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术》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模具与一般机械产品生产相比的特点是:单件、多品种生产;制造质量要求高;形状复杂,材料硬度高。

2模具零件的外形通常采用车削、铣削、磨削等常规切削。

3模具制造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以数控加工为主来制造模具
4快速成形加工模具技术特别适用于__直接制模__、__间接制模___的模具。

5影响模具生产周期的主要因素有模具技术和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模具企业的专门化程度___模具生产技术手段的现代化__,__模具生产的经营和管理水平___。

6模具零件最常用的毛坯形式是锻件,___铸件___,__半成品件___。

7模具零件的内圆磨削方法有普通内圆磨床磨削法、_行星莫磨削法_、
_无心磨削法_等。

8 CAD是__计算机辅助设计__的简称,CAM是__计算机辅助制造____的简称。

9精规准用来进行精加工,对精规准的要求在__保证模具各项技术要求___的前提下尽可能__提高生产率____。

10电解抛光的特点之一是不会使工件__引起热变形___或__产生应力___。

11锤锻模的锁扣分为___圆形锁扣___、__纵向锁扣___、侧面锁扣和角锁扣四种形式。

12塑料模具浇口套与定模板的装配一般采用___过盈___配合,装配后浇口套要__高出__模板0.02mm。

13模具检测中的常用精密量仪有__光学投影仪__,工具显微镜及
__三坐标测量机___。

14模具制造一般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要求:制造精度__高__,制造周期__短__,模具成本低,并确保模具产品使用寿命长。

15冷挤压加工中采用的挤压方式有__封闭式冷挤压__和__敞开式式冷挤压___。

16电火花加工使用的工具是___电火花成形机床____,压印锉修凹模时使用的工具是__________。

17在曲线磨床上进行成形磨削时可采用的磨床为__成形磨床__和__平面磨床
___。

18线切割机床分为两大类,即__快速走丝__线切割机床和__慢速走丝__线切割机床。

19落料模的凸模和凹模的配做顺序应为:先加工好__落料凹模____,再以此为依据配做___落料凸模___。

20用调整装配法进行装配时,若通过改变调整件的位置来达到装配要求,称为_可动调整法_,若通过更换不同形状或尺寸的调整件来达到装配要求则称为
__固定调整法_。

21线切割的3B编程中,第一个B后面的数字含义是__X轴坐标值__,第二个B 后面的数字含义是__ Y轴坐标值____。

22电火花加工主要包括电火花成形加工、线切割加工等
1选择定位基准时,粗基准可以使用(A一次)
2下列不属于型腔加工方法的是(B线切割)
3下列不属于平面加工方法的是(D铰削)
4某导套的材料为40钢,内圆表面要达到IT7级精度,Ra0.2um则内孔,加工方案可选(A钻孔镗孔粗磨精磨研磨)
5制订工艺规程的最基本的原始材料是(B零件图)
6.一套模具的(D.最终制件合格)才算合格。

7模具装配的主要精度要求有(C.4个)方面。

8下列加工方法中,属于零件配作的是(D.轨迹运动磨削) 9采用ZnAl22超塑材料挤压成型模具型腔,需要把坯料加温到(C.250℃)温度。

10电极接阴极,工件接阳极,用硝酸钠作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加工工件的
方法是(B.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11磨粒和磨粉的粒度号数用(D.每一英寸)长度上的网眼数目表示。

12利用一种含磨料的半流动状态的粘性磨料介质,在一定压力下强迫通过被加
工表面,由磨料颗粒的刮削作用去除工件表面微观不平材料的工艺方法是
(A.挤压珩磨) 13凡是铆接的凸模,允许在自1/2高度处开始向配合(装配固定板部分)部分
硬度逐渐降低,但最低不应小于(C.38HRc~40HRc) 14在凸模表面涂上一层金属,其厚度等于冲裁间隙,然后调整、固定、定位使
冲裁间隙均匀的间隙控制方法是(B.涂层法)
15.ZBJ46002-1990《冷挤压模具工作部分》是(C.行业标准)
16.根据加工精度,钻孔应属(A.粗加工) 17为以后的工序提供定位基准的阶段是(A 粗加工阶段)
18车削空心件一内孔定位时,可以采用的装夹方法是(B.用锥套心轴) 19对于非圆型孔的凹模加工,正确的加工方法是:(B 可以用铣削作半精加工)
20.下列加工方法中可加工非金属材料的是(D.超声波抛光)
(√)1轴类零件通常用圆棒料和锻件做坯料。

