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42
Huaxia jiaoshi jiaoyu
聚四方流民煮盐而设“令”的万户大县。
唐朝时
期,全国设盐产地“四场十监”,“岁得钱百万缗,
以当百州之赋”。
大宁盐场(属大昌监)为十监
之一,位居全蜀及西南各地食盐产地之冠。
到了
宋代,岁产雪花盐400余万斤,远销晋、陕、鄂、
川、黔等地,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
于此”,县级行政机构升为大宁监(监:专门针
对规模较大的食盐产地而设置的行政机构,署理
盐政、盐务及地方事务,直属中央管辖)。
明代
大宁一地之盐,已占全川盐产量四分之一。
为此
“各省流民一二万再次砍柴以供大宁盐井之用”。
到清乾隆三十七(1772)年,盐灶发展到336家,
盐锅1008口,河谷两岸史称“两溪渔火,万灶盐烟”。
自先秦至民国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期,落户于宁
厂古镇的四方游民互通婚姻,有陕西街、江西会馆、
土家吊脚楼等,常住人口剧增,摩肩接踵,公立、
私塾学校不断涌现。
巫溪自汉代以来,以大宁盐厂为中心,四通
八达的盐大道和大宁河水路,一条以食盐贸易为
主题的从“巫盐古道”向西北接甘肃,向北接川北、
陕西,东连荆楚,纵横上万里,绵延数千年。
大宁盐场吸引各地盐商、盐贩往来其间,运
盐的骡马,肩挑背驮的力夫等成群结队,川流不息。
据载:仅鄂西贩盐山民,“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
自先秦至民国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期,聚集了全
县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商铺盈客,栈房林立,
盐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落户于宁厂古镇的四
方移民(尤其明初和清康熙年间,朝廷大力招抚
四方流民,毗邻的陕甘、湖广及江西等客家纷纷
移居于此),互通婚姻,陕西街、江西会馆、土
家吊楼,一檐三俗,夫妻同床而异服。
人们歌舞
兴会,和乐融融;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卤水统制。
由于淮盐产地和运盐通道被日军控制,
迫使两湖地区改食川盐。
在此期间,大宁盐厂成
为川东最大的食盐输出产地。
(三)发达的古代教育
巫溪因盐业经济及交通运输发达,教育曾居
于川东(巫溪县在1997年前隶属四川省)前列,
据《重庆教育史》记载,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年),夔州府知州王十朋在大宁县(今巫溪县)
建立今重庆境地第二大书院即静晖书院;清光绪
34年(1908年),巫溪办蒙养院,开了重庆幼稚
教育先河;唐宋至明代,考中进士居今重庆东北
地区(10个区县)前列。
(四)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今巫溪境地传统文化有神农氏炎帝采药传
说、远古巫文化、刺绣(巫溪架花)、五句子
山歌、巫盐制作技艺、老鹰茶制作技艺、剪纸、
民间故事、转丧鼓、吉令词、对联、灯谜、酒令、
歇后语、生活习俗等,其中刺绣(巫溪架花)、
五句子山歌等10余项被评选为县、市及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
(五)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
在巫巴山地,红色文化丰富。
如“红三军小
长征”在巫溪县通城镇张家老屋的墙壁上留下的
标语遗迹:“分配土豪的粮食和衣服给穷人”、“红
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落款为“红
三军政治部”,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士到此参观;
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如《杀鸡给猴看》、《贺
龙骑马过冰湖》、《智取一线天》、《铲不掉
的标语》、《红橘情深》、《温暖的棉袄》、《五
块银元》等至今在巫溪民间流传;《十字红军歌》
的歌声长期在校园回荡,这些红色基因将永远
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痛定思变:“我将到哪里去?”——转化与
发展
时光进入20世纪,千年繁荣的盐业经济因盐
卤枯竭而寿终正寝。
巫溪昔日繁华的交通与外界
逐渐闭塞,经济、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渐渐沦为国家级贫困县。
个别教师、家长启迪学
生不是“摆脱家乡的贫困”,而是“摆脱贫困的
家乡”,致使贫苦地区的孩子以读书走出家乡为荣。
国家为振兴乡村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
条件,给予师生优惠政策,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但学生背离乡愁的现状仍然存在,现实情况是多
数仍然要回到家乡。
我们在坚守国家核心课程的
前提下,如何让农村的孩子增强家乡文化自信?
