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的饮食保健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药补不如食补”的饮食健康观
【摘要】《儒门事亲》一书指出“养生当论食补”。

从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中医学非常重视“营养”,并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的重要性,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所谓“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

从营养学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药补食补利弊与对错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即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

从广义的角度讲,食物与药物一样,来源于大自然,同时也能治疗疾病。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食物被当作中药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葚、梨、生姜、葱白、桂皮等。

同样,也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米、金银花、西洋参等。

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作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效果。

所以,古代医家也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

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古代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

《韩氏医通》就曾直言:“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

”羊肉甘温,益气补虚,名医李东垣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将羊肉之功与人参并列。

古人还将一种食品的食疗功效比喻为一个中药复方的名方,这方面古籍中也有诸多记载。

如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将西瓜比做清热名方“白虎汤”。

清代名医王孟英曾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将甘蔗汁的功用比做益气滋阴的名方“复脉汤”。

梨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云:“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等等。

而中医方剂中将食物列入处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如粟(胃风汤)、糯米(白虎汤、麦门冬汤)、蛋黄(黄连阿胶散、排脓汤)、豆豉(栀子甘草汤、葱豉汤)、红小豆(小豆瓜蒂散、红小豆汤、麻黄连翘红小豆汤)、大豆(大豆散、黄卷散)、白扁豆(香薷饮)等。

学习、思考、探讨“药食同源”的道理,可以使人们进一步
加深对食物食性的了解,自然对中国传统营养学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养生当论食补”
《儒门事亲》一书指出“养生当论食补”。

从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中医学非常重视“营养”,并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的重要性,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所谓“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

从营养学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

在运用“食补”的过程中,对“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因此尤重保养脾胃之气,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即取其调和营卫,培补汗源(脾胃)之功;又白虎汤中用粳米,也在于保养胃气;十枣汤中用大枣,同样是取其甘温养胃补中之功。

无论从养生防病,还是治疗疾病的角度,中国人对如何选择食物,合理安排膳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疾病防治中对食物的选择及膳食搭配,尤为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膳食理论。

《黄帝内经》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合理的膳食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这里提到的“食养”,一直是中医遵循的重要原则,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

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所设计的、适合老年人吃的“改良八宝鸭”就十分值得推荐。

她根据中医营养学理论,选用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调配,为了尽量减少鸭子的油腻,制作时先除去内脏,再在鸭腔内装上香菇、莲子、芝麻、大枣、白果、栗子、花生、竹笋、糯米,然后炖制而成。

改良八宝鸭具有养阴、清湿作用。

其中香菇益气、和血、化痰;莲子镇静、安神、降血压、强心;芝麻能滋养、强壮、润肠;大枣起养脾、和胃、益气、生津的作用;栗子则补脾、健胃、补肾、活血;白果起温肺、益气、定喘、解毒作用;花生则醒脾、和胃、润肺、止咳;竹笋则有清热、化痰、和中、润肠之效。

上述各种食物的相互配合,对老年人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以脏补脏”理论的科学内涵
动物的内脏中往往胆固醇含量较高,处于“高肉食”食物结构下的现代西方人,对脂肪与胆固醇摄入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所以一般很少食用动物的内脏。


在中国,作为传统,习惯使用动物的内脏来调理补养人体内脏的虚弱之证,如以肺补肺、以心补心、以肾补肾、以脑补脑等,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的内脏和人体的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十分相似,并据此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肝开窍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男子阳痿,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他就运用鹿肾医治阳痿。

此后不少重要的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行之有效的以脏补脏疗法。

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应用,“以脏补脏”的理论实践内容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如用牛羊肝脏加工制成的肝浸膏,可治疗肝病及各类贫血;猪的胃黏膜加工制成的胃膜素,有保护胃黏膜作用,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用动物睾丸制成的睾丸片,可治疗性功能低下;用猪、牛、羊的胎盘制成的胚宝片,对神经衰弱、发育不良者有益;从动物内脏提取的多酶片含淀粉酶、胰酶、胃蛋白酶等,能治疗因消化酶缺乏引起的消化不良;更有从动物内分泌腺中提取的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等各种激素类制剂进行替代治疗,特别是近来口服胰岛素已进入临床。

所有这些,不都是中医“以脏补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吗?毫无疑问,以上各个方面的实例都证实了中医“以脏补脏”学说的科学内涵。

3.“药食同源”——食物营养的综合、协调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

当时的名医扁鹊也认为,饮食调理是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已设有“食治”专篇,收载药用食物154种。

在对现代科学毫无所知的古代,能够对食物的功能和疗效有如此深刻的了解,真令我们钦佩不已!其实,就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食物的客观效果与中药药物有相似之处,煎熬复方中药就是发挥、综合多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这和多种食物烹饪、使有一定相互比例的食物发挥营养的综合协调作用如出一辙。

合理的传统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古代人类就已对坏血病很熟悉。

患这种病的患者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有一点外伤就很难治愈,病人越来越虚弱,终致死亡。

欧洲有关坏血病的记载最早
见于13世纪十字军东征;16世纪~18世纪,这种病盛行于经历长时期航海生活的人群中。

通常,人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这种病则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所致,由于这种病人体表被轻轻一碰就会出血或出现紫癜,所以被称为“坏血病”。

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远洋船队却从来没有船员患有坏血病的记载。

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料中了解到,在当时中国船队的食谱中,包括有用新鲜蔬菜制作的“泡菜”和用黄豆制作出的黄豆芽,以及饮料绿茶。

中国船员正是食用了富含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的上述食物,才奇迹般地免遭坏血病的威胁。

这不仅是中国人传统食物综合营养功能的生动体现,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的科学性。

所以,“药补不如食补”这个观点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两种补益方法各有自己适用的对象及时机,很难绝对分出优劣。

一般而言,食补可理解为食养,即是根据体虚的具体情况,运用食物来补养、调养身体,达到扶助正气、防老抗衰的一种方法;药补则是当身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物已不能纠正其亏损,必须运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却病壮体的一种方法。

前者力弱效慢,后者力强效速。

临床上,若体虚不甚,或正气受伤不能速复,即应采用食补,偶补于食,细雨润物,缓缓图之;若体虚明显,或正气急需复原,则应采用药补,以求速效,如《金要方・食治篇》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金代名医张从正也指出:“养生不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

”进补之人,必须好好掌握食补与药补的适应范围及时机,否则,该用药补而用食补,则显效缓慢,延误病情;该用食补而用药补,有如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则可能反会出现副反应。

不必拘泥于“药补不如食补”或者相反的提法。

其实药补也好,食补也好,都是补益身体抗衰防老的方法,不少食用植物和动物,如莲只、赤小豆、苡米、木耳、红枣、乌龟、穿山甲等,同时也可药用,即所谓“药食同源”。

因此,药补与食补实际上可合理安排,互相配合,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不可将二者严格分开,加以对立。

这样才算是健康的饮食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