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6 年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
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 B 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 故 A 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而巡抚成为三 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 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 C 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 体现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 D 项错误。
解析:选 A 由所学可知,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此时的司礼监太 监经常替皇帝行使“批红”权,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 B 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 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宦官由被禁止识字到被允许识字的变化反 映了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不能体现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故 D 项错误。
对应训练 2 (2019 届广东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 康熙朝 100 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 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2)实施效果 ①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 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 ②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 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 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探究]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即明清具有“内向”“保守”及 “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提示] 政治方面: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 这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 中国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
解析:选 C 材料只强调向皇帝密奏的人员增加,与官员制衡机制无直接联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的增加,与权力机构设置无关,故 B 项错 误;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 100 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可 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故 D 项错误。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
明太祖设置 3 _殿__阁__大__学__士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大学士很 奠基
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 确立 现 发展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4 _票__拟__权___ 全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
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
|A 组| 1.(2017 年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 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 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权力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解析:选 B 材料中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故 A 项错误;理 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 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 B 项正确; 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故 C 项错误;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 的是对边疆地区的严格控制,故 D 项错误。
|历史解释| ★正确看待“康乾盛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 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 俄的侵略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 济发展,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 130 余年呈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 世”。这种盛世建立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 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 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探究] 据史料,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提示] 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 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历史解释| ★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 (1)创新表现 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 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 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 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
|读图说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教材补遗|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 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 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 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2
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
◆主题一|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 (一)史料实证——明朝的内阁制度 [史料]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 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 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探究]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提示] 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作用:加强了皇权。
|历史解释|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 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
地位

构,制度赋权
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同 职权 参与决策,有权处理职责内事务 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二)史料实证——清朝的军机处 [史料]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 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 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对应训练 1 (2019 届河南郑州三模)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
情况如下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时空观念——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 [史料]
[解读]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 君权强化的趋势。
|历史解释|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 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 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 字狱”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 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体系|
|学法指导联系明清时的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制度的落伍。 (3)抓住三个“核心”: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素养热词] 走向顶峰的君主专制;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时隐时现的盛世危机;近代 中国版图的奠定。
(5)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加强, 8 _中__央__集__权___进一步巩固。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 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 的管辖。 (3)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 局。
1
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 1 _六__部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 2 _皇__帝___负责
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职能 ①接受皇帝召见, 7 _跪__受__笔__录___。 ②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 ①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②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③机构简单,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④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 胀的产物。
(二)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康乾盛世” [史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 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 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 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 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概念阐释| 宰相制与内阁制 宰相和内阁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 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内 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设军机处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6 _议__政__王__大__臣__会__议___决定。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为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
(3)评价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5 __内__侍__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图示解史| 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
|误区警示| 票拟权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内阁拥有决策权,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 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