
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
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
②为学亦然。
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精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
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①之益,而无剽贼②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
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
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
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
③《记》曰“无剿说③,无雷同。
”必则④古昔,称先王。
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骤而告之□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嗟乎!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迂,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故书此以自勉。
[注]①渐摩: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
②剽贼:窃取别人的陈言。
③剿说: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
④则:效法。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以
B.乃
C.其
D.于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C.为学要学古人是如何避免“剽贼、舛互”的。
D.为学应该多学古人而不可马虎、急于求成。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
2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9.(1分)A
20.(2分)A
21.(3分)D
24.(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作者以治田亩喻为学,论证了为学要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观点;又以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效果与不这么做的后果作对比,论证了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重要性。
评分说明:论证方法2分;分析2分。
25.(3分)答案示例:第③段画线句进一步指出了上文所述不致力于效法古人而只想随意治学、寻求捷径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出下文对今之学者不重视效法古人的时代学风的批判,而引用《礼记》进行论述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支
持了自己的主张:为学要耐心师法古人。
评分说明:“进一步指出了上文所述不致力于效法古人而只想草率经营、寻求捷径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出下文对今之学者不重视效法古人的时代学风的批判”、“而引用《礼记》进行论述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自己的主张:为学要耐心师法古人”为3个点,1点1分。
【崇明县】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①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
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
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
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B.也C.与D.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是。
(2分)
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
(4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
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
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
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
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21.B
22.群山环绕之,居高临下而有野趣;离民居不远,有炊烟市声。
23.本句描写内容为俯视以及远视角度(1分),花木环绕山峰高下起伏,山间草径曲折其间,故而人行其中如同飞过枝叶的鸟儿(1分)。
同时,因远视,所以,视野中的人很小,在枝叶间隐约可见,恍如鸟儿穿梭其间(1分)。
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俯视远观时刹那间的错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24.C
25.文章由钵山馀霞阁写起,第二段描写“俯视”远观之景,林密山幽,人若飞鸟,秦淮河萦绕、长江自西而东划分天地、莫愁湖若大圆镜,东南万屋沉沉,炊烟袅袅,连绵不断飘向天空(1分)。
第三段写人们登馀霞阁因众景毕现,因此,借以论文。
陶子静以为文章即如眼前之山出云、水顺流,待情致意趣而来,自然成文(1分)。
梅曾亮则以“云物烟景”俄顷变化为喻,表明为文要善于捕捉灵感(1分)。
由此可见,文章所写之景流动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而二子之论文也体现了自然为文的追求,可见“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水乳交融(1分)。
【青浦区】
送区册序①
(唐)韩愈
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
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
是以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③。
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
升自宾阶,仪观甚伟。
坐与之语,文义卓然。
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
区册,人名。
②侔(móu):等同。
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
④挐(rú)舟:划船,撑船。
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也
B.尔
C.矣
D.哉
2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
(3分)
2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主要描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2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分)
2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4分)
同:
异:对李蟠的情感是:
对区生的情感是:
【答案】:
21.(1分)D
22.(3分)①陆地上有险要的丘陵,还有虎豹出没。
②江流汹涌湍急,江中礁石锋利陡峭。
③常常发生船破人亡的事件。
④江边县城人员稀少,相貌异于中原人且语言不通。
(一点1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23.(3分)A
24.(2分)引用庄子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欣喜(1分)来表达自己处在荒僻之所遇见区生这样的知己的欣喜。
(1分)
25.(4分)同:韩愈对两者都有欣赏喜爱之情。
(1分)
异:韩愈对李蟠的情感态度:对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并且不受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的行为的欣赏赞扬。
(1分)
韩愈对区生的情感态度:在荒僻之地能够遇见区生主动表示愿意与我做朋友的欣喜,同时在我被贬失落之时,他愿意主动与我结交并且让我忘记现实忧愁的感激。
(2分)
译文: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
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
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
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
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
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
(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
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
(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
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
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
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
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
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
(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
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松江区】
叙梅子马王程稿
(明)袁宏道
①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 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
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师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
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②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秽,未有如今日者。
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①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②,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
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③詈余□。
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著稿具在,其有以箴。
”
③余曰:“是公诗进。
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④,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
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
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
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
②影响:模拟仿效。
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
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耶 C. 矣 D.乎
23.对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指出我与梅子合作评论诗歌,互相认可摈斥诋毁和赞叹的态度。
B.指出我与梅子马合作评论诗歌,共同摈斥诋毁和赞叹近时墨客。
C.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我认可梅子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D.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梅子认可我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24.第②段连用两个比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5.简析第③段中乡人由“怒”到“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6.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
【答案】:
22.(1分) C
23.(2分) D
24.(3分)以“杀翮之鸟”比喻受到诗歌法度格调束缚者所写诗作缺乏生机和活力,以“老妪之傅粉”比喻剽窃模仿者缺乏真意、矫揉造作的诗作。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诗坛创作的嘲讽与不满。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观点。
25.(3分)因为乡人习惯饮用以往的茶叶,稍有变更,立即情绪有所波动。
