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共生活和秩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 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行政拘留时间:5日以下,5日至10日,10日至15日,20日以下

处罚程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
□也称“社会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 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 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 序等。[P106]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序良俗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 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 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 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原则于民法制订之初是对契约自由进行限制,现在 被视为与诚信原则同等的私法领域的大原则:私法上权利的 行使、义务的履行,须在此范围内,始视为正当。诚信原则 是在法律自由之基调上,从法律内部对当事人间的权益加以 调整修补,而公序良俗则是自外部对之加以限制 。 公序良俗原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立法用语,因受苏联影响, 我国现行法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 益”“社会公德”表达出同样的精神
人与人——举止文明、尊 重他人 人与社会——爱护公物、 维护公共秩序 人与自然——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第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2年国务院颁布 《集会游行示威法实 施细则》
2005年4悦10日广州爆发万人反日 示威,示威群众与武警发生冲突
几个基本概念




集会: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建 议的活动 游行: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 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 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 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举行集 会游行示威和对集会游行示威实施管理过程中 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 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 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法律意识,
自觉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评价作用
□内涵: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
法律意义的作用。
□评价客体:人们的行为(自然人、法人和其

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秩序井然,环境优美,道路整洁,人际和谐,安居乐业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原始社会:图腾、禁忌、风俗 阶级社会:民间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 道德、法律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 手段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 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

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 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基本原则
□处罚适当原则。 □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区别
□产生条件不同。法律随着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道德与人类社 会的形成同步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 法、习惯法、判例法等。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 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一般不诉诸文字。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道德不仅关注行为后果,也关注行为动机;除了故 意犯罪,法律通常不关注行为动机。 □作用机制不同。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 传统习惯及人们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 □内容不同。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道德一般只规定义务,并不要求对 等的权利。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基本现状 □总体是好的,也有不尽如人意、令人忧虑 之处 □不排队、不让座,乱扔果皮纸屑、公共 场合高声喧哗、上完厕所不冲水、物欲横流, 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犯罪猖獗, 大案要案急剧上升、吸毒贩毒,卖淫嫖娼、 见死不救、见利忘义、人际冷漠

原因分析
□传统文化的断裂 □文革的冲击 □社会体制的真空 □信仰的缺席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教育作用
□内涵: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
而影响人们思想,提高和培养人们法律意识、 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实现方式
★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 ★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 ★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和鼓励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 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当个小人真快活 ○千万别把我当人(王朔)
□主体地位的丧失是与公民意识的欠缺 □法制观念、规则意识的淡漠 □…………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 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 规范
自强学子徒步环保活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王凤志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本节主要内容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 序 □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 本手段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具有鲜明的开 放性和透明性。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P105]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它社会组织)
□评价标准:合法、不合法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强制作用
□内涵: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
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强制主体:国家、社会成员、社会组织 □强制手段: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监狱
等)
□强制的目的: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原安徽省灵璧县娄庄供销社职工李建民, 8年前因贪污罪和非法拘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听判后就大大方方地 骑车回家了,此后平安无事地过了7年自由人的生活,直到去年因竞选村 委会主任事情被揭出来,才于今年3月被逮捕。 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就因为检察院、法院和公安局所属的看守所 都不认为自己负有对罪犯收押执行的责任。 记者问此案公诉人:您本人和检察院在这个事情上有没有责任?公诉人 说:“我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责任,我是按法办事的;检察院在这个 问题上也没有责任。” 记者问此案审判长,法院是否应承担部分责任,责任在哪儿?审判长反 问:“法院应承担什么责任呢?”法院“履行了法律规定的职责,尽到 了应尽的义务”。法院认为应由公安局所属的看守所收押执行,而看守 所所长则表示:看守所从来没有下去执行收监的任务,应当由法院负责 把人送到看守所,看守所负责收监。这就是说,“三不管”不管得有理。 并且还有法律依据,1996年新刑法出台之前,刑法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判 决后由哪个单位将罪犯送交执行。 中国青年报 2000年11月13日

指引作用 □内涵: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 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 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的首要作用。 □规范形式与指引形式
授权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 义务性规范 授权性指引 禁止性指引 义务性指引
一、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预测作用
□内涵: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旧《条例》:用假学历只口头警告 假证贩子孙某涉嫌伪造事业单位证明文件、印章罪被刑事立 案。购买和使用假证的陈某,他的行为从根本上具有一定社会危 害性,但根据《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的规定,当时并没有相关 依据对陈某进行处理,警方只能对陈某进行口头批评教育。 ●新法:用假文凭要被拘留罚款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


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保障宪法赋予公 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基本原则 □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和平进行原则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主要内容


申请和许可 □有负责人 □提出书面申请 □公安机关审查许可 □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 游行示威 举行 □主管机关派警察维持秩序 □按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进行 □和平进行
□调查、决定、执行程序、听证程序、救济程序 □传唤询问查证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不得超过24小 时

执法监督
□执法监督: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取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 收集证据

案例:使用假文凭被拘
20多岁的陈某只有初中文化,在找工作期间,他 按照街头小广告联系上了假证贩子孙某,以700元的 价格从孙某处买到某大学的假文凭。之后,他到人才 交流中心应聘,被用人单位聘用。然而,用人单位发 现,陈某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文化素质非常低。经 到某大学核实,陈某根本不是该大学的毕业生,用人 单位报案。
规则使国家强大
法律
道德
国家 社会生活
纪律
风俗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风险
□其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选择结果对社会道德风
尚与道德意识影响的不确定性
□ 其二是作为公共职责履行者的社会成员个
人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对社会公共生活可能带 来影响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在社会交往和公共 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P109]
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要诚实友好交流 要增强自护意识 要维护网络安全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浏览不良信息 不侮辱欺诈他人 不随意约会网友 不破坏网络秩序 不沉溺虚拟时空

《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一次会议通过。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

立法目的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
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发展

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环境责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营业秩序、交通秩序、网络秩序

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上海,大连、北京,广州、成都、 青岛、杭州、桂林、珠海和厦门 □标准: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空气质量 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保障水平
资料来源: /focus/rules.shtml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环境保护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一、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第二项规定,买卖或使用伪 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 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 处1000元以下罚款。在此案中,陈某为求职要求孙某为其制作假 文凭,并以700元价格购买,后又用该假文凭找到工作,已经构成 购买、使用事业单位证明文件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应对其处 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