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大事者有静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大事者有静气
作者:林景妍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18期
【例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遇地崩山摧而不慌,遇狂风巨浪而不乱。
无论时代的洪流如何涤荡,仍固守一方心灵静土,執着一份宁静淡然。
面对人生百态,当遇天堑难以逾越时,我们应以静处世,平心静气,如此便可于阴霾之中窥见天光。
静气是一剂抵御挫折的良药。
画家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后又遭遇软禁长达两年。
在这期间,先生始终以魏晋风度行走于世,无伤无恙。
研读古书,拓宽生命的容量;又徜徉在范宽、郭熙的山水间,不断精进画艺。
正是这份临大事之静气自成清傲灵骨,终成一代大师。
静气是一种旷达超然的心态。
临大事者有如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多次贬谪,他却不以为意,甚至曾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眼里,没有困窘与贫乏的岁月,只有蓬勃的内心底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评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正是这样一份静气,使得他犹如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底,却能固本培元,成就磊落风骨。
静气更是一份包含智慧和勇气的胆略。
静如卧龙先生,胸中隐甲兵。
旁观天下大势风起云涌,变化无常,一旦横空出世,卷起惊涛骇浪,直立历史潮头;后来辅佐刘禅,当马谡失街亭,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时,他无兵迎敌,但并未慌乱阵脚,而是大开城门,谈笑自若,优雅抚琴,正是那一份包含智慧和勇气的胆略吓退司马懿的军队。
设想,若是丞相没有在静气之中涵养出这样的胆识,结果又会如何呢?
若非有静气者,负盛名便自矜自傲;遭贬谪恨生不逢时;陷逆境空自怨自艾,落得结局令人叹惋。
君可见一世骁勇关云长,北伐樊城时轻看吴国都督陆逊,安心将荆州守军调到前线,由此落得败走麦城的下场;君可见拔山盖世项王羽,唯不能静气,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知夺而不知有,惜败于乌江自刎;君亦可见奉旨填词柳三变,落第失意后满腔愤懑作《鹤冲天》却换得了君主“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的回复,从此流连风月场,一蹶不振。
倘若他们能在行事之前清静,以静气去面对人生,是否会大有不同?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榜样,也同样留下了太多遗憾,生活处处可有静气,它可以在你心绪不宁之时让你戒骄戒躁,可以在你身陷囹圄之时为你理清事态,得见柳暗花明,亦可在紧要关头助你一份超人的勇气。
生活的海洋波澜起伏,风急浪高,但只要守住心中静气,临大事之时,必能得见“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编辑:李跃)
用材料中的名言引入,解释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段首句即观点,然后举木心事例论证,事例典型
分论点二,段首句即观点。
举苏轼事例论证,事例有叙有议,简洁有力;总分总,论证逻辑严密
分论点之三,段首句即观点。
举诸葛亮事例论证,在分析时使用反向假设论证,结尾的问句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同时句式的变化增加了文章在语言上丰富性;总分总,论证逻辑严密
这一段和前面的三个分论点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让全文论证的结构更为丰富,使论证更为深刻,更有说服力;另外,开头一句排比概括三种类型的反例,然后运用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举出与前面概括对应的事例来佐证,对应恰当,有气势。
结尾的反向假设论证增加了论证力度。
句式上整散结合,句式丰富,文采斐然
引用名言,三个排比总结静气带来的好处,然后重申观点,最后说必能得见“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给人以形象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