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建筑 艺术2

合集下载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建筑史第005讲(封前上)

建筑史第005讲(封前上)

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板)
经整理的《兆域图》
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大力 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 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 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 用。而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 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 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阿房宫遗址和骊山陵目前尚未发掘,但其遗 址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近年来秦 始皇陵墓东侧发现了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埋坑, 而阿房宫则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 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4、建筑技术 ◆ 铁器的广泛使 用,出现了斧、 锯、锥、凿等工 具 ◆ 多种榫卯形式, 早期“平榫”, 战国时期“燕尾 榫”。 ◆ 筒瓦、板瓦广 泛使用。 5、建筑理论 《考工记》:是 齐国的官书,是 中国第一部有关 建筑方面的书。
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瓦当
浙江绍兴战国铜屋
河北平山中山战国墓案
湖北包山楚墓折叠床
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3) • 宋 (319年) – 北宋 :960-1127年 (167年) – 南宋:1127-1279年 (152年) • 辽:916-1125年 (209年) • 金: 1115-1234年 (119年) • 元: 1271 -1368年 (97年) • 明: 1368 -1644年 (276年) • 清: 1644 -1911年 (267年) • 中华民国 : 1912 -1949年 (3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建立(至今已54年)
秦 咸 阳 城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秦始皇陵

先秦台型建筑

先秦台型建筑
维普资讯
中国建筑 文化 拓荒
Chi s c i t e n ne e Ar ht ur a d CuI r De lpmen ec t e u veo t
先秦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筑
Ha hp c i n e or n Dy a t t a e Bu l gs b f e Qi n s y di
构 木 其 上 。 现 代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的 某 些 城 市 中 早 已 露
之 便 , 乃 以章 华 台 为 主 线 , 对 先 秦 诸 台 有 关 之历 史 头甚或 变化多样 的所 谓 “ 中步行道 ”者 ,在某种 空 记 述 和 近 现 代 之有 关研 究 成果 作 了一 些蔸 歹 。 9
以 至 庙 、 观 、 寺 、 陵 ,何 有 少 台 者 7 或 则 与 台 结
过对相 关文献研究 中的引得作 了系统 的疏理 。
合 ,亦 比比多是。遗址 、遗构至今遍 布南北 。明、
Absr c T i ar c e d s r e y t ta t hs t l e c i s s seml h i b y te
《尔 雅 》 ・释 宫 : 四 方 而 高 日 台 。 《说 文 》:台 ,观 四方而高者 。可见 “ 台”的要义在于
“ ” ,其 目的在 于 取 得 全 方 位 的俯 瞰 视 野 ,俾 能 高
遍 “ 四 方 ” 。 至 于 建 筑 艺 术 上 巧 取 台 意 致 胜 者 亦 观 不 乏例 。 即 如 近 代 建 筑 中 , 紫 金 山之 中 山 陵 ,珞 伽
诚 然 , 西 亚 两 河 流 域 亦 早 有 古 台 。 苏 马 连 人 意 义 上 说 ,何 异于 架 空 之 台 , 可 视 为 高 步 道 组 合 的 透 空 “ ”体 。 台

中国美术史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中国美术史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一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饰品: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饰品。

1987年河北兴陵发现的一件赤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距今13000年。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新石器时代末期,也称“龙山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代。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

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玉器玉琮和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重要的礼器。

二陶器的发明与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陶器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红陶、白陶、灰陶、黑陶。

所谓彩陶:指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赭红、黑、白诸种颜色)黑陶: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形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工艺精巧著称(山东潍坊姚宫庄、镂孔蛋壳黑陶杯)彩陶和黑陶代表我国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为青铜器的出现做出准备。

新时期中期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有绿松石珠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浙江余杭出土的一件大玉琮有“琮王”之称。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相当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片苇席印痕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

三仰韶文化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最为杰出陕西西安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花瓣文彩陶盆和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的一个分支,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总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总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第一章 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艺术(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1、陶器的制作特点及装饰手段、陶器的制作特点及装饰手段早期早期::以实用为目的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制陶工艺就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艺术创造制陶工艺就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艺术创造,,主要代表有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的红陶与彩陶的红陶与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等。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等。

