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双向细目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2012年山东高考试题各章节分布及分析
教材章节教学内容高考试题知识点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
西周封建(09年)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
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
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习俗
(07年)29.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分封制
宗法制
第2课大一统与秦
朝中央集权制(10年)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
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那些管理措施?这些管理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措施:设郡县(分);修驰道(分)。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分);巩固了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制
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
的成熟(08年)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1年)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2年)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三省六部制
的演变
科举制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
断加强(07年)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
式,你中得到的却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0年)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2年)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元宋明清集
权措施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2
C.宋朝D.元朝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
希腊城邦制度
城邦特点
第6课希腊的民主政
治(11年)14.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民主制度内
容特点
第7课古罗马的政
制与法律古罗马法内容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
创新(10年)15.1688年。
一群英国贵族说, “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做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
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 结束了王权专制
B. 君权收归一会执掌
C. 建立了蛮横内阁制
D.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君主立宪
制、责任内
阁制
第9课北美大陆的
新体制联邦制、共和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
体改革(12年)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
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875年宪
法、1871年
宪法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3
第13棵太平天国运
动(10年)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
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据此,
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太平天国运
动
第14课从甲午战
争到八国联
军(11年)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
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09年)29.(35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
烈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
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⑴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4分)
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
09.29 甲
午战争、八
国联军
第15课辛亥革命(09年)⑵在近代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3分)
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
辛亥革命的道路: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
4
第16课五四爱国
运动(09年)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4分)
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课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内容、意义
第19课俄国十月
革命十月革命的经过、影响
第20课新民主主义
革命与中国
共产党(07年)12.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
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令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08年)11.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
图4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08年)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
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新民主主义
革命
5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09)12.一位同学在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
亦有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表示字迹不
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
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10年)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
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铸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獒、白、傣。
回等是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
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
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现出生命。
(2)根据图11核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
在滇缅公路修建中,
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
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
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
(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
(分)
(12年)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
(07年)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三大制度治建设
6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第22课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的
曲折发展文革、新时期的民主法治
第23课祖国统一的
历史潮流一国两制及港澳回归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级对峙
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
第25课世界多极化
趋势(08年)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09)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
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11年)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欧共体、日
本不结盟运
动
第26课新中国的外
交(07年)16.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12年)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建国初、70
年代、新时
期的外交
7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27课跨世纪的世
界格局两级解体、多级加强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的
农业(07)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年)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07年)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的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
小农经济、
农业特点
第2课中国古代的
土地制度(07年)29.(35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井田制、土
地私有制
8
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第3课农耕时代的
手工业(12年)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手工部门、
特点
第4课农耕时代的
商业与城市
(08年)9.图3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商业发展与城市
第5课近代前夜的
发展与迟滞(07年)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件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去看京剧演出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09年)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专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
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年)27.(25分)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资
本主义萌芽
9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
辟(08年)24.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
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后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
映出()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10年)27.(25分)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各路不,也必然会有别人“发
现”美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谭谭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寻金热;路上商路受阻;
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行,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开辟的条
件、影响
10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答案: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第8课欧洲的殖民
扩张与掠夺荷兰、英国的殖民特点、影响
第9课改变世界的
工业革命(08年)10.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有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09年)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1年)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
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 D.④两次工业革
命及影响
11
(12年)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10课近代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
动(08年)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闵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
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
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
半”?(3分)
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
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09年)11.图5是20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
工商业者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时
局
莫
教
美
利
让
四
方
天
下
兴
亡
古
人
忠
愤
异
带
略
同
借
热
小农经济解
体、洋务运
动、民族资
本主义产生
12
(11年)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
数量(家)72 3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11年)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
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
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
主工业曲折
发展(08年)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
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
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
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6分)
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13
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的淡化在当今是一种社会进步。
第12课第13棵新潮冲击下
的社会生活
(10年)12.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12近代
衣、食、住
行、风俗习
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的建
立(09年)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
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12年)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
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战时共产主
义、新经济
政策、斯大
林体制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