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6课时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第
6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一、我会算。

120×16×110 36×(13×14)
=20×110 =36×112
=2 =3
二、先在长方形中涂色表示它的34,再画斜线表示34的25。

三、我会填。

1.一块菜地,其中一半种辣椒,青菜的面积占辣椒地的13,青菜地占
这块菜地的( 16 )。

2.小泰买了一套服装,买裤子花的钱是上衣的34,买球鞋花的钱是裤
子的56,买球鞋的钱是上衣的( 58 )。

四、看图列式运算。

560×67×34=360(kg)
答:面条是360 kg 。

五、解决问题。

1.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25,在男生中有13是三好
学生,六(1)班的男生中有多少名三好学生?
45×25×13
=18×13
=6(人)
答:六(1)班男生中有6名三好学生。

2.中午同学们在食堂排队就餐。

1号窗口有18名同学正在排队,2号窗口排队的人数是1号窗口排队人数的34,3号窗口排队的人数是2号窗口
排队人数的89。

3号窗口有多少人正在排队?(仿教材P16第2题)
18×34×89=12(人)
答:3号窗口有12人在排队。

六、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25。

假如小球从125米高处落下,那么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
125×25×25×25
=50×25×25
=20×25
=8(米)
答:小球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8米。

口算 825×524=115 710×314=320 2021×38=514
920×415=325 514×2125=310
835×516=114 49×38=16 23×920=310 45×1532=38 710×421=215
答案详解
一、2 3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略
三、1.16 2.58
四、560×67×34=360(kg)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1.解析:先求六(1)
班男生的人数,再求男生中三好学生的人数。

答案:45×25×13=18×13=6(人)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
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

2.解析:先用分数乘法求出2号窗口排队的人数,
再求3号窗口排队的人数。

答案:18×34×89=12(人)
六、解析:解答本题依据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次下落高度的25,第三次弹起的高度确实是在125米的基础上乘以3个25。

答案:125×25×25×25=50×25×25=20×25=8(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