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也称分别字或区别字。

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另造一个新字(即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再如:“责”有五个主要的意义:1)索取;2)询问;3)责备;4)责任;5)欠别人的钱财。

由于“责”所表示的意义太多,影响阅读,因此另造了一个新字“债”来分担了“责”的第五个意义,即表示“欠别人的钱财”这一个意义。

那么“责”为古字,“债”为今字。

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其中“责”为古字,今字则为“债”字。

其他古今字的例子如:说(古字)悦(今字);反(古字)返(今字)
由于今字是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造的,因此今字和古字形体上有联系。

今字的造法主要有两种:1)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个形符。

如责债;反返2)改换形符。

如:说悦。

(二)异体字
指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异体字是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如:泪淚;勅敕;线線;鹅鵞。

不属于异体字的例子:置寘;实寔;游遊;修脩
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泪、覩——睹、徧——遍等。

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罪——辠、颿——帆等。

这里,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其三是同一古文字形体由于传承演变、隶定楷化的方式不同,而在楷书平面上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形体,这些楷书字形之间构成了异体字关系。

如宜——宐等。

其四是异写字。

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早期的楷体而言的。

异写字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书写元素、也就是笔画上的差异,它不对构形模式、结构分布和构意产生任何影响。

其五是讹字。

讹字是指传抄、书写过程中字形发生了讹变的字。

一般的讹字不能看成异体字,但当它积非成是并进入字书后,讹字与相应的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便没有什么两样了。

因此,这类讹字也应该看成是异体字中特殊的一类。

1955年12月公布的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规定了810个正体字,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

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都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提出的异体字作了修订。

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汉字。

除了以下场合外不允许使用。

文物古迹,
姓氏中的异体字,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三)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指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它是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有的正字不用,却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而产生的一种用字现象。

本有的正字叫本字,临时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1)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

(《史记·孝文本纪》)昌至渭桥,丞相已下皆迎。

(《汉书·文帝纪》)“以”为本字。

“已”为通假字。

2)和亲已定,始于今年。

(《史记·孝文本纪》)和亲以定,始于今年。

(《汉书·文帝纪》)“已”为本字。

“以”为通假字。

3)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史记·留侯世家》)上阳许之,犹欲易之。

(《汉书·张良传》)“详”与“阳”都为通假字,“佯”为本字,义为“假装”。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
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

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

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

又如“其”加上义
符“竹”构成今字“箕”。

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

如“昏——婚”、“要——腰”等等。

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

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

再如“错——措”、“竟——境”等。

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

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意义有不同有相同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

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