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不行的“思维导图”之二——气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到不行的“思维导图”之二——气泡图~
作为一个不落伍的时尚辣妈/酷爸,你应该已经听说过思维导图了吧?(没听过的请回家面壁去~)
这种图形思维工具,可是许多大学以及MBA课程的必学内容。
经过改良的的“儿童版”思维导图,如今更是火得不要不要!如果你想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它比奥数还管用哦~
在昨天的微信里,我们已经介绍了逻辑训练利器——儿童思维导图的八种基本类别,重点介绍了其中圆圈图的使用方法。
在8种专为孩子设计的思维导图中,有一种专门为描述某个对象或主题而设计,这就是气泡图(Bubble Map)。
怎么填呢——
在中间的气泡,填写被修饰的对象。
在外围气泡中,填写描述性的词或短语。
气泡图,是培养孩子归纳、描述事物特征能力的利器。
它的好处在于,只要找到关键词,而不必考虑如何组织语言,大大减轻了表达负担。
连线则提醒我们,关键词要与主题紧密相关!不能跑题,这是惟一需要注意的。
好啦,下面进入实战演练——
用法1:用于对人/事的描述
可以请孩子描述某事/人的特点。
比如——
怎么形容爷爷?
怎么形容西红柿?
飞行棋有哪些特点?
公园是啥样的?
……
注意,这些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个有趣的游戏。
上图是某天我回到家时,女儿给我的“惊喜”——她画了一张气泡图来描绘心中的“妈妈”——爱阅读、能干、贪吃、爱写作、近视、爱笑……看来我在她心目中的印象还不错。
如果我们空出中间的气泡,就可以做“猜猜看”游戏了——根据描绘的词语,猜猜看,我们所描述的是什么?
用法2:辅助亲子阅读
气泡图可以用于辅助亲子阅读——描绘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或事物,启发孩子更好地观察、思考故事细节。
例如,女儿在阅读Judy Moody and Friends系列之《Triple Pet Trouble》时,设计了变形的气泡图。
看,这张图非常生动地呈现出了小猫、捕蝇草、蟾蜍三个宠物的系列小故事,每个气泡代表与宠物相关的一个情节元素。
使用气泡图要注意的
怎么提问才能更好地启发孩子?
在指导孩子画气泡图时,如果直接问“有哪些词可以描述它?”,孩子很可能会觉得太过抽象而难以回答。
这时,我们就要注意提问技巧了
可以根据被描绘对象,设计更具情境、更具体的问题,比如——
你觉得它是怎样的一种食物/昆虫?
如果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的妈妈,你会告诉
大家,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参考框架怎么用?
孩子完成填写之后,还可以进一步询问“你是通过哪些体会想到这个词的呢?”,启发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哪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获得答案。
这些内容可以填到参考框架中。
气泡中必须填形容词吗?
老外们在教孩子们用气泡图时,往往强调气泡中填写的一定得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不过,孩子们可能不走寻常路。
比如,在描述“夏天”时,孩子除了想到“炎热”这样的形容词,可能还会联想到“冰淇淋”、“游泳”或“裙子”。
这样行不行呢?我觉得没问题。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名词,但如果完整表述成“夏天是一个可以吃冰激凌/游泳/穿裙子的季节”,“可以吃冰激凌的”就成了修饰季节的形容词短语。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指导孩子们填写气泡时,无需纠结孩子所填的是不是形容词。
只要是能够描述主题的,都可以填到气泡里。
我和女儿的实践
实践一:描述英雄人物
女儿有这段时间非常迷《吴姐姐讲故事》,我选择了其中一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让她用气泡图来描述。
我选择了跟成吉思汗有关的三篇文章——《铁木真死里逃生》《铁木真被拥立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西征》,作为做思维导图的主要参考。
这3个故事分别发生在铁木真的少年、成长壮大、极盛时期,比较有代表性。
女儿对历史人物少年时的故事更易产生共鸣,她认为,少年铁木真是一个“矫捷”、“聪明”、“耐力强”的人。
除此之外,她还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公正”、“杰出”、“体质好”、“残忍”的人。
女儿非常喜欢配图的环节,她根据词汇的含义将气泡画成各种形状。
把“杰出”的气泡画成突出的三角形,把残忍的气泡画成一把剑,把公正的气泡画成一个天平……当孩子的语言尚不足以展现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力时,画画是非常好的表达方法。
通过这次做思维导图,我发现孩子读历史书的视角和成年人有很大区别,比如女儿在她的认知范围内选择了非常具象的词语,而对书中“知人善用”、“长于战斗”等政治色彩浓厚的词等则缺乏共鸣。
实践二:写出不落俗套的作文
孩子刚开始学写作文时,我最怕她落入格式化的俗套。
比如一描写人物,都是“浓浓的眉毛、大眼睛、苹果一样的脸庞”,这样的作文不仅不真实,还缺少真情实感。
这次,我使用气泡图做辅助工具,让女儿描述一位好朋友,希望她能够抓住特征,做出独到精准的描述。
为此,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打印了两张空白的气泡图,一张用
于描绘她的好朋友小昆,一张用于描绘其他5位同学,同学的姓名都一一标注上。
我还设置了这样的规则:当她想起一个可以形容小昆的词时,要先试着现将这个词用到其他5位同学身上。
如果多数同学都具备这个特点,那就只能将这个词填在同学们的气泡上;只有当多数同学不具备这个特点时,才能将其填写在小昆的气泡里。
在填写过程中,女儿发现,很多特点是同学们的共性,比如他们都瘦瘦的,都非常友善、乐观、调皮而好动,都有好奇心,还都很喜欢阅读。
而小昆呢,她具备这样一些个性特征:跟双胞胎姐姐不同,她的脸颊上有一颗痣;她表情丰富,非常活泼,学习上十分勤奋,还爱说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她很爱哭,不过也很容易破涕为笑;做游戏的时候,她喜欢跑过来捣乱,让人觉得有点儿“烦”。
寥寥几个形容词,一个鲜活的、有个性的女孩儿跃然纸上。
希望女儿能借助思维导图的练习,为写出生动的作文打好基础。
建议:请随意发挥享受过程
我常听到很多爸爸妈妈说思维导图很难掌握。
有的妈妈担心自己画得不好,或者孩子画不好。
其实思维导图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尤其对于乐于接受各种新鲜玩意儿的孩子而言,他们更少像大人那样用预判的“难”来困扰自己。
“好”或者“不好”都是一种额外的评价,不妨将这些负担放下,任由孩子和自己随意发挥,享受过程。
教孩子使用思维导图时,可以直接打印模板,这样做省时省力,但可能会将孩子的思维框住——比如气泡的数目、形状都已固定下来,不利于孩子自由发挥。
所以有可能的话最好手绘。
在试用气泡图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可能会发现,对于相同的人和事,大人和孩子的视角、感受或许截然不同。
孩子们往往会冒出一些爸爸妈妈完全想不到的词,也会忽略被大人认为是“显而易见”的
特点。
这个时候,请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尊重并珍视孩子们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