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九年级下册化学•十一单元课题1选段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化学)

******

指导老师:白*

1 教学设计的依据 (3)

1.1 教学理念 (3)

1.2 教材版本 (3)

1.3 教学对象 (3)

2 教学内容分析 (3)

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

学习要求 (3)

2.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方式分析 (4)

3 教学对象分析 (5)

3.1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5)

3.2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

4 教学创新点 (5)

1 教学目标 (6)

1.1 知识与技能 (6)

1.2 过程与方法 (6)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6)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6)

2.1 教学重点 (7)

2.2 教学难点 (7)

3 实验仪器和试剂 (8)

4 实验安全性问题 (8)

5 教学过程 (8)

6 板书设计 (13)

7 教学评价 (14)

7.1 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 (14)

7.2 教师评价 (14)

1 教学设计的依据

1.1 教学理念

新课程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体会知识建构的过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本微课的教学设计灵感来自对复分解反应学习困难及教学建议的研究,以“问题驱动”任务为引导,步步激疑,逐步引导学生建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再借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再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最终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实现学生从“被学”到“会学”再到“乐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2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1.3 教学对象

初中三年级学生

2 教学内容分析

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

2.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方式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课题一常见的盐的内容,该节课程通过32CO Na 溶液与2)(OH Ca 溶液反应介绍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通过4CuSO 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以及4CuSO 溶液与2l BaC 溶液反应,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生成;通过复习酸碱中和反应也是复分解反应,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水生成;通过碳酸盐和盐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讨论归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气体生成。综合三个讨论问题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最后,要求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酸碱盐溶解性表以探究实验“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深化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认识。

3 教学对象分析

3.1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学生已通过第十单元溶液导电的实验认识酸和碱的实质,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在水中会解离出离子并且通过酸碱反应认识了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中和反应,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O H OH H 2=+-+;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观察到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有汽包出现,生成了二氧化碳,并且通过归纳总结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3.2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这需要通过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归纳能力不足,在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可能出现归纳不全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问题驱动来逐步解决;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4 教学创新点

本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编排的束缚,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本节课以生活事例——“相互交换舞伴”为切入点导入,顺理成章的复习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特点的理解。再以酸、碱、盐两两分类进行反应,分别归纳出酸和碱反应、酸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以及盐和盐反应的共同点,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为下节课归纳学习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打下基础。最后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使整节课的难点达到高峰,在本环节还通过利用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可以简单记为“两边结合,中间结合”,

从而促进学生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生成物,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对复分解反应的要求的行为动词为“认识”和“解释”,处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的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依据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学情分析等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判断两物质能否发生反应。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类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学生分类学习和归纳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解构与建构,促进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演示的趣味现象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以及化学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领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确定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这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是本教学的重点。

难点确定依据:通常学生只能记住而不能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特点,而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属于认知性目标的最高层级,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是本教学的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实验现象中的沉淀十分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