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十七年的散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和主要作家杨朔、秦牧、刘白
羽等人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十七年诗歌的特点和分类、杨朔的散文创作、秦牧的散文创作。
教学难点:十七年散文艺术价值的评判、对十七年时期杂文创作风格的分析。
学时数:9
第一节十七年散文创作概述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五十年代中前期(49—56年)的散文创作、六十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
一、五十年代中前期的散文创作。
总体来讲,五十年代初期的散文承接了中国三四十年代散文的传统,他们的审美功能、自我意识、主观抒情的成分减少,而功利意义、群体意识、客观记叙成分增加。
表现在创作中为叙事散文为本时期创作的主体。
从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把这时期的散文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新中国的成立、歌颂党、歌颂领导人。
当代散文的开端是同新中国成立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对新生国家的歌颂是当代散文作家第一药物。
代表作品有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巴金的《一封信》。
巴金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我第一次在广大群众中间,如此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光辉灿烂、如花似火的锦绣前程,我感受到心要从口腔中跳出来,人要纵身飞向天空,个人的感情消失在群众的感情中间,我不住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写,我要写人民的胜利和欢乐,我要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伟大的人民,我要歌颂伟大的领袖。
当时的散文创作有一个共同点:感情真挚而强烈。
新中国成立,一切蒸蒸日上,使这类歌颂表现出激情、豪情、真情,朴实自然,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更没有无病呻吟之声。
2.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生活。
时代的巨大变革,沸腾的建设生活是作家反映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表现农业建设新人新风的有:秦兆阳的《王永淮》、《姚良成》、《老羊工》、柳青的《王家斌》,沙汀的《卢家秀》。
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有:杨朔的《石油城》(石油工业)、北桥的《我怎能不歌唱》(汽车工业)。
此外还有,如我们书本上所提到的一些作品。
3. 干预生活的杂文
干预生活的杂文是在“双百”方针的提出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出现的。
出了我们书本中提出的几篇作品外,还有:
叶圣陶的《老爷说的没错》严秀《九斤老太论》唐弢的《“言论老生”》等,还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
这些杂文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热情为文,形象鲜明,构思新巧。
同时它的出现也反映当时散文创作思想的活跃。
然而,在紧接着的57年反右和58年大跃进的影响,这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就被当作“毒草”加以批判。
4.抗美援朝所带来的报告文学
十七年散文创作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报告文学所占的比重异常的大,而其中又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为主。
这时期产生的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集有:
《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三部文集。
《朝鲜通讯报告选》共三辑,收入109篇报告文学。
在这部作品集中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最大。
《志愿军一日》是郭沫若同志作序,作品426篇,分为四编。
“雕满了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英雄群像的丰碑”,是“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灿烂的形象教材”。
《志愿军英雄传》收入60篇,由“志愿军英雄编委会”编选。
该书中记录了许多的英雄事迹,如黄继光、邱少云和罗盛教等
5.文艺性散文的创作。
文艺性散文的第一次复苏,是在一九五六年初至“反右”前夕。
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国内呈现了一派建设社会主义、向科学与文化进军的繁忙景象;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向文艺界、知识界传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激发了作家、学者们的创作热情。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这一年产生:周立波的《灯》,老舍的《养花》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这时期,有这样几点倾向值得注意:题材较为开阔、思想和文笔比较洒脱、不少当代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开始出现散文“小说化”不良倾向。
二、六十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
60年代散文创作非常活跃。
有别于五十年代散文报告文学一枝独秀的是,这个时期的报告文学、杂文、文艺性散文以及革命回忆录等各方面都齐头并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表现为:
1.在报告文学上,这个时期的报告文学侧重于为在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巨大作用的平凡和不平凡的人物画像。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国青年报》记者团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甄为民等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穆青等
2.在杂文方面,作家努力冲破“禁区”,开拓言路,通过谈古论今的形式,来抨击阻碍社会前进的人情事物。
邓拓的《燕山夜话》和吴南星《三家村札记》是当时这类作品的代表。
3.文艺性散文的丰收
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4.在散文理论方面的突破。
教材中所谈到的“笔谈散文”活动,为1961年赢得了散文年的称号。
