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的策略
阅读策略是为了保证阅读任务的完成和提高阅读效率而对阅读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谋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语文研究“三分课内,七分课外”,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自我封闭,应该是一个课内外互动的体系。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的策略有三种:一、文本架设桥梁,引入课外资源;二、丰富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三、营造书香盈袖班级,能够实现课内外阅读“零距离”的良好效果。

有效策略一:文本架设桥梁,引入课外资源
___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

”语文教学的高效率首先要立足文本,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内课外走来回,在大量的课外信息和课内信息的
交互、整合中,上“活”语文课,充实心灵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查阅资料,提高预质量
课前阅读为新课教学提供一个信息背景,让学生在研究新课前就有一个知识的积蓄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研究一篇新课文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预,对不了解的问题和事情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提高预质量。

例如,在研究《梅兰芳学艺》一文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___的各种生平事迹,欣赏一些京剧片段,找来___的图片。

通过图片展示和资
料分析,更加突出了___的人物形象,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再如,在教学《月下独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了解___的生平事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广度和深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书籍,如《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美学》等,从不同
角度深入探究《红楼梦》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家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
网络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网络文学,如《择天记》、《斗破苍穹》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网络阅读活动,如“阅读马拉松”、“读书节”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有效策略二:丰富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而采用的一系列谋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丰富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一)快速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快速阅读是指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如快速浏览、略读、跳读等,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阅读一些长篇小说时,学生可以利用快速浏览的技巧,快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再进行深入阅读。

二)精读,提高阅读质量
精读是指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技巧,如注释、标记、摘抄等,提高阅读质量。

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可以利用注释的技巧,对生词和难点进行标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对比阅读是指将两篇或多篇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对比阅读《红楼梦》和《西游记》,从中发现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深入探究两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有效策略三:营造书香盈袖班级,实现课内外阅读“零距离”
书香盈袖班级是指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内外都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书香盈袖班级。

一)打造“阅读角”,提供阅读场所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阅读角”,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场所,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如名家名著、报刊杂志等,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开展“读书会”,提高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读书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作家或学者来班级进行讲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和价值。

三)组织“阅读比赛”,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阅读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赛可以包括速读、精读、对比阅读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总之,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策略是促进学生语文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丰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营造书香盈袖班级,实现课内外阅读“零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透彻理解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为了实现精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推荐“必读书目”中的精彩片段和经典作品,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美文佳篇。

在精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到“四到”、“一结合”,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并特别注意“手到”的落实,也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卡片、勾划、批注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四到”、“一结合”精读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养成认真有效的阅读好惯。

略读和浏览是速读的两种形式,对于信息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要求较高的现代社会来说,速读显得尤为重要。

学会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

而浏览则是读书时快速地移动视线,扫视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

浏览能够快速获取总体印象,捕捉重要信息,节省时间。

在速读完毕后,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读物内容,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其他课外阅读方法。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能在课外阅读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诵读、精读、速读、交流法,做到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有议、读以致用,课外阅读就能成为知识的发酵剂,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

为了营造书香盈袖的班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建立班级阅读角落,让学生自由阅读和交换书籍。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些名人名言、经典诗歌、优美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通过活动来研究语文,学会合作。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既希望有所收获,又期望这些收获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比赛、讲故事、猜谜语、主题手抄报比赛、表演小话剧、“小小答辩会”、向报刊投稿、利用橱窗展示学生读书活动成果等活动,让有不同能力和个性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不断体验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使课外阅读更加积极和主动。

这些活动也可以从另一侧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语言的精彩和语文的魅力。

例如可以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阅读的成就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课外阅读的强烈欲望。

小学生对课外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收获,在点滴收获的欢愉中再产生新的兴趣,这样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惯就得以有效地培养。

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外阅读也应该肩负这一重任。

现在很多书目的扉页和尾页上都有一些编者的话,如读者留言、阅读提示、温馨小语、轻轻地告诉你等。

他们的文字是那么美丽,那么深刻,使人看后,大有锦上添花、茅塞顿开的感觉。

因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看过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但在数量上不要作过高要求,以免让学生产生负担感。

多则一段,少则一两句,以此倾吐心声,积淀文化素养。

实践中发现,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变化非常大。

课堂上,他们常常妙语连珠,口若悬河;作文时,更是侃侃而谈,内容丰富多彩。

通过写随文感悟,学生的生活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对真善美的爱、假恶丑的恨,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这不仅使他们的作更富生命力,而且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养”这个词强调了学生语言能力的长期发展过程,包括不断积累、感悟、鉴赏和内化。

我们希望通过连接课内外阅读的策略,为所有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更高、更远、更幸福地飞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___,2011年版。

2.(苏)___。

给教师的建议[M]。

___译。

北京:___,2000年。

3.___。

语文:表现与存在[M]。

福州:___,2004年。

4.___。

《快速阅读》[M]。

___,2010年。

5.(美)___(美)___。

《如何阅读一本书》[M]。

商务印书馆,2004年。

6.___。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

上海:___,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