按陶器的用途可分按陶器的用途可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黄河 上游上游::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中游中游::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中下游中下游::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下游下游::大汶口大汶口 长江 中游中游中游::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 下游下游下游::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大汶口、龙山]) ])1)仰韶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今陕西、山西、河南一代今陕西、山西、河南一代):):):分分半坡类型(鱼纹就是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鱼纹就是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图案多画在盆内侧图案多画在盆内侧) ) 《人面鱼纹盆》属于什么文化?其装饰纹样的涵义有哪些?出土于西安半坡。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
会的形成。 据文献记载,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区是在嵩山
附近的豫西一带。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1)宫室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2)陵墓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栏 式木架结构建筑。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1.1 史前建筑
1.1.2南方史前建筑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地面潮湿,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我国北方地区,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 均匀,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于整个建筑
发展过程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 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 台,高7 m多,面积为75 m×75 m。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邓毅
史前建筑及先秦时期建筑
• 中外史前建筑城址特点: • 史前城址都位于大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地理条件 比较优越;都以高耸的城垣作标志;都有统一的 规划设计 。
中国史前建筑城址特点
• 1、在山麓河滨选址。中国史前城址,集中分布在 黄河-长江流域的重瓣花朵式文化区域内 • 2、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 3、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 3、两种模式的城墙。夯土城墙 和石砌城墙 • 4、两种模式的城门。陆门和水门 • 5、城内多不设“市”。 • 6、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
•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 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 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 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 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 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 互相平行,作西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 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 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 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 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 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 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 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 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 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 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 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 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 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 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 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先秦艺术发展历程

先秦艺术发展历程

先秦艺术发展历程先秦艺术是指起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终于公元前221年的中国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艺术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与演变,涵盖了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先秦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进入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被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因此在其制作上注重繁复的纹饰、精湛的工艺,充满了宗教、神秘与神圣之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封建主义发展,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艺术也迎来了一次壮大的机遇。

绘画成为显赫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壁画和丝绸绘画上。

壁画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鲜明绚丽的色彩表现出历史悠久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丝绸绘画则以细腻、精致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植物形象,其中以楚襄王墓出土的“楚帛画”最为著名。

除了绘画,音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这一时期,乐府音乐盛行,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时期。

乐府曲是唐代以前的一种民间曲调,以其优美、激昂的旋律和深沉、哀怨的词句,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同时,在战国时期,建筑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展。

墓葬建筑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一环,墓葬的规模和装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战国时期的墓葬多为“东周墓”和“楚墓”,以充分展示身份与地位为目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

随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先秦艺术在最后一个阶段迎来了齐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相对较为平缓,但同样具有一定的特点。

齐国以青岛琅琊台为中心,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以山水和花鸟画为主题。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线条简洁流畅、笔意摩擦为特点,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艺术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青铜器、绘画、音乐和建筑等领域发展的变迁。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分析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分析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原始建筑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 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游 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 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 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 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 源。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 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 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 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 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 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 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
先秦时期的建筑
•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 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徵,如方整规则的 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 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 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 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 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 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秦皇陵墓远景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 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 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 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 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 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 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 秦 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 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 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 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 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 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 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 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 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这个时期,建筑与工艺美术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以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在先秦时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城墙和坟墓的建设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兵马俑。

兵马俑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以其精致的工艺和巨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为了保护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而建造的。

兵马俑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

每个兵马俑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表情和姿势。

这种精细的工艺美术受到了世人的赞赏和喜爱。

除了兵马俑,先秦时期的房屋建筑也颇具特色。

在先秦时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以方形或矩形的平面布置。

建筑物常常由梁、柱和屋顶构成。

屋顶采用歇山式的檐口设计,形状如同山的轮廓。

这种建筑风格被继承并延续到后来的几个朝代,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同时,先秦时期的建筑还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等工艺技术,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在工艺美术方面,先秦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通过使用陶轮、烧制和修饰等技术,陶器的形态和纹饰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致。

陶器的材质也丰富多样,包括陶土、瓷土、砂土等。

其中,青铜器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工艺品。

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让人叹为观止。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熔铜、浇铸、打磨和鎏金等。

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使青铜器成为了先秦时期文化传承的瑰宝。

除了陶器和青铜器,织布和刺绣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工艺美术形式。

织布技术的进步使得纺织品的种类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刺绣技术则使得织物表面的花纹更加精细和细腻。

这些优美的纺织品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和礼器等领域。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演变

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演变

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的宫殿建筑一直是世人所仰慕的文化瑰宝。

尤其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其规模、气势、款式、雕刻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而这些宫殿建筑的风格和形态,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改变。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演变。

一、先秦时期:典型的“楼、庑、厅、门、楼”建筑型式在先秦时期,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以典型的“楼、庑、厅、门、楼”建筑型式为主。

这些建筑物通常以木材、砖石、泥土等自然材料为构成,并注重集中在宫殿中央,以彰显皇权的威严。

二、汉唐时期:注重大气、奢华和装饰汉唐时期是中国宫殿建筑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注重宏伟、大气和奢华的建筑风格,同时还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

这些宫殿建筑的建造材料也更为多样化,不仅有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还有金银、珠宝等高档材料加入。