并对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探讨中,作家、学者们发表了很多有益的见解,这种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平行、交织的发展,成为这次“崛起”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十七年散文的特点:
1.这个时期散文比较注重崇高美。
追求一种诗意美。
从表现手法上,在散文中追求一种含蓄优美的意境。
或者说将诗的表现手法带到散文中来。
杨朔的诗化散文从作品精神内涵看,作者在主题的提炼上力图在生活中发现提炼一种闪光的思想感情,爱祖国、爱人民。
由于追求诗意,使散文陷入了美化粉饰,使它失去了散文最重要的品质“真实”。
2.这个时期散文重再现,而轻表现。
大多作品描绘了一个外在的客观世界,而作家主体处于萎缩状态。
散文本身应该是向内型的,但是当代十七年散文区是外向的。
杨朔的自我替换,刘白羽的自我膨胀和秦牧的自我替代型。
第二节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瑨,字莹叔。
当代著名作家。
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
其父杨清泉为清末秀才。
在家庭影响下,杨朔自幼勤奋好学,6岁被送进私塾附读,7岁进志成小学(七年制)。
小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无法继续升学。
于1927年随舅父去哈尔滨,在英商太古洋行当办事员,同时在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并在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过旧体诗。
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会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他针对日军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的选择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的小说《大地》部分章节,刊载于《大同日报》副刊。
不久被日军新闻机关检查勒令停载。
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其间筹办“北燕”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
“七·七”事变后,依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
同年九月去武汉,与友人合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
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
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后辗转到广州。
其间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还写了一些通讯,结集为《潼关之夜》。
1939年,杨朔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在八路军总部作文化宣传工作,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先后创作了《征尘》、《火并》、《铁骑兵》等一些反映抗日斗争、歌颂英雄的通讯报道。
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均被收集到1949年出版的小说集《月黑夜》里。
1942年春,杨朔回到延安,在延安抗日协会工作。
后进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大生产和整风运动,发表了《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的短篇小说。
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矿工对日寇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转入晋察冀野战军,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兼某师政治部的领导工作,转战于华北一带,参加过清风店、石家庄和平津战役,创作了十余篇短篇小说和《北线》、《望南山》两部中长篇小说。
1949年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部长。
1950年7月创作了反映铁道兵团战斗的中篇小说《锦绣河山》。
同年10月赴朝鲜前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部工作,此期所写的通讯报道大多被收入《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两个集子。
还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1954年回国后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先后到过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写出了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西北路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和通讯。
1956年后从事外事工作,曾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多次参加国际作家会议和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中创作了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面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折磨,即使在如此的逆境中他依然不忘自己的创作,曾激动地对人说:“我多么渴望写作啊!我要歌颂祖国和人民,写更多的新东西。
歌颂这些又有什么错误呢!还有那本《洗兵马》,我还没有写完……”③一九六八年八月三日,他带着终生的遗恨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五岁!
杨朔一生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创作。
建国前,其散文大多为“实录”,报告性较强;建国后,其散文创作越来越讲究整体构思,抒情性逐渐加强。
1956年起创作的《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皆感情浓郁,构思精巧,语言清新、绚丽、凝练,形成了以浓郁的诗意为主要特色的风格,成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家。
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了《杨朔短篇选》、再版了杨朔《三千里江山》;翌年出版了《杨朔短篇小说集》。
二、杨朔散文的分类
1、杨朔解放后的散文创作,从内容来看,大抵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
