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劳《小奏鸣曲》OP.20no.1―2-最新年精选文档(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库劳《小奏鸣曲》OP.20no.1―2
库劳的钢琴小奏鸣曲虽然简易、短小,但体现了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

也是建立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之上风格的奏鸣曲。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是指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各自的成熟期创作为代表,在器乐及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

在“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1 8世纪欧洲艺术与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走向高度繁荣。

此时期的音乐语言精练、朴素、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均匀,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维也纳大师们的创作,体现出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范式。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

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C.P .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
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

小奏鸣曲是对奏鸣曲而言,因为它相对短小,单纯,故称为小奏鸣曲。

一般由一至三个乐章构成,各乐章之间有对比的主题和对比的速度要求。

库劳的这首小奏鸣曲――作品OP20
no1共为三个乐章,呈示部、展开部、在现部。

此曲是小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

是一个行板乐章,F大调,六八拍。

全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所谓单二部曲式就是指: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

单二部曲式的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着音乐发展的不同结构层次和乐思形成并展开的不同阶段,第一部分为呈示部,第二部分为对比展开,两段的作用各不想同,但结构地位同等重要,它们有机的结合成一种曲式的结构样式。

单二部曲式属于小型曲式范畴,在两个乐段之间表现出的是一种程度较低的、轻微的对比关系,从多数曲例来看,这种对比不是真正的对比,而是派生和展开的关系,因此,在这类小型曲式中,既要体现对比,更应注重统一。

该作品中,作者在后段的后句中再次出现了呈示段的主题材料,使呈示段与后段之
间形成了一种主题材料隔时重现的统一关系,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该曲的曲式结构为a+a+b+a。

16小节,每4小节一句,共4句,其中(1~8)小节为第一乐段,(9~16)小节为第二乐段。

第一段(1~8)小节,a+a的结构,呈示段,有陈述的特点,结构规模也较为方整。

第一乐句是该乐章的一个主要旋律,F大调,采用主到属又到主的走向,使第一乐句较为稳定的结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装饰变化重复,从F大调开始在最后三个小节出现了还原F以及还原B这都是即将转到C大调的标志,接着转到C大调后,该句结束在了C大调的主和弦,也是F大调的重属和弦到属和弦。

这种写法构成了一个在C大调上的收拢性乐句,但在F大调上却是开放性乐句,采用了二部曲式呈示段常用的半终止式并且转移到了属调的写作手法。

两句材料基本相同,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变化重复。

第二句左手开始处是对第一句的右手开始处旋律的模仿,采用的巴洛克时期复调作品常用的模仿手法。

这一主要旋律通过音组的变化构成了在声音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也形成了一个呼应。

在不改变主题的情况下,作者的这种手法使两个乐句即有了音色上的对比,又有了相互呼应,从而更加生动有意义。

在演奏时,第一句的力度记号为p,第二句则要有一个渐强处理,展现出情绪
的变化升华。

第二乐段(9~16)小节,为b+a结构。

该段非常符合单二部曲式的特点:在呈示部音乐陈述结束时,又引发乐思发展的新意向。

在该段第一句中出现了该曲的高潮部分(9~10)小节,高潮部分的写作手法常用:声部的反向远离、和声的新颖感、声部的密度加厚、在某个高点上静止、突然的休止、复调音数的加入等等。

该处便使用了常见的声音渐强处理,以及不协和音的和声新颖感,并且合理的出现在了该曲的黄金分割处。

此句开始处通过连续的三组附点音型上行,作为走向高潮的一个动力。

作者也很巧妙地将其与呈示段中的三组附点音型构成了倒影的关系,很有意义,这三组附点音型又的通过模进的手法,向上进行。

演奏时要求做渐强处理,把情绪向上推进。

当情绪推到一定顶点时,作者又采用了不协和的拿波里和弦,使情绪达到了真正的高潮,同时左手为了配合高潮情绪,也一直使用八度、和弦,连续的属音,像是交响乐演奏中沉重扎实的圆号声,力度为F,此时力度一定要达到该曲的顶点。

接着高潮过后情绪不能一直紧绷,要通过一些缓和并渐渐地落下,此时,作者使用了连续的属等待,为下一乐句做一个铺垫。

演奏这一小节时要做一些渐弱渐慢的处理。

把刚刚上升到顶点的情绪要渐渐的拉回来。

最后一句是一个变化再现句,回到了呈示部首句的P以及柔美的情绪。

当主题经历了变化、升华,再次出现时,我们对这句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此时的柔美有了与前面高潮F的对比,显得更加亲切,舒适。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果没有酸,也许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作甜,我个人认为演奏这句时要充满着幸福感。

最后作者通过连续的音阶回旋上行渐强把情绪再次进行小幅度的推进,通过稳定有力的主和弦结束该曲。

最后一小节的和弦在演奏时一定要扎实,肯定的结束。

这一乐章的表情术语为dolce(柔美的),是优美柔和的行板(Andante),演奏时要仔细关切乐谱中较为细致的力度记号变化以及情感起伏变化。

左手的较多的为和弦的伴奏,和弦的触键变化要与右手的旋律声部情绪需要相吻合,柔和的、坚定的、深情的等等,通过各种触键方法来恰当表达。

另外,一定突出和弦中的旋律音,均匀又有起伏。

右手部分要非常细致准确的按照作者的分句,语气来表达情感。

特别注意弱起小节的情感表达,附点节奏的弹性,重音的位置等等。

另外再现部分与开始部分的变化呼应也相当重要,情感表达一定恰当准确。

该作品短短的16小节,紧扣单二部曲式的作曲特点。

丰富的使用了各种作曲手法,保持了古典主义的匀称、完整和乐思发展严格的逻辑性。

同时也有浪漫主义早期的情绪波动,变化丰富。

这首作品,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特点,以及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时期的作曲技法及演奏技法。

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