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趣味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趣味故事(一)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
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
”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
”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
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
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三年级数学趣味故事(二)
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算算看,题目是:1+2+3+4………+96+97+98+99+100=? 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将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三年级数学趣味故事(三)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
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
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
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
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趣味故事(四)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书。
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题目,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
“牛顿问题”是这样的:“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
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
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把一头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那么就有:
(1)27头牛6天所吃的牧草为:27×6=162
(这162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6天新长的草。
)
(2)23头牛9天所吃的牧草为:23×9=207
(这207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9天新长的草。
)
(3)1天新长的草为:(207-162)÷(9-6)=15
(4)牧场上原有的草为:27×6-15×6=72
(5)每天新长的草足够15头牛吃,21头牛减去15头,剩下6头吃原牧场的草:
72÷(21-15)=72÷6=12(天)
所以养21头牛,12天才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
请你算一算。
有一牧场,如果养25只羊,8天可以把草吃尽;养21只羊,12天把草吃尽。
如果养15只羊,几天能把牧场上不断生长的草吃尽呢?
三年级数学趣味故事(五)
小欧拉的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
父亲感到很为难,小欧拉却向父亲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后来,欧拉成为了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一)
故事里说:有一个猪妈妈带着三个猪宝宝去买花。
一枝花20元,猪妈妈要买60支花。
于是,猪妈妈问三个猪宝宝:“我们要买60支花,20元一支,那一共要多少元?”最大的猪宝宝说:“20乘60等于1200元,所以要花1200元!”第二个猪宝宝说:“不对!不对!是二个十乘六个十等于十二个十,就是1200元!”最小的猪宝宝接着说:“我想,你们两个都是对的,只是说法不同,其实都一样。
”“没错!”猪妈妈赞扬道。
到了绑花时间了,最小的猪宝宝抢先问:“现在要帮花了,12支花绑在一起,可以绑多少束?”猪妈妈没出声,大家只能摇头说不会了。
过了一会,最大的猪宝宝叫道:“1200除以12等于100,所以可以绑100束花。
”
“虽然我们绑完了,可是我们还要送花给20个老爷爷,每个老爷爷分几束呢?”猪宝宝们说。
过了30分钟,猪宝宝们才说:“哦!我们知道了,10020=5,所以每个老爷爷分5束!”
猪宝宝们把花给了老爷爷,老爷爷连忙说谢谢,猪宝宝们和猪妈妈都很高兴。
听完这个数学故事,我就更喜欢数学了,也加强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二)
有位渔夫,头戴一顶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条河中钓鱼。
河水的流动速度是每小时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样的速度顺流而下。
“我得向上游划行几英里,”他自言自语道,“这里的鱼儿不愿上钩!”
正当他开始向上游划行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
但是,我们这位渔夫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丢了,仍然向上游划行。
直到他划行到船与草帽相距5英里的时候,他才发觉这一点。
于是他立即掉转船头,向下游划去,终于追上了他那顶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在静水中,渔夫划行的速度总是每小时5英里。
在他向上游或下游划行时,一直保持这个速度不变。
当然,这并不是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
例如,当他以每小时 5英里的速度向上游划行时,河水将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游拖去,因此,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仅是每小时2英里;当他向下游划行时,他的划行速度与河水的流动速度将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每小时8英里。
如果渔夫是在下午2时丢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时候?
由于河水的流动速度对划艇和草帽产生同样的影响,所以在求解这道趣题的时候可以对河水的流动速度完全不予考虑。
虽然是河水在流动而河岸保持不动,但是我们可以设想是河水完全静止而河岸在移动。
就我们所关心的划艇与草帽来说,这种设想和上述情况毫无无差别。
既然渔夫离开草帽后划行了5英里,那么,他当然是又向回划行了5英里,回到草帽那儿。
因此,相对于河水来说,他总共划行了10英里。
渔夫相对于河水的划行速度为每小时5英里,所以他一定是总共花了2小时划完这10英里。
于是,他在下午4时找回了他那顶落水的草帽。
这种情况同计算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速度和距离的情况相类似。
地球虽然旋转着穿越太空,但是这种运动对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产生同样的效应,因此对于绝大多数速度和距离的问题,地球的这种运动可以完全不予考虑。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三)
话说唐僧和三个徒弟为普渡众生去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困难重重,关卡层层,是常人很难办到的。
师徒四人走了一天,觉得累了,便休息一下。
八戒把钉耙一丢,倒地便睡,唐僧与沙僧打坐,悟空舞动金箍棒。
只见悟空一声“变”,金箍棒由原来的“绣花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大柱子”。
悟空叫道:“八戒,你猜我的金箍棒现在有多长?”八戒懒懒地说:“能有多长,不过10米罢了。
”悟空说:“俺这金箍棒可神了,5秒能变10
米。
”“那25秒能变15米”的八戒随口说道。
沙僧说:“这肯定算错了,5秒比10米小,25秒比15米大……”八戒说:“扯淡,这个理由一点也不充分。
”悟空说:“那我就说说理由,让你们心服口服。
”八戒说:“愿闻其详。
”悟空说:“用解比例的方法,设25秒能变x米,比例是5:10=25:x,5x=250,x=50,答案应该是50米啊!”“这……这……”八戒哑口无言,“还有一种方法”,沙僧补充道:“5秒能变10米,10÷5=2米,意思是1秒能变2米长,25秒就能变
25×2=50米长。
”八戒如醍醐灌顶,连连称是。
唐僧在一旁听着,说道:“你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解开了这道题。
凡事要深思熟虑,八戒,你以后可不能瞎掰了,要用理由说明问题。
”
“一定,一定,徒儿谨记师父教诲,今后要学好数学……”哈哈哈,师徒四人伴着笑声又启程了。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四)
李汝珍,清代人,是个“学无所不窥”的才子,可能是学问钻研多了,所以官场上却甚不得意。
他写了好几本书,《镜花缘》是流传最广的一本。
此书中描写了一位精通算学的才女“矶花仙子”名叫米兰芬。
米兰芬和众姐妹在宗伯府聚会,来到小鳌山楼上观灯。
楼上的灯形状有两种,一种灯是上面3个大球,下缀6个小球,一种灯是上面3个大球下面18个小球。
楼下的灯也有两种,一种是1个大球缀2个小球,一种是1个大球缀4个小球。
知道楼上有大灯球396个,小灯球1440个,楼下有大灯球360个,小灯球1200个。
才女们要米兰芬计算,楼上楼下的四种灯各有多少盏?同学们,你能算出来吗?
答案
米兰芬说:“以楼下论,将小灯球数折半,得600,减去大灯球数360,即得缀4个小灯球的灯数为240,用360减240得120,即得缀2个小灯球的灯数为120。
此用‘鸡兔同笼’之法。
”用同样的方法算楼上灯数:“以1440折半,得720,720-396=324,324÷6=54。
得缀18个小灯球的灯数为54。
用396-
54×3=234,234÷3=78。
即缀6个小灯球的灯数为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