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形象设计研究——温州城市形象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城市形象设计研究——温州城市形象构建
作者:周朝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1年01月04日
温州城市形象设计研究报告——多维度温州城市定位
一、城市形象的构成体系
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设计,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城市形象的要素有哪些?美国城市学者吉伯德曾下过一个看起来似乎十分宽泛的定义:“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

”我国地区形象设计理论的开拓者罗志英教授曾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上揭示地区形象的评价指标因子。

综合各家所言,课题组认为城市形象应包括经济形象、政府形象、市民形象、文化形象、环境形象。

1、经济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城市经济的看法和评价。

城市经济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经济的总量、规模、结构、特色、GDP、人均收入、金融、产业、科技进步成果与影响等。

经济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府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城市政府的看法和评价。

政府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首要因素。

政府形象包括政府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工作的效率、服务水准、政府官员的素质、工作能力。

政府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扮演双重身份,一方面政府是城市形象的构成因素,另一方面又是城市形象的建设的执行主体。

城市政府既是最主要的执行主体也是全部活动的组织者。

市长和行政官员的任务就是挥动城市的发展。

3、市民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城市居民的看法和评价。

市民形象包括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社会公德、行为表现等。

4、文化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城市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文化形象包括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文化氛围等。

是城市形象的精神内容。

对提升城市层次和增强城市魅力有重要作用。

5、环境形象指社会公众对城市环境的看法和评价。

环境形象包括城市的空间位置、地理环境、道路交通、市容市貌、建筑物、广场、绿化等。

环境形象是城市形象中最外观、最直接的部分,是公众形成城市形象第一形象的重要因素。

二、温州城市经济形象系统构建
经济活动是现代城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经济形象是城市形象的基本方面。

温州经济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她的“活力”特点,“活力”也是温州经济最重要的优势和形成温州经济巨大实力的基础。

同时,基于温州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现状,发展温州经济也应当着重在“活力”上做足文章。

通过继续发展活力,全面提升温州经济。

(一)温州经济“活力”的现实表现
温州经济极富“活力”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她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温州人努力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结晶,温州政府引导下的一次次旧制度、旧机制改革、新制度、新机制创立的结果,她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明确的现实表现。

1、表现之一是发达的民营经济所先天具有的“活力”特质。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温州经济的发展史,从经济成分角度看,是温州民营经济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出于谋生的需要,温州民间自发的出现家庭工业、个体经销商、合作企业等大量的个体私营经济,当初我国的短缺经济大背景,温州政府的不争论只干活的务实态度,为这些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之后,政府认识到,这不是资本主义,是发展商品经济,是走市场化道路,于是在后来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保障体系、要素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发展体制环境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主动为之保驾护航,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形成,民营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到今天,民营经济不但成为温州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品牌,而且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现代化建设最大的推动力量、最大的财富源泉和温州民众最宽的就业渠道。

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24.6万户,企业8.3万多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5万多家,股份合作有限公司2.3万多家,私营企业3.9万家,外资企业 1000多家。

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民营企业实现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左右,民营企业上交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左右,民营企业创造的外贸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95%以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的80%左右。

温州民营经济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涉及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

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温州经济的基础,也为温州经济“活力”奠定了基础。

2、表现之二是先发的市场化改革优势是“活力”形成的制度因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明确地确立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观,实行政策上的“东倾”,这不但在物质资本上给与东部以大力扶持,更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给与东部以先发优势,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都是从东部开始实验并且不断完善逐步推进。

处于改革开放风口浪尖上的温州地区,加上温州人求变致富的强烈愿望和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旧体制的破除和新体制的创立开展的如火如荼。

通过20多年一次次改革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温州地区从开放农产品市场到全面发展生活消费品市场,从发展单一的商品市场到培育各种要素市场,从有形空间市场到无形市场网络,从有限区域市场到全国统一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从理顺价格关系到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整个的市场体系逐步发育健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确立并日趋完善。

