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在初一到初三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感觉到新课程数学教学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只有认真思考和掌握这些新要求,才能搞好新课程数学教学工作。

一、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旧教材
旧教材虽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旧教材中还有许多精华,这些精华既便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易于理解,更利于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新旧教材结合,补充新教材的不足,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中联系旧教材指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联系旧教材学习和理解新教材,以增强自己对初中数学体系的掌握程度,并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加强基本功。

许多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旧教材作为基础,只根据新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容易忽略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和知识细节,这样往往教学效果较差。

另一方面,是在教师准备课堂教学中要联系旧教材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结构作必要的处理,从而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目标更具体,教学流程更合理,进而有效突出重点和难点。

例如: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只有三课时的内容,如果只依据新课标课本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判定、什么情况下用性质,效果自然就会很差。

加上相关练习较少,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太明显。

但这部分内容又比较重要,且在判定与性质应用上容易混淆。

但如果能够吸取旧教材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的特点,加上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也可选择旧教材中的习题或练习),就能弄清判定究竟是怎么用的,性质又是怎么用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多了。

二、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更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需要以及数学内部联系的需要。

特别是实际生活问题的需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数学学习的落脚点。

结合数学知识形成的生活实际需要以及数学内部联系的需要来探究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既有助于教师很好的把握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和、差、平均有关的事件,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负数、等式、不等式、函数等的实际背景。

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价值,为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示范。

三、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好的数学教材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提出数学问题,展开数学知识,最后归纳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因此,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教材为媒介来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教材本身表面形式无法完全表达的,这就需要教师微观上吃透教材,宏观上把握教材,依据具体的教育对象在形式上灵活处理教材。

比如:在例题和练习上的处理可不拘一格,在具体的数学过程中,例题可当练习,练习也可当范例,或是把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改造,变成探索性、开放性、与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甚至可以根据数学实际的需要,添加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四、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准确把握改革的“度”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科学变革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过于保守就只能“穿新鞋走老路”,课改工作进行的表面、肤浅,没有实效。

但过于随便,或方法过新过度较快,就会破坏学生的认知规律,打乱正常的教学和学习,使课改工作走向失败,因而新课标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改革的“度”。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

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

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正确把握课堂交流讨论中“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

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是基础。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

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首先是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

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

其次是恰当地进行分组。

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

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要正确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
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

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
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等。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因此,要把握课堂使用多媒体的“度”,首先要保留适当的板书。

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

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电子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发情况”。

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支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

其次是恰当地选择使用多媒体的内容。

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多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静”结合,并相互转化,我们应适时适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它要求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加以重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完善方法,乘势而上,为教育改革和事业进步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