这类散文,或歌颂中朝友谊,如《鸭绿江南北》、《平常的人》、《上尉同志》;或赞美朝鲜人民不可征服的战斗意志,如《春到朝鲜》;或反映志愿军的英勇牺牲精神、宽阔的革命胸怀及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如《中国人民的心》、《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及《英雄时代》、《万古青春》等,都真挚动人,是抗美援朝正义斗争的壮美诗篇。
其中,《平常的人》最为感人。
此文作于一九五一年,写的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在朝鲜打过两仗的志愿军战士受了伤,朝鲜老大娘、老先生把他救到山洞里,“天天弄些草药”给他治伤,又关切地向作者要烟草给他抽。
志愿军战士求战心切,未等伤好,瘸着腿就上前线去找部队了,临走时还给朝鲜老人留下了饭钱。
对这位战士,朝鲜乡亲要“永远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作家也情不自禁地让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永远记在自己的记忆里,因为“正是这样平常的人却代表着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性格!”尽管作者最终也没有把这个战士的名字告诉读者,但正是这种“最伟大的性格”在读者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第二类,反映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前进,钢铁的大军!》以对解放军入城仪式的描写,拉开了新生活的序幕。
接下去,作者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记述了新生活建设者的战斗风采和动人业绩。
《戈壁滩上的春天》,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侦察兵——勘探队员和钻井工人为祖国寻找、开发地下宝藏;《永定河纪行》,写永定河引水工程的建设;《海天苍苍》和《百花山》,一篇记写海军英雄战士吴才良为国捐躯的动人事迹,一篇缅怀革命烈士梁振江英勇献身的曲折故事,叫人们在建设新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烈士们用鲜血浇灌了鲜花盛开的土地,用生命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和海防,《蓬莱仙境》和《海市》,以浓烈、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描绘故乡蓬莱的巨大变化,反映长山列岛的神奇容颜。
而人民在抽针引线绣制“蓬莱仙境”的同时,清楚地懂得:“要不闹革命,就是真正神仙住的地方,也会变成活地狱”,而“一闹革命,就是活地狱也能变成象我们岛子一样的海上仙山”。
革命和建设就是这样密切相关。
《京城漫记》则以朴实的抒情自白说明了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就为的一个心愿:要把死的变成活的;把臭的变成香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痛苦变成欢乐;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
”
第三类,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心灵的。
这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内容十分丰富的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画山绣水》、《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西江月》、《秋风萧瑟》等。
《画山绣水》写名满天下的“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极富神奇的色调,令读者跟随作者之笔在桂林至阳朔一百六十里的漓江水上神游,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但在读者心驰神往之际,作者却有意地让人重新咀嚼旧日的“苦果”,使得文章于妖媚中显出深沉。
和这篇作品较相近的是《香山红叶》,写作者和同伴们在“老向导”的带领下秋游北京香山,虽为纪游散文,却着重写人。
《茶花赋》艺术地展现伟大祖国欣欣向荣、青春健美、多姿多彩的风貌,从心底唱出一曲赞美祖国的颂歌。
《雪浪花》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外号叫“老泰山”的渔民的今昔,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美好,热情讴歌了这不留姓名的“山野之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寓意是很深远的。
《荔枝蜜》和这
篇作品的主题相近,对“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奉献了由衷的敬意。
第四类,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
杨朔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写出了象《印度情思》、《樱花雨》、《埃及灯》、《宝石》、《蚁山》和《生命泉》等一组情深意笃的优美散文,描绘了亚非国家旖旎的景物、风光,表现了亚非人民的生活、理想,特别是写出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樱花雨》可以作为这类作品的代表。
它写出了日本人民要求独立的“火一样的愿望”,赞美了象征日本人民斗争精神的樱花。
君子姑娘的形象是素雅、美丽的:她“穿着一身天蓝色的‘着物’,文文静静的,眉目挺淳厚”。
她热情周到地接待中国客人,称赞他们是“很正经的好人”,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她有鲜明的正义感,对美国兵在日本的禽兽般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
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境遇中,君子的亲人都死了,她提心吊胆地过着凄苦的日子。
她的苦难是有时代性的。
当罢工出现时,君子“那对柔和的眼睛里”,竟“有两点火花跳出彩”。
就是在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
把国际题材的散文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富有情趣,是杨朔对散文写作的一个贡献。
三、杨朔散文内容特点与不足
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杨朔的散文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象“老泰山”(《雪浪花》)、“老向导”(《香山红叶》)、普之仁(《茶花赋》)、梁振江(《百花山》)这几个普通人的形象,都在作品中闪耀着熠熠光彩,具有很大的感人力量。
此外,那个“一瘸一瘸”追赶队伍的志愿军战士(《平常的人》),那个“方方的脸,弯弯的眼睛,见人就一笑”,用手雷去炸敌人坦克的青年(《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那个“十个指甲都往下滴血”,“浑身上下四、五处伤”的姓宁的女医生(《英雄时代》),那个为保卫景颇族寨子被匪徒打断了两条腿仍坚持战斗的好班长(《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也都是一些心地纯净、思想高尚、光彩焕发、亲切动人的普通人。