温州地区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远远的走在了前面,确立起巨大的制度优势。

由于温州超前的市场体制改革取向,使温州人具备了更强的市场化眼光和意识,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培养出自谋出路自我发展的自主精神,克服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使大量的经济资源,由于追逐利润的特性,而源源不断的流入温州,弥补了温州的人才、资金、原材料等等的不足;在市场竞争作用下,温州制造业的分工、专业化和经济规模极大的提高起来,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产品成本明显降低,取得了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产品销售空间迅速扩大,并且迅速占领全国市场,世界市场占有率也迅速提高;极大的推动了温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加速了温州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塑造了规范的微观市场主体;优化了资源配置机制和资源配置效果;加快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法规建设,转变了政府职能,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表现之三是上规模的集群经济是经济活力的内源力。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私经济。

然而,当初的温州处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边缘地带,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人们从事的是技术含量比较低资金要求比较少的小商品生产,而且其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有限,很难从事一个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部生产活动,加上乡里乡亲沟通便捷相互信任,于是出现了一个区域围绕一个小商品进行分工协作生产,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的集群经济。

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中,每个企业只生产谋个产品很小的一个部分,每个企业有自己最独特的本领,最核心的优势,最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能保证质量的最佳生产技巧,每个企业做自己最能做的产品。

结果1000家企业分别形成1000种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协作就生产出全世界品质最好、成本最低的产品。

作深入分析,温州的集群经济还可以总结出许多优点。

第一,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另一个是集群企业位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

这种专业化分工生产不但可以铸就某一区域、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与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有利于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但当它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在技术上的相互学习和创新。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相互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第五,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又是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4、表现之四是联系广泛的开放型经济是经济活力的外源力。

温州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更为不利,地处东南一隅,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境以山地为主,在1178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平原仅占17%,除东面濒临东海,其他方向被大山阻隔;改革开放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基本上没有在温州投资,直到90年代前,温州尚无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同时,温州又耕地少人口多。

这种现实的基本经济条件,逼着温州人走出温州四处闯荡谋生。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大环境逐渐市场化,为闯市场、闯天下,非常注重经商、富有市场意识的温州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历史性机遇。

今天温州人走出去,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前温州能工巧匠走四方,更不是一般的简单劳动输出求生计,而是大大小小的个体私营业主带着自己的资本和经营理念走出温州、走向世界,是小老板大老板跨区跨国多方位经营,是推销温州产品,是组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商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经济资源,是发现商机、开拓市场,是以全国市场、世界市场为舞台表演温州人的经济戏剧。

走出去的这一群温州人,把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紧紧地联系起来,使温州经济很好的融入到全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实现了温州地方经济与全国经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

走出去的温州人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创办了3万多家企业,他们中有37万多个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达3千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许多地方,形成了温州人相对集中的空间,并取名为温州街、温州村,他们成立了70多个温州商会,成为温州人经济独特风景线;在海外,有40多万温籍华侨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有43万人,在巴黎就有"温州一条街",而且名气很大,据说连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意都被温州人挤掉。

(二)持续发展温州经济“活力”要克服的难题
经济活力不是一时的话题,也不是可以在某时完成而结束的某种任务,经济活力应当是做好经济工作、展示经济良好形象、保持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时时刻刻要关注、永远要保持与发展的课题。

温州经济“活力”,很大程度上是温州市场化改革先发优势的结果,现在,随着全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全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温州经济市场化先发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且随着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矛盾。

在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下,发展温州经济“活力”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困难和挑战是多方面的。

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

比如地理位置上偏离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中心,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土地、能源、水制约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链脆弱,文化底蕴不深,人才储备不足等等。

然而,最值得强调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温州经济是在经济基础比较差的条件下开始发展和起飞的,人们主要从事技术含量比较低、资金要求比较少、组织规模比较小、生产过程比较简单、直接作为人们生活日常用品的小商品的生产。

