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作家作品创作比较论__--__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20090519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Literature
The Comparison of Shaanxi three
author’s Novel creation
----Take Ordinary world, The village of White Hart and Shaanxi opera as examples
Candidate:Wang Jiao
Supervisor:Prof. Yan Haoga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Literature
Specialty: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 2012
摘 要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当代陕西文坛上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并且都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品都与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因而三作家的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的小说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题材上看,都坚持以具体的地域为背景;从内容上看,都书写动荡的社会,都关注乡土和农民;从语言方面看,作品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方言。

三作家的创作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展现出作家的个性,体现了作为陕北文学界领军人物的风采。

在民间文化的呈现方面,路遥选择的是信天游,陈忠实选择的是民间传说和祈雨活动,贾平凹选择的是秦腔;在主人公的塑造方面,路遥善于发现人物性格中的闪光点,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刻画,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陈忠实则从文化角度切入,塑造出具有儒家精神、性格复杂的领导者形象,贾平凹借助意象刻画出悲剧性的主人公;在叙述视角方面,路遥采用的是作者介入的全知视角,陈忠实采用的是传统上的全知视角,而贾平凹在使用传统全知视角的同时,也使用具有全知视角性质的内视角;在生存状态的展示方面,陈忠实展示的是传统农村下的生存状态,路遥展示的农村被城市吸引背景下农民的生存状态,贾平凹展示的是传统农村接近消失下的生存状态。

三作家的不同给我们展示了三种文学美。

三作家创作风格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地域文化、生活经历以及时代思潮三方面因素。

关键词 路遥 陈忠实 贾平凹 小说创作 比较
Abstract
LuYao, Chen Zhongshi and Jia Pingwa are all won the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 in Shaanxi author ,and they all write rural novels,and novel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reg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he three writers' novels have strong comparability.
LuYao, Chen Zhongshi and Jia Pingwa's novels have many of same aspects.They adhere to write the specific region as a background in the theme.The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ocal and farmers under social instability in terms of content.Works contain plenty of dialects in the aspect of language.
The three writers also have different place in the works. The difference show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writer,and embodies the leader style in the Shaanxi literary circles. In the aspect of present folk culture,LuYao select of the albatross,Chen Zhongshi choice of folklore and events pray for rain, Jia Pingwa choice of Shaanxi opera.In the heroine image, LuYao found the flash point of the character, and performance figures’s heroic spiri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uman behavior, Chen Zhongshi use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shape a confucian spirit and complex character leadership, Jia Pingwa portrays a tragic hero with the help of image.I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LuYao uses omniscient perspective with tuthor involvement, Chen Zhongshi uses traditional omniscient perspective, Jia Pingwa uses traditional omniscient perspective,at the same time use of perspective having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 properties.On the survival status display, Chen Zhongshi shows the survival state of traditional rural area, LuYao shows farmer's survival condi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o city, Jia Pingwa shows the state under the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close to the disappearance. The three Author’s different shows us three kinds of literary beauty.
The reasons of three writers’ different creation style mainly from three factors.They are regional culture, life experience and era of cultural thoughts.
Key words Lu Yao Chen Zhongshi Jia Pingwa Novel creation Comparison
目 录
前言 (1)
第1章笔下千秋,异曲同工 (4)
1.1 以特定地域为背景 (4)
1.2 对乡土及农民的关注 (5)
1.3 动荡社会的书写 (7)
1.4 走自己的创作之路 (13)
第2章陕军领袖,各呈异彩 (16)
2.1 民间文化的呈现 (16)
2.2 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8)
2.3 叙述视角的选择 (20)
2.4 生存状态的展示 (21)
第3章独特风格,寻根溯源 (31)
3.1 地域文化 (31)
3.2 生活经历 (34)
3.3 时代思潮 (37)
结语 (40)
参考文献 (41)
致谢 (4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4)
前言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陕西作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陕军东征”现象说的就是陕西作家对文坛的冲击。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最具代表性的陕西作家,他们分别获得了第三届(1991年)、第四届(1997年)和第七届(2008年)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分别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秦腔》。