(√)2铰孔通常是自为基准,对纠正孔位置精度很差。

( )3提高模具制造技术水平的关键是模具的自动化生产。

(×)4当负极的蚀除量大于正极时,工件应接正极,工具电极应接负极,形成“正
极性”加工。

(×)5仿形销的形状与靠模的形状相适应,因此其形状、尺寸与铣刀完全相同。

(×)6模具零件加工时,只要加工误差不超过制造图样规定的偏差,即为合格品。

(×)7注塑模的浇口套在装配后,其顶面必须与定模板表面平齐。

(√)8为提高精度,模具制造中最好使用专用刀具。

(√)9垫片法用于调整凹、凸模的间隙。

(×)0锻模制造时若把全部加工内容放在淬火前,有利于减小淬火变形。

(√)1成形磨削时要把复杂表面分成几段进行磨削。

(×)2坐标磨床主要用来磨孔,不能磨平面。

(×)3正弦夹具的主要作用是:使工件发生倾斜。

(√)4模具保存中,型腔表面应涂防锈油。

(√)5当模具零件的孔位要求有很高精度时可选择坐标镗床加工法。

(×)6较软材料的研磨最好采用干研。

(√)7导柱热处理后一定要研磨两端中心孔才能进行磨削。

(√)8模具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由其加工质量决定的。

(√)9模具的制造精度主要体现在模具工作零件的精度和相关部位的配合精度
(×)0磨料的硬度就是磨具的硬度。

1.导柱加工中为什么要研磨中心孔?
答:导柱加工中研磨中心孔目的在于消除中心孔在热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形
和其它缺陷,使磨削外圆柱面时获得精准定位,以保证外圆柱面的形状精度要求。

2.防止套类零件加工变形的工艺措施有那些?
答:套类零件的结构特点是孔的壁厚较薄,薄壁套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常因夹紧力、切削力和热变形的影响而引起变形。

为防止变形常采取—些工艺措施:1) 将粗、精加工分开进行,为减少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影响,使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在精加工中得以纠正。

2) 减少夹紧力的影响。

3)减小切削力对变形的影响:①增大刀具主偏角和主前角,使加工时刀刃锋利,减少径向切削力。

②将粗、精加工分开,使粗加工产生的变形能在精加工中得到纠正,并采取较小的切削用量。

③内外圆表面同时加工,使切削力抵销。

4) 热处理放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这样安排可减少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套类零件热处理后一般会产生较大变形,在精加工时可得到纠正,但要注意适当加大精加工的余量。

3.根据什么原则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
答:1)为了保证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的位置尺寸要求,应选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2)若要保证某加工表面切除的余量均匀,应选该表面作粗基准;
3)为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应选择毛坯余量小的表面作粗基准;4)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尽可能平整,不能有飞边、浇注系统、冒口或其它缺陷,使工件定位可靠,架紧方便;
5)一般情况下粗基准不重复使用。

用已经加工过的表面作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选择精基准,应考虑减少加工误差、保证加工精度、使工件装夹方便、可靠、夹具结构简单。

应遵循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

4.写出电火花加工型孔之前,凹模毛坯的准备工序?
答:凹模的准备工序
1)下料:用锯床切割所需材料
2)锻造:改善内部组织,并锻成所需的形状。

3)退火:消除锻造内应力,改善加工性能。

4)刨(铣):刨六面,厚度留余量0.4~0.6mm。

5)磨:磨出上下平面及相邻两侧面,对角尺。

6)划线:划出刃口轮廓,孔(螺孔、销孔、穿丝孔等)的位置。

7)加工形孔部分:当凹模较大时,为减少线切割加工量,需将型孔漏料部分铣(车)出,只切割刃口高度;对淬透形差的材料,可将型孔的部分材料去除,留3~5mm切割余量。

8)孔加工:加工螺孔、销孔、穿丝孔等。

9)淬火:达设计要求。

10)磨:磨削上下平面及相邻两侧面,对角尺。

11)退磁处理
5.简单分析抛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针孔状”缺陷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针孔状问题:由于材料中含有杂质,在抛光过程中,这些杂质从金属组织中脱离下来,形成针孔状小坑俗称“麻点”。

解决方法:避免用含氧化物抛光膏进行机械抛光。

在适当的压力下作最短时间的抛光或模具采用优质合金钢材开模。

需特别强调的是在模具所有的抛光过程中,清洁至关重要。

论述题:如图所示模具结构:
1、试述带凸肩的凸模与凸模固定板的装配步骤。

2、试述保证凸、凹模间隙常
用的方法
答:1、型芯与固定板的装配步骤:
首先,装配时在压力机(手搬压力机或油机)上调整好凸模与固定板的垂直度将凸磨压入固定板内少许复查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

当压入1/3时再作一次垂直度检查。

并在平面磨床上将凸模的上端面和固定板一起磨平。

其装配过程中压入时应保证端面C和固定板上的沉窝底面均匀贴合,否则,会因受力不均匀引起台肩断裂。

2、凸模与凹模间隙调整的方法:
(1)透光调整法(2)测量法(3)垫片法(4)涂层法(5)镀铜法
6.解释电火花加工冷冲模具型孔,保证配合间隙要求的间接配合法,并分析它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