开发育人校本课程,通过实践探究,不失为较好
的育人途径。
2009年至2020年,重庆市巫溪县教师进修学
中华文化教育论坛Zhonghua wenhua jiaoyu luntan
校引领一线教师完成了《巫溪县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研究》、《基于文化自信的育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研究,全县40余所学校以子课题形式参与上述课题研究及成果实验,通过辐射影响,如今全县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发出1000余项育人校本课程,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营造学校育人氛围,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如巫溪县长桂小学自2014年以来,长桂小学开发土家族文化教育资源,收集土家族”文物”二百余件,建立了土家文化陈列室,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开发了《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将土家族文化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如数学教学,学生根据土家吊脚楼建设结构类型及特点,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音乐教学渗透土家族歌曲,如《大山里的土家娃》,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土家族“摆手舞”“竹竿舞”等创编活动;在美术课中开展绘画、剪纸、捆扎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心灵手巧的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二)践行校本课程,增强农村学生自信心。
凤凰幼儿园、百步小学、凤凰初中等学校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运用于体育教学和大课间操活动,持之以恒,效果显著。
如百步小学参加县、市、国家及世界级跳绳比赛,成绩显著,获近百项县、市级及国家级奖。
凤凰初中实施的《诗词功夫校本课程》,将诗词的韵律和中国功夫的招式有机配合,既能学功夫强身,锻炼身体,又能朗诵诗词,文海拾贝。
开发出的粤语版《少年中国说》和普通话版的《千字文》课程,在澳门回归20周年的晚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澳门各界观看了凤凰初中及龙台小学学生表演的诗词功夫《少年中国说》。
(三)传授红色文化教育,践行红色文化精神。
我县红路小学、红星小学、通城初中等学校每年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缅怀红军标语遗迹、参观“川东游击队陈列馆”,激励学生情感认同;很多学校还将红色资源作为校园文化主要内容,长期经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洗礼,有助于学生知行合一,2018年,我县通城初中红路小学、红星小
学等学校被市教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灭其国先灭其史”,
这是西方国家惯用的技俩,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爱国首先爱家乡,爱家乡的历史、爱家乡的文化,
这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根,学校开发出的传承与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巫溪好故事(画
本》、《巫溪历史人物故事选编》、《巫溪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剪纸》、
《花样跳绳》、《葫芦丝》、《民间故事》、《巫
溪架花》等千余门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
律,从幼儿园到高中,通过课堂渗透或专题学习,
帮助学生增强家乡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知
我家乡、爱我家乡、建我家乡”的情感
我“该干什么?”——努力促进传统文化价
值回归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回
归》(作者: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教授),此书忧虑中国乡村处于一种空心化、
荒漠化的状态;忧虑在当下的乡村,既有的文
化已经退却,而优秀的文化难以进入;忧虑优
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逃离乡村。
怎样改善乡
村教育?刘铁芳认为要恢复乡村文化起码的自
信。
乡村教育的出发点是乡土价值的激活与重
建,我们教育者要思考以乡村为场域所展开的
乡村少年如何成长、何以成长的过程。
刘铁芳
教授说:“中国乡村地域文化原本就潜藏着丰富
的教育资源。
”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导的现
代化进程中,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
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长期处于
一种失语和失落的状态。
作为个人,我们曾经有
意或无意地逃离乡土,但对于国家或民族来说,
这种逃离无疑是自毁根基。
我们以增强学生的文
化自信为宗旨开发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校
本课程资源,意义重大。
◆
(此文系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规划
重点课题《基于文化自信的地域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践探究》(课题编号:JSFZA2017002)成果,
参与2020年重庆市教委组织的资政论文评选活动,
荣获二等奖)
中
华
文
化
教
育
论
坛
Zhonghua wenhua jiaoyu luntan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