在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省有三位作家获此殊荣大概仅此一例。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作为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文学界的天空。

本文意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并再现农村题材的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魅力。

首先对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进行认识,找出对他们比较能够成立的立足点。

在陕西作家中,路遥是受到很多人敬佩的作家,他以写农村题材的小说著称。

发表于1982年的中篇小说《人生》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路遥的成名作,奠定了其创作的基础。

到80年代,路遥又凭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炮走红文学界,《平凡的世界》也成为众多读者及评论者关注的焦点。

路遥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准确的说写作素材来自于他的家乡陕北。

陈忠实继路遥之后获得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在发表《白鹿原》之前并不被广大读者认识,但是他的创作是从1965年开始的,自1979年加入作协以来,也发表一定数量的小说。

纵观陈忠实的这些小说创作,其题材仍旧集中在农村题材,如《四妹子》、《初夏》、《乡村》等。

陈忠实和路遥一样,其创作也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被称为“鬼才”的贾平凹出生于稍后于路遥和陈忠实的时代,虽然比其他两位作家年纪小,但是小说创作的数量却远远超于其他两人——他是位多产的作家,只是在这些小说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了绝对优势,并且都具有地域文化的色彩。

同样的农村题材,同样的地域文化色彩见证了三位作家的相似性,但是三个不同的创作个体又决定着三者不会完全相同,事实上也是,在文学的道路上,三者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所以,对三位作家的比较是有价值的。

目前,评论界关于三位作家的比较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三位作家作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李小红在《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秦地小说——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一文中将三秦文化划分为陕北高原文化板块、关中平原文化板块以及陕南山地文化板块,探讨不同文化板块多蕴含的内容,并阐释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在不同的文化板块中受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表现在作品中的个性。

①梁颖《自然地理分野与精神气候差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论之一》阐释了自然地理分野与精神气候差异造成的三大代表作家在气质个性、创作理念、叙述主题、人物形象、文本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另外,《地域·乡土·传统: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当代小说研究》一文也涉及到了地域文化,但是,作者是在探讨了两位作家在地域书写、乡土关怀和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新变之间的关系,论文创作目的聚焦在陕西当代小说大致的文学流变上③。

第二,比较三位作家之间创作的不同倾向。

和以上所提到的批评者的研究定位于三位作家创作个性的共同方面有所不同。

如,韩鲁华、田翠花认为三位作家在审美上存在差异:构成路遥审美价值的核心是真,陈忠实是以其生命情感体验的善为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贾平凹则是以美为自己创作审美价值建构核心④。

同样在审美上比较三作家的是韩鲁华、韩云的《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比较论之一》。

文章指出,审美风格各异是因为三作家来自于三个不同的文化圈,作者“从陕北、关中和商洛地域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民歌、戏剧等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⑤。

韩鲁华《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化心态比较分析》认为三位作家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浸润滋养是造成他们文学创作文化心态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⑥。

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一文中,作者从作家的创作心理、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创作方法等
① 李小红《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秦地小说——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② 梁颖《自然地理分野与精神气候差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论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5期,第69-74页。

③ 赖佩暄《地域·乡土·传统: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当代小说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④ 韩鲁华、田翠花《真的探寻——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审美价值论之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6期,第126-130页。

⑤ 韩鲁华、韩云《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比较论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期,29-36页。

⑥ 韩鲁华《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化心态比较分析》,《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8-36页。

前言
进行平行比较,“以区别三位作家在文学精神与审美价值上的区别和同一”,但是作者由指出,因为内容庞大,只能做粗略的扫描和简要的分析。


还有一些评论文章仅涉及到其中两位作家的比较。

吴玮《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试论陕西文学的神秘色彩》一文从“为什么从陕西作家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氛围?陕西究竟哪里神秘?地域文化如何在作家身上打上印记?”②三个问题入手,把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神秘色彩作为论文研究的目标。