这种以低层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今天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温州的企业仍然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规模型企业仍然不多,企业资本构成的多元性不够,社会阶层档次偏低、跨越幅度不大,产权流动性弱,主要局限于家属、亲情和地缘的关系,受区域范围的限制相当严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提升管理的内动力和原动力不足,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少优秀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比较原始,相互压价,恶性竞争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低,工业设备、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多数产品属于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的领域,处在价值链低端,以成本低、数量大而取胜的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省市民营企业在同一层次上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国际贸易磨擦增多;增长方式粗放,依靠拼体力、拼资源、拼资金求得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消耗量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产业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类似于塑料编织、合成革、打火机、眼镜、服装、皮鞋等轻工产品生产仍然是温州经济活动的重头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低,现代服务业更少。

这种个体档次不高、总体层次偏低的产业结构是发展温州经济活力的最现实的障碍。

(三)发展温州经济“活力”的对策建议
发展温州经济“活力”,重点是破解依靠拼体力、拼资源、拼资金的传统技术和产业这一难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手段,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充分利用沿海港口城市优势的临港工业,积极发展在提升传统产业管理水平、科技水平方面有重大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信息化、高科技化,增加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克服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等问题,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形成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名牌效应、组织规模上档次、技术现代化的产业群体,形成在全国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重要影响的区域经济。

促进技术进步要有明确的思路,要有科学的规划,要有政府的倾斜政策,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位于经济活动的第一线,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最了解实用技术的进展、使用和实际需要,也是技术价值的直接获益者,不但由此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也由于技术进步决定了竞争优势,企业也是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在促进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企业的作用极为关键。

要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上规模的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对率先采用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政府应予以包括财政投入手段在内的广泛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联系广泛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工作,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二、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技术加工工业,推进温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目前温州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要围绕温州市最需要发展和提高的重点产业,积极引进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与信息技术(包括软件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技术、新材料、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装备机械、纺织服装、效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加强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研究,使其融入到温州的产业链之中,使温州企业在边学边干中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融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中。

第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技术研发和引进的良好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技术研发和投资者的权益,要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技术研发及其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系统,不断完善执法体系,健全各类知识产权管理与执法机构,加大打击违反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四、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推进技术进步关键在于人才。

由于我市历史文化积淀不够,地方高等教育相对落后,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缺少大工业的锻炼,在现阶段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体系是当前推进技术进步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起经常的人才引进机制。

今天我国的市场体制基本建立,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为我市引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引进人才要放眼世界,对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领军人才要考虑从世界范围内引进,以提高我市人才资源的国际化程度,对于大量的经营管理和各类技术人才主要考虑从国内高层次的企事业单位引进,全面提升我市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要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吸纳一批技能人才和后备技能人才。

二是要建立起经常的人才培训机制。

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丰富的一般劳动力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既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人才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训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比如开展主题培训工程,开发各种紧缺人才,解决当务之急;开展普通技能普遍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储备技能人才;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各大培训中心和企业自己的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的民营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内外贸人才培训和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民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根据政府引导、行业需求信息开展自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岗位技能比赛活动,形成学习技术提高技术的氛围。

三是要进一步培育人才市场。

整合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等各种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共性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社会性的经营者市场、高层次技术人才市场、技工市场和劳务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市场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通过创立品牌群,树立温州经济形象。

温州经济中有一个很令人欣喜的景象,就是拥有众多的在国内知名的品牌。

温州市已拥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2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总数已跃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已成为全国“品牌大市”。

这将大大提升温州城市的形象。

企业应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企业以建设自身品牌为核心,将城市定位的优势看作培育强势品牌的肥沃土壤,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的集群优势,培育出一大批强势品牌来,而强势品牌群的崛起反过来强化城市定位的竞争优势。

在大好形势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培育更多的企业产品加入国家品牌行列。

对国家级的品牌继续做好品牌的维护和提升,使之更好发挥品牌效应,对有实力的品牌引导向国际品牌发展。

三、温州政府形象的构建
(一)温州政府在温州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政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