杨朔把自己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他们身上,把自己仰慕的感情倾洒在他们身上,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一种执着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一种很大的勇气!可以说,对这些“无名英雄”、“普通劳动者”的不倦赞颂,汇成了杨朔散文乐章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新旧对比”在杨朔散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他在观察“今天”生活的光明、憧憬着“明天”的灿烂前景时,眼帘里常常掠过“昨天”生活不幸的阴影。
他期望读者能在“比较”中来认识和肯定我们的事业:“只有记着昨天,我们才更能懂得今天,创造明天。
”①在《蓬莱仙境》、《海市》、《画山绣水》、《香山红叶》等名篇中,都交织着神话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丑恶和美好的鲜明对照。
杨朔的散文映照出了我们时代的侧影。
就一篇作品而言,它只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①,只能写出作者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②,但由于它们是来自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是录自时代琴弦上的一声绝唱,所以统而观之,就反映出了时代的侧影,革命性和抒情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上也是有其时代局限的。
如《“走进太阳里去”》、《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表现了作者当时欢快的心情和真诚的信仰,颂赞之情溢于笔端,但却不免空洞、表面,对生活的严峻性及历史的曲折性认识不足。
又如《蓬莱仙境》、《龙马赞》等,写在“大跃进”年代,带有“浮夸风”的明显影响。
由于受到这中历史时代氛围和政治形势的影响,在感情抒发和事件描绘上过于追求美好和想象,从而脱离的真实,伤失了散文的真实的本质。
(可以从这些散文的写作背景和历史现实进行对照分析)
四、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1.以诗为文,追求诗意,提出“诗化散文”这一概念。
杨朔对对诗意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1)杨朔的散文巧于造境,努力营造诗歌氛围。
(2)杨朔将诗的表现手法用与散文创作,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3)在文字的选择上精于炼字,讲究文字的锤炼。
杨朔的散文创作很多的篇幅都收到了他幼年旧体诗创作的影响,在散文的情景描述上有一种诗化的倾向。
力求把散文做出诗的意境出了。
杨朔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早期的钻研古典诗词、酷爱诗歌创作,是他个性和气质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与显现。
他自己曾悦过:“我该是个诗人!”③但革命战争把他推向了小说和通讯。
他在他创作的前三个阶段里一直是交叉并进地写作着这两种文体,基本上抑制着他的“诗魂”。
从《香山红叶》等文章的创作开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诗情的喷吐口,一发而不可收地酿制了一篇篇贮满诗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为人和为文、气质和风格得到了比较的一致,相对的统一,使他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①“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
”②这不啻是他在散文艺术王国里的勇敢宣言!散文,历来就是“直说”,所谓“直陈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讲究“情文并茂”而已;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虽写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当注重炼意和锤句,开始使散又贮满了诗意,但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也没有把这种倾询贯彻于他的全部作品。
杨朔则不同,他努力标新,大胆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诗为文”的大旗,并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与成功——这正是他比他的前辈们高明、出新的地方。
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
2.讲究构思,严于剪裁布局,玲珑精巧是杨朔散文结构艺术的重要技巧。
杨朔散文的总体结构上大多短小精湛,文章结构布置的比较合理,条块分明,易于分析鉴赏。
大多采用一事一物一人的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归结为: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中间转弯子,使思想意境不断开拓、升华;结尾“卒长显志”。
这种结构成了杨朔的散文创作反复出现的固定的模式,他不断承袭他自己创造出的模式,同时,由于杨朔在当时的影响,使许多青年作家极力效仿。
从而给十七年的抒情散文奠定一个固定的模式,十七年的散文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进而影响了十七年散文的开拓发展。
3.以小见大的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现为主体淡化,客体成为主角,自我让位于普通劳动者。
杨朔的艺术散文大多都使用这种手法。
努力的从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事件中发掘出“大”的道理出来。
如《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等等,通过树叶,浪花,蜂蜜等事物讲出国家建设和做人的大道理来。
(可以以《雪浪花》为例进行分析)
第三节刘白羽的散文
一、刘白羽生平与创作概况
刘白羽(1916—2005),原名刘玉赞,北京通州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中落的商人家庭。
早年在服装店和米面铺当学徒工,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
1931年考入北平第一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和学校罢课斗争。
1934年考入北平民国学院文学系学习两年,1936年发表了处女作小说《冰天》,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以后陆续创作发表了《黑》《草原上》《草纸厂》《病》《红雪》等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具有粗犷、雄壮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其中《冰天》《草原上》等,被选入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说佳作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