三、宋元时期:提倡自然、朴实与均衡宋代与元代是中国宫殿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自然、朴实与均衡,强调“山水牵合,景致天成”的设计理念。

景泰蓝、琉璃、器皿、饰品等也成为了宫殿建筑装饰的主要材料。

四、明清时期:更注重园林景观和建筑的连通在明清时期,中国宫殿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规制和内部安排,而且更注重建筑和园林景观的连通。

这个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较为清新、淡雅,注重造型的典雅和雕刻的精美。

红木、瓷器、青砖等高档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装饰中。

五、现代时期:创新与传承相结合进入现代时期,中国宫殿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当代的宫殿建筑造型不仅注重传承传统建筑风格,更加勇于创新和突破。

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宫殿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演变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什么时期的宫殿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信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将继续激发我们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各朝建筑风格一、穴居《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艺术设计史(1先秦)课件05

中国艺术设计史(1先秦)课件05

练习思考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与铁器品种有哪些?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特点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特点有哪些? 4、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设计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5、列举两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经济繁荣,促进了科学与文化的 发展,许多发现和发明创造都居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在手工艺方面,官手 工艺荟萃了众多的能工巧匠,并实行严格的工艺管理和细密分工,极大地促进 了手工艺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孕育出丰富的设计思想,特别是诸子百家的思想 观念对当时的设计思想的形成与启迪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二节

设计与生活
1、织造业和练染业的兴旺发展 2、服饰的变化与特色


1、建筑材料 2、营造制度
聂崇义所绘王城图 瓦当

战国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图

孔子圣迹图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第三节 设计与战争
炼钢技术的发明与兵器工艺的提高 兵器种类的扩充与工艺的进步
越王勾践剑
第四节 设计思想的形成
诸子百家对设计思想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考工记》 我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 被后世工匠奉为经典,该书不但较全面地记叙了长期以来手 工艺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成为一门系统 化的经验科学,有些还力图加以探索其规律并进行科学的概 括。就像该书所述及的三十项手工艺生产的设计规范,可谓 是以往生产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它对以后的手工艺生产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秦朝历史】先秦时代的建筑

【秦朝历史】先秦时代的建筑

【秦朝历史】先秦时代的建筑历史远古祖先曾“构木为巢”或在天然洞穴中居住。

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已普遍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顶盖用树枝构筑,屋内设火塘,沼泽地带则有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和框架式结构的高度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

殷代甲骨文已有“”(高)、“”(京)、“”(亨),屋顶均为人字形,下有墙、柱,屋盖可能用茅草铺成(所谓“茅茨土阶”)。

《考工记》说商人“四阿重屋”,说明殷商已有四坡二层的复杂建筑形式。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发现大型宫殿遗迹,郑州商城宫殿夯土台基长80米,进深14.5米,柱础用石料或铜质,建筑物本身由木梁、柱、门窗和夯土墙构成,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西,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

自商周到清代三千多年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

这种榫卯结构,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中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凹榫,又有卯眼。

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说明这种建筑结构乃是我们先人的独立创造。

古代建筑的宏伟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

传说鲧已屯兵,近年河南新郑王城岗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都辨认出了年代相等于夏朝的城堡遗迹,均由夯土砌成。

郑州商城夯土墙现存高度存有四米,最低超过9米,基底阔6米,夯层薄8�10公分。

据勘探,整个城墙长七公里,呈匙方形,均版筑而变成。

洛阳周代都邑呈圆形圆形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记》“方九里”,“王宫母葛氏”的记载吻合。