以乡人不辨茶味美恶来嘲讽世人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受习惯对人的影响和制约,固守常规,不知变通。
(评分说明:原因2分,实质1分)
26.(4分)梅子马的诗歌主张与作者相合,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抒发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所写的诗歌遭到时人诋毁,也希望他对自己的诗歌能做出公允评论,作者写此文表达支持与鼓励。
【普陀区】
与宋公子牧仲书
(明)侯方域
①某叨受太保先公①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
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
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②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
”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
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已相远甚矣。
③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
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
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④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
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祖父者。
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
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
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财,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不似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
【注】①太保先公:指宋牧仲的父亲宋权,死后追封太保。
22. 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公子又不以仆为 / 不肖数下交 / 质以所为文业
B. 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 数下交 / 质以所为文业
C. 公子又不以仆为 / 不肖数下交质 / 以所为文业
D. 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 数下交质 / 以所为文业
23. 第②段指出“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的行为实质是。
(用文中的词回答)(2分)
24. 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由太保的清廉,可以推知宋公子家境贫寒、资产微薄。
B. 太保清廉守节,可想而知不可能有丰厚资产留给家人。
C. 为维护太保清名,自己不能资助宋公子金钱,故而道歉。
D. 太保为人清高,人们体谅他,赠送宋家的都只是小礼品。
25.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的?请具体分析。
(4分)
26. 这封信直率而不失委婉,请对此加以赏析。
(3分)
【答案】:
22. B
23. 求
24. B
25. 作者先破后立。
通过两类卿相之子与政治地位截然相反的荣辱名声的对比,寄寓才能操守比身份地位更为重要
的告诫;接着论述结交贵人、强撑门面的不可行和不必要;最后指出守道读书既有实施基础和发展潜力,又符合太守期望,在守道读书“得其真似”和结交贵人“聊似其外”的结果对比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26.对于是否要结交贵人,作者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直接批评这种做法“不惟不似,而固已相远甚矣”,毫不掩饰地指出宋牧仲体弱多病的缺点和门第下降的现实,运用多个反问句强调事不可为,态度鲜明。
对于自己为何要写信来发表观点,则措辞委婉,敬称对方为“公子”,自谦“仆”“不肖”“窃”等,先表示感念宋权父子对自己的帮助和礼遇,再夸赞宋牧仲才气超轶,最后才引出对其发展道路的劝诫。
直率处见诚挚关切,委婉处显殷殷期盼,可谓情辞恳切,推心置腹。
【宝山区】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苏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
居斯乐,不乐不居也。
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①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
天之畀②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
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哉?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
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
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
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
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
《传》曰:“人臣无外交。
”故季布之忠于楚也,刘邦以为,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③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
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
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
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
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
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
②畀:给予。
③“楚”指项羽。
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
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以
B.之
C.则
D.乃
22.对第①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
B.“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
C.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
D.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境界。
23.苏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2分)
A.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苏洵相识,苏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保聪求与苏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苏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D.宋朝已不像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24.分析第③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
25.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分)
【答案】:
21. 1分 A
22. 2分 C
23. 2分 B
24. 4分
答案示例划线部分用了引证和例证手法(或对比手法-例证中是对比举例)。
作者引用《传》所说的人臣不能私下与其它诸侯结交(这句话意思对即可),来论证人臣对君主应忠心不二。
然后举例:季布屡败刘邦,但因忠于主公项羽而被刘邦任命为官员;丁公私放刘邦,但对主公项羽二心而被刘邦杀害。
两个例子形成对比,论证了臣子不能背叛主公,从而论证徒弟、人子不能背叛师父、父亲的观点。
25. 4分
答案示例与一般的“记”在开头对建筑物的记叙描写不同,本篇“院记”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如何对待居所的态度写起,表明人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名实相副,由此阐述如何为官做人的大道理。
这样写,一方面表明“我”写这篇“记”的严谨的态度和做人原则,另一方面交代了“我”在京城没有与保聪结交、为保聪写记的原由;而且,通过本“记”,又赞扬了保聪和他师父的品格。
居于此地之乐及做人的大道理、保聪的品德,才是禅院的灵魂,这样写,突出了禅院和“记”的实质(根本)。
答案示例二本文作为“院记”开始对禅院本身却不提及,出于作者的借题发挥。
本文从对居住的表现反映出人的内心和品质写起,批判了士大夫政事不为、枉费俸禄的行为,更批判了他们表里不一、为国不忠的品质,表达了对投机取巧的政客的憎恶。
写保聪和其师父的品性和对禅院的治理,正是照见官吏们懒政和投机的丑恶。
本文主要是批判为政者的品质和对国家、政事的态度,所以从议论为官为人写起。
【杨浦区】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
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
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
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
”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3)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
不为之容,□亦若是乎?否也。
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4)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
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
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
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2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盍
B.孰
C.其
D.何
22.不符合作者为文主张的一项是()(2分)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C.以适用为本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23.对第(1)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D.语言要讲求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24.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3)段进行分析。
(4分)
25.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
(3分)
【答案】:
21. C
22.D
23.D
24、第三段的第一句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
接下来巧妙设喻,以器之有镂刻喻文之有辞,既强调了“适用”是最根本的;也指出辞的作用,只是不要将其置于首位。
论述条理清晰,观点严密。
25、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
可以同意,也可以补充。
要求结合文学创作现实或者是自己的写作实践体会来分析。
例: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
王安石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我们看到的众多网文空有华美精致的文字,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关注,难以使人从中获益,成为真正的经典。
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
这样的观点固然不错,但是一味追求实用,容易落入功利、实用之中,忽视了独特的性灵个性的抒发,也很难写出能唤起读者的感动。
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经典。
【徐汇区】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②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这里沿用旧称。
下文的“太守”也是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
下文的长杨、五柞、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21. 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2分)
A. 其
B. 而
C. 所
D. 以
22. 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眺远。
B. 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而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明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