《恋土情结的固守与释放——路遥、陈忠实恋土情结比较》从农村的诗意化书写、城乡关系的凸显、乡土社会中做人三方面对路遥、陈忠实的恋土情结进行详细比较, 论文目标聚焦于恋土情节的区分上③。

我们都知道“一千位读者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的道理。

当一部富有创意的、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产生时,评论家们便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鉴赏。

比较是治学的方法之一,比较见高低,比较见真知。

但是,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把焦点放在了地域文化上,缺失了对三部获奖作品的单独性研究。

本文就从三位作家的三篇扛鼎之作入手,分析三作家小说创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彰显三位作家的魅力。

① 雷达《路遥研究资料》,《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494页。

② 吴玮《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试论陕西文学的神秘色彩》,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③ 侯业智《恋土情结的固守与释放——路遥、陈忠实恋土情结比较》,《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2月第10卷,第119-121页。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笔下千秋,异曲同工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都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大量作品的作家。

在路遥短短的一生中,发表长篇小说6部,短篇8篇;陈忠实从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及重量级长篇作品《白鹿原》;贾平凹更是多产作家,至今为止发表长篇小说18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19部。

如此多的作品中,三作家的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行文构思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呈现出了不同的风采。

但,即使如此,他们的创作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相同特点,可谓“笔下千秋,异曲同工”。

相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三位作家不是文学上的流浪汉,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他们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描绘社会,反映人生以及命运。

同时,三位作家都承认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们关注动荡下的社会状况,关注乡土和农民。

另外,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三位作家不会随波逐流,他们走自己的创作之路,创作出一部部具有个性的作品。

1.1 以特定地域为背景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三作家虽都生于陕西,但家乡不同,所以他们接触的地域文化板也不同:路遥接触的是陕北文化板块,陈忠实接触的是关中文化板块,而贾平凹接触的是陕南文化板块,文化板块带给了作家创作上的财富——他们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依托特定的地域进行创作的。

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多有名的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具体地域背景,比如孙犁作品中的白洋淀,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以及肖洛霍夫笔下的顿河,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这些特定的地域总能给予作家灵感,作家往往通过描绘这些地方的人、事、景反映不同的主题,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

路遥小说的地域背景通常为陕北黄土高原。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开篇第一句就是“一九六七年,西北黄土高原这个山区县份和全中国任何地方一样,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摇撼着整个社会”,交待出小说的故事背景:黄土高原。

另外,在路遥的其他小说,如《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小说的情节背景都是黄土高原。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乡村叫双水村,作者借助这个村位于横断山脉环抱的黄土高原的小山村,书写社会变革中的乡村,并且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
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

陈忠实小说的地域背景通常为关中平原。

《四妹子》中四妹子是由陕北进关中的,关中的生活条件以及自然风景带给她惊喜,为她以后大胆承包果园等行为做出铺垫。

《白鹿原》的背景也是关中。

白鹿原位于关中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村镇,凭借族长和祠堂维持村里的秩序,村民主要靠土地过活。

作者通过对白鹿原人们生活的描写,突出了礼教和人性的冲突、天理和人欲的冲突。

通过对白嘉轩、鹿子霖等老一辈农民的刻画描写,赞美了“仁”、“义”等传统儒家精神,通过对鹿兆鹏、白灵等新一代村民的刻画,表现对现代精神中自由和民主等精神的认同。

贾平凹小说的地域背景通常为陕南地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周系列”小说,表现的都是陕南的人、事、景。

贾平凹曾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社会变化、生活变化,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声”①。

贾平凹在《秦腔》中讲述的是一个叫清风街的陕南村镇,村民一直保持着唱秦腔和爱秦腔的传统,村子虽小,村民性格各异,人际关系复杂,他们在说说笑笑、吵吵嚷嚷中计较着、忙碌着自己的生活。

