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闲情偶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8分)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非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20、作者提出种柳树“兼为悦耳”,这是因为(用原文回答)(2分)
21、第二段中说道:“鸟音宜晓听”而“独宜于晓也”,其原因是:(4分)
①
②
2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中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末段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
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参考答案:
20、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1分)
21、①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②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4分)
22、D(一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只是“人无心”造成的;二并没有体现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而是道出人得出种树之乐可以更多,因而闲笔不闲,耐人寻味)(2分)参考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
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
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
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
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
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
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
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
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
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
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
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
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
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
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
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
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拓展延续
闲情偶寄李原文及翻译:
闲情偶寄李
原文:
李是吾家果,花亦吾家花,当以私爱嬖之,然不敢也。
唐有天下,此树未闻得封。
天子未尝私庇,况庶人乎?以公道论之可已。
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
“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娇!”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
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
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
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翻译:
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
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
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花和桃花齐名,都是花中的领袖,但是桃花的颜色可以变化,李花的颜色却不可以改变。
“国家治理得好,不改变困顿时的节操,这是真正的强硬;国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变节操,这也是真正的强硬。
”自从有这种花以来,就没听说花的颜色有一点改变,始终如一,严守节操,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这真是我们李家的成员啊!至于颜色稍有一点变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却没被这一家族接受,就给它加上一个字以示区别的,就是郁李。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
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
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延伸:闲情偶寄·蔬食原文
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
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
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
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
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
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
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
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
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
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
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
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
其止崇俭啬,不导奢靡者,
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
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①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②,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③,是犹作羲皇④之民,鼓唐虞⑤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