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
升上八年级的时候,我们学生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加深,我们会会接触到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
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进入文明时代: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3、政治制度:
种姓制度。

((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内容与影响:
等级
名称
包含的阶层
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主要特点
重要影响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

(如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会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

(2)促进了佛教的诞生。

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第四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受上层等级剥削和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4、佛教的创建: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

(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

向北: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

(南传佛教)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归纳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
夏朝、商朝、西周。

(史称“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展开“牧野之战”,消灭商朝,建立西周。

(2)青铜铸造业发达:
①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形制雄伟(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艺精湛(铜、锡、铅三种金属合成的比例合理,体现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③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鼎在现代是“和平”的象征。

与鼎有关的成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
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

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总结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

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

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6月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3)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
2、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退回天津;(廊坊阻击战)
(2)北京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3)天津保卫战中,义和团展开老龙头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借、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3、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北京又一次被侵略者践踏。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慈禧太后逃跑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及相关国家:
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2、主要内容有: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辛丑条约》的特征: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4、《辛丑条约》的影响或危害:
清政府从此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汇总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历史八年级期中考知识点大全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