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女士的优秀事迹内容大全推荐_屠呦呦的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女士的优秀事迹内容大全推荐_屠呦呦的事迹
屠呦呦作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女性,她的贡献对于世界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屠呦呦女士的优秀事迹内容大全推荐吧。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一
20世纪60年代,在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先从本草研究入手,收集整理了640首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等资料,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

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二
在得到了具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

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

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
纪元。

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研究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三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为第一发明单位。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

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青蒿素。

2021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

2021年全球共有亿疟疾新病例,大约万人死于疟疾。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

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鉴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2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奖词:发现了青蒿素--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21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

2021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及青蒿素的贡献做出高度评价: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四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于2021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2021年10月5日,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5岁的屠呦呦在10月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得奖的。

她说对获奖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言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2021年9月23日,纽约。

202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

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屠呦呦的事迹概括五
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

这也投射出中国科技界及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当下,科研项目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包括院士评选亦难逃这些窠臼。

相较之下,屠呦呦于宁静中致远,不啻为对此的鞭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等这样做出国际认可
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科学家,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当上了院士,说明中国的科技体制,尤其是院士制度值得检讨。

不可否认,虽然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院士制度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但是,屠呦呦的获奖却恰恰在这方面提出反问。

她的获奖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在这样极其糟糕的环境,科研人员为何却能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所以,认为只有好的科技制度下才能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政府投入到科学技术领域的资金越来越多,以及相配套的一些科技人才政策(比如广招海外人才、江河湖海人才计划等等)的推进,中国的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论文数量高居世界第二。

于是,民众对诺贝尔奖的热情也逐步高涨。

事实上,国人的诺奖情结历来浓厚。

对过去颁发的诺贝尔奖事迹的回顾,对某年度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人员的预测等信息可见诸媒体。

对此,有学者就曾经说,中国今后50年内出重大科技突破甚至诺奖工作是根本没有希望的。

也有专家认为可能会出现在这几年我们国家招收回来的海归人士身上。

然而,今年诺奖委员会宣布将2021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三位获奖者之一),这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惊奇和兴奋。

诺奖的宣布,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也能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同时,这个零的突破也应该能极大地提升中国科学家的自信心,无论你是海龟还是土鳖,不管你是三全还是三无,只要你做出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实实在在的科学贡献,诺奖可能就会光顾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