作者借助清风街这个平台,通过描述新、老两代农民的思想差异,表现出传统农村消亡的必然性。

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就指出,写《秦腔》是想为自己的家乡树一块碑。

1.2 对乡土及农民的关注
中国文化属于农业文化,文化制约着人类也制约着文学,所以在现代文学当中“乡土”一词频频出现在作品当中。

现当代文学史中,把书写乡土的文学称之为“乡土文学”,鲁迅、茅盾等是乡土文学的代表。

从鲁迅开始,乡土小说一直充当着言说历史使命的任务,表现人物在变革中的矛盾心理以及乡村在变革中的阵痛等。

乡土文学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借助艺术想象或者真实描写的手段对乡土进行描写,以期达到批判、反思社会和历史的目的。

“乡土”同样也是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三位作家在三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中涉及到的意象。

韩鲁华在《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一文中指出:“在进入创作过程时,不仅是贾平凹、路遥,就是其他陕西作家,都自觉不自觉的归向土地,
① 贾平凹《贾平凹文集》(散文杂著),《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2页。

或明或隐表现出一种恋土情节”①。

路遥指出,他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他永远是农民的儿子!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也说:“可后来,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骨头里了”②,这种对农民身份的认同感促使三位作家在作品中阐释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乡土。

三作家同时密切关注着农民的生活,社会生活引起的人生体味是他们长期观察后表现的话题。

贾平凹就曾在他的文论集中指出,“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当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三作家刻画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如夏天义、德顺老汉、白嘉轩、鹿子霖等,这一系列形象是传统农村培育的果实,他们大都爱土地,注重土地的价值。

以白嘉轩为例: 白嘉轩极其在乎土地,因为他深刻记着“耕读传家”的祖训,信守土地带来财富的道理,这种爱是源自于心底的,他能从土地和劳作中得到享受:
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手把儿, 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口了。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 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 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


鹿子霖也在乎土地,因为他想通过用扩充土地的方法来扩张自己在白鹿原上的势力,所以当白孝文因为缺钱而不断的把土地卖给他时,他很乐意的买下来,他能从买土地的过程中享受胜利的喜悦。

当然,白孝文翻过身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做的也是把土地从新赎回来。

其次是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如孙少安、夏君亭等,这些人因为接受了社会新思想,不再把自己束缚住土地上,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勾画往往限定在非农业领域,是农村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

孙少安是凭借经营砖厂富裕起来的,在富裕起来之后,出巨资为村里翻修学校,之后当选为新一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夏君亭在执掌了村中政权后,大力主
① 韩鲁华《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化心态比较分析》,《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28-36页。

② 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秦腔》,《秦腔》后记,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478页。

③ 陈忠实《白鹿原》,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41页。

④ 陈忠实《白鹿原》,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42页。

张发展商业,除了建市场、建酒楼外,还想把耕地变为池塘,只是建议受到夏天义的强烈阻挠。

三作家塑造的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文学的人物画廊增光添彩。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对农民身上的品质有肯定有否定,但是,在《平凡的世界》和《秦腔》中,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对人性的赞美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孙少平从学生时代就品尝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结束学习生涯之后在村里有了短暂的教书生活,之后就去城里招工揽活,生活更是颠沛流离,他得到最多的就是失去:失去学习的机会,失去爱情、失去自尊、失去工作……面对这样的状况,孙少平没有屈服、没有心灵扭曲,他默默的承受下来,甚至还要帮助别人:他拼命救下嘲笑他的跛足女同学侯玉英,他压下在爱情上抛弃他的郝红梅偷手帕的事情,他帮助一个被老板欺负的、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他没有报复生活,而是在生活的苦难中表现出类似圣人的特点。

