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小学语文名词解释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2. 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3.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
4. 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世界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5.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
6.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7. 国家课程---是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8.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9. 图式---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机模式。
10.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佳话的分学科展开。
11.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真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2. 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13.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4.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者选用的课程。
15. 正式群体---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者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16. 内发论---有关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
17. 先行组织者---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8. 学制—是学校教育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9. 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20. 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1.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2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以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平定的过程。
23校园文化--- 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公共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24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5.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26.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27.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复述策论,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8.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儿童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9.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0.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两个技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技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技能的习得;有两中情境中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力量也就越大。
31. 分组教学---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32. 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33. 义务教育---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4.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效应或者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35. 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36. 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关系主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37. 导生制---也称贝尔-兰咯斯制,教师把先的教学内容教给年龄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者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38. 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为录象,课后再进行分析
39.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0. 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41. 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者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2. 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43. 关键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4. 课外、校外教育----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45.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46. 教育媒介---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综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
47.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者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8. 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者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49.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割据教育总之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范围。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真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50.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1.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由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52.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预先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