战国城邑方圆千丈,户以万计,例如齐国临淄存有七万户,分内、外城;燕国的燕下都也分内、外城,东西长8300米,南北长4000米,主要建筑物精心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沦为主次分野,左右等距的完备建筑群,城内除了陵墓区、手工业作坊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建筑
城市建设
《三礼图》中描绘的王城规划 西周洛邑王城位于今河南洛 阳,遗址已荡然无存,只能依 《考工记》及其他文献大致推测。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 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宫殿位于王城中央 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 于左右,说明西周时君权已凌驾 于族权、神权之上,中国宫殿的 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
宫殿建筑
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西岐山凤雏和扶 风召陈二处。 在山西岐山与扶风两县之 间的周原是周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 周人自古迁至周原,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 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 采邑。在贺家村北,包括董家、凤雏村、 朱家在内有一座周城遗址,云塘村亦有四
方周城一座。
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 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建筑 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 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 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 的室(又称寝)。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 的左右各设后门。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 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 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 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此处建筑的墙 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 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 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 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从基址上的堆积 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 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 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 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此外这 组建筑还附有设排水设施。乙组基址位于 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 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 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 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 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 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 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 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 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 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 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 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 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 水管等。
周代是我国文化勃兴的时代。周公旦为西周置礼备 乐,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使周朝出现了最太平、 最富裕的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末年,奴 隶制开始瓦解,这种社会的变革使文化的空前繁荣, 出现了老子,孔子的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夏、商建筑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 的此期最早建筑是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 遗址。对它的文化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另一种认为二 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经 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 约为夏代末年。据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 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已发掘出的二 里头文化遗址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 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一号宫 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 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 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 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 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庭院北部正中为一 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 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 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 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 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 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 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 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 廊庑建筑。
殷墟博物苑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 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它占 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 里,南北四公里。大致分为宫殿 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 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 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 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 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 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 大都市。“宫殿区”发现有54座 王宫建筑基址,是殷都城内经过 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 的建筑物都建在厚厚的夯土台阶 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 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解放后建立的就建在殷墟宫殿区 遗址上,苑内建有仿殷大殿,大 殿夯土台阶,重檐草顶,檐柱上 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古朴凝重。
召陈遗址平面图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 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 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 和8号。3号基址也是一座夯土高台 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 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2号 房基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 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遗址出土大 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 3种。板瓦和筒瓦又分为大、中、小 三型。板瓦的正面饰细绳纹,筒瓦的 正面饰三角纹和回纹。有些板瓦和 筒瓦正面和背面带有固定位置的瓦 钉或瓦环1~2个。瓦当均呈半圆形, 召陈遗址F5复原 分素面和花纹两种,花纹一般为菊花 平面图 纹和回纹。 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年代和性质在 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 为它应始建于周初,毁于犬戎战火,是 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另一种意 见认为都属于西周中晚期,很可能是 当时贵族的住宅。
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上层宫殿群的营建是先筑成高大的夯 土台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已发现3座坐北朝南、前后平 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其中的1号、2号基址已经发掘。1 号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的夯土 台基,台基上部已遭破坏,但建筑物的柱穴与墙基仍基本保 存。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 南边20个,北边17个,前后并不对称,推测当时可能在柱头 架檐檩,再在其上架设大叉手以承托脊檩和房顶。房顶苫茅 草。檐柱径达半米左右,埋在深约70厘米的地下,底有大石 块柱础。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 可知房顶是出檐的。整个建筑面宽38.2米,进深11米。中心 为四间横列的居室,四壁都是木骨泥墙。中间二室面宽略大, 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在四室与檐 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可复原为重檐庑殿顶建筑,屋 顶覆以茅草。2号基址南距1号基址13米,建筑技法相同,但 檐柱前后左右对称,估计顶上的梁架结构当比1号基址整齐。 从周代以后的“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2号基址 可能是只有一个大厅的“前朝”部分,其北面的1号基址则 是“后寝”部分,在基址还发现有陶管相接的
据载,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 还未用于农业生产。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 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 地,人们的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今天的农历又叫 “夏历”,就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更加完备,一年分 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月,称为“殷 历”。商人开始使用甲骨文,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 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西周时 期,农业进一步发展。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品种增多了,主要粮 食有黍、麦、稻等。桑麻的种植很普遍,麻布和丝绸是当时的 衣料来源。那时已有人工灌溉,开始使用绿肥,还知道灭杀害 虫,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周代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 包括青铜制造、制陶、纺织业等,号称“百工”。商周的青铜 器造型美观,生动逼真,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春秋以后, 铁制工具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土地渐转到私人手中、城市 兴起,货币经济得到发展。
先秦建筑 艺术
先秦建筑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禹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 选的禅让惯例,自袭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 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设军队,制刑法,修监 狱,筑城墙,建立了国家机器。公元前十六世纪,夏 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抗他的统治。 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机起兵 攻夏,灭亡了夏朝。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 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 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 沦为废墟,故称"殷墟"。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极 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会矛盾空前尖 锐起来。 这时渭水流域的周族迅速发展。 周族的首领周文王重 视农业生产,任用有才能的姜尚等人,势力逐步强大。公元前11 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灭亡 了商朝。周武王都城镐京,史称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 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 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通过分封诸侯, 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西周还建立 了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的职位,只有嫡长子有资格继承, 其他各子都要被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这样宗法制和分封等级 制紧密结合,统治得以巩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 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 同的君主,实际上地位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 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 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 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公元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 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 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殷墟博物苑
墓葬
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 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墓有的有二层台 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盘龙城遗 址发掘的大贵族墓有精致的雕花木椁,椁内 有棺。有殉人或殉狗,随葬品有鼎、鬲、爵 等青铜礼器,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 戈、笄等玉器和大量陶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