路遥所刻画的主人公是美好的,即使是作者不太喜欢的孙玉亭和王满银等人,他们身上总有让人看到人情味的地方。

路遥一生给我们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温暖人心、震撼人心,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以自己良好的品性和学问,表现出了人格尊严、正义坚强以及自立意识。

作者也曾借少平之口评价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

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①,路遥书写的乡村人不是没有丑恶的存在,是他不愿意书写丑,在《平凡的世界》中,他赞美所有的乡下人。

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虽然也思考和关注了农村和农民,但是他只是给读者描绘出一个他观察到的问题——传统乡村的消失,可是农民将朝哪个方向发展,仍旧是令他迷茫的问题。

这种状况与“问题小说”相似,只提出问题,不做解答。

1.3 动荡社会的书写
三作家除了都坚持一个地域文化背景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书写社会的动荡。

鲁迅就善于表现改革带给人们的激荡,比如《风波》中,人物竟然会因为剪辫子诚惶诚恐。

社会转折时期是社会中各种事物变换的时期,社会形态、人物思想意识等都处于一种矛盾和纠葛中。

双水村的人们如黄土地一样厚道、朴实,他们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改革带
①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391页。

给他们的独特滋味。

改革前,即1975年前后,由于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双水村也处于一种混乱及混沌状态,农民以生产队的形式在土地上过活,加之革命政权特点的影响,村民用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食不饱腹的生活。

转眼到了1978年初,安徽省的一些地方开始初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改革了!改革的风顿时也吹向了双水村的人,但是万事开头难,孙少安这个效仿安徽新政策的人受到了重重的阻挠,在开办砖厂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孙少安只能如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

另一个线索人物孙少平则选择了城市打工生活。

作为城市的边缘人,他承受了无数的苦难,但精神上感到了在农村没有的崇高。

双水村的人对于社会的变化也有骚动,比如有的人就离开乡村去城市了,还有的人干起了与种地大大不同的养蜂事业,但是这里大多的人持观望的态度,如果创业的人盈利了他们就想办法沾点光,如果失败了,他们就会躲的远远的。

改革带给这个村子机会,也带给来矛盾。

经过几年的社会改革,村民们各自收获着自己思想和行为的结果,村子里又充斥着新的酸甜苦辣,作者让读者体会更深的是自己所赞赏的那种为生活而奋斗的崇高与伟大。

白家和鹿家是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为了争夺白鹿原上的统治权威,在时代的变换下上演了一出出白鹿原话剧。

反清反帝事件之后,外界军阀力量插入白鹿原,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状态,鹿子霖执行了受命的征税任务。

白嘉轩则领导了交农事件,并在这个期间整顿族规。

较量的结果显示:族长仍旧是白鹿原的权威统治。

革命军北伐后,白鹿原上共存着三方势力:国民党、共产党和土匪,天地的代表朱先生把此时的白鹿原称为“鏊子”,白嘉轩的族长势力暂处低谷。

之后又发生了“四一二”国共分裂以及国民党剿共征兵等事件,在大形势的变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为了生存,不断的积极行动起来,这期间又不知道包含了多少人命运的起伏跌宕。

历史中的白鹿原在不断的变革,权威人物也在不断改换,当一切又重新归为宁静之后,读者发现,活下来的只有白嘉轩和白孝文。

白鹿原的故事不尽让人感叹:面对变幻莫测的历史,个人的起伏又算得了什么,但是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跌宕起伏印证了变幻莫测的历史。

社会转型之前,清风街的权威人物是夏天义,小说中这样描述:他就是清风街的毛主席!故事开始于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夏天义下台,以夏君亭为代表的新生力量逐渐主掌村中事物,于是“敌对”双方展开了一次次较量。

在较量的过程中,人物不是为自己的利、欲而战,完全起于此乡村生存发展方法上的分歧:夏天义亲近土地,认为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君亭走的是商业化的路子,把土地当为商业用地处理。

除此以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