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高考命题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历史高考命题的视角
史学视角,即“史观”(或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式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结合体。
高中新课程下的史学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范式(或称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四种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高中新课程历史突出了一条主线: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人类文明史有三个分支:政治、经济与文化文明,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是纵向发展主要是三个阶段:(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汇;(当代)信息文明来临,全球化加速与多样化的世界。
解决新课程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
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
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面对新课程的专题知识体系和考纲的文明史通史体系,新课程复习要特别
程必须全景式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面貌)的特点。
这种整体性,既是指历史的时空(时间上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空间上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又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
因此,人类文明史也相应地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个部分。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流通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则包括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就把握住了历史的真谛,可以从中接受先辈留下的遗产和吸取历史的教训。
文明史观在认识历史的主线上,要求以人类文明为主体、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在认识历史的着眼点上,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文明、物质生产和生活文明以及思想、文学、艺术等精神文明;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历史的视角和教育价值上,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大约从18世纪60年代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成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
和平等等的特点。
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化,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
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构成了经济上的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
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主张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层面考察历史,它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全球史观试图以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的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去理解世界历史运动轨迹。
15—16世纪之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亚、美大陆文明实现了全球性交汇,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一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一体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迅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之中。
上述相关专题的内容就体现了这样的发展变化,而近代史相关专题的组建的基本依据就是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
“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
“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近现代的)放到世界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用历史眼光来看待社会现实问题,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找到历史依据。
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国学热”
一、姓氏籍贯类
例1:(2009年全国文综Ⅰ第12题)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较早在中央机构就设有的重要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例2:(2009年全国文综Ⅱ第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宜……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D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解析:本题考生可能误选B、C两项,原因在于对“爵位”、“谥号”的含义理解不准确,“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分等级与权力的高低,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至中华民国成立。
如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各代封爵都有很大不同。
而“谥号”是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诸葛亮谥“忠舞”等。
例3:(2008年江苏历史卷第1题)“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C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例4:(2007年上海历史卷第1题)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D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解析:“秦封于商”,一个“封”字道破天机,可见商是指封地。
[诠释]我国古代姓氏起源种类很多,除了起源于题中涉及的官名、爵位、谥号、行业外,还有以氏、国名、乡和亭名、居住地、天干地支、排行方位、先人的名字等为姓的。
二、成语典故类
例1:(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第13题)“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B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可采用逐一排除法。
A项错误,当时南方经济落后北方;C项错误,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文化处于领先地位;D项迷惑性很大,刘邦得天下和原楚怀王都是汉人统治,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以D不对。
刘邦得天下后因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所以:“楚歌”得以流行天下。
例2:(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13题)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 D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3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本题中的公元前206年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
三、生肖
例1:(2009年海南历史卷第13题)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
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B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2009年重庆文综卷第19题给出兔首、鼠首图片,文字辅助说明这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
仍然援引佳士得拍卖的时事,考查该文物被掠夺是在位的清朝皇帝(咸丰帝)。
这两道题都考查时间。
海南卷以战争表述时间,重庆卷以在位皇帝表述时间。
例2:(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D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解析:从十二地支、十二属相(生肖)、十二时辰到60花甲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历史上许多重大
事件与干支纪年相联系,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等。
唐玄宗有他的属相,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各自的属相。
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题目实际上考查“鸡”和“酉”的对应,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685(乙酉)年。
例3:(2009年山东基能卷第12题)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C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解析:孔子晚年总结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两幅对联上联末尾二字分别是“不惑”和“知命”,对照可知所指年龄为40、50岁。
四、名著史论类
例1:(2009年山东文综卷第9题)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C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本题是以名著为题材,考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如果从贾宝玉先娶、林黛玉后嫁得出“男尊女卑”、“传统等级”或“长幼有序”的结论,那就过于表面和肤浅。
由文字信息中“外人”、“自己人”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例2:(2009年海南历史卷第24题)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B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解析:本题是史论类选择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比喻中提到“栖身月球的观察者”、“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观察“我们所在的星球”时观点不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或国家的角度。
例3:(2009年海南历史卷第25题)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式双向的。
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D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解析:本题是史论类选择题。
布诺赫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强调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五、匾额楹联类
例1:(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1题)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B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从牌匾中的“祠”字可以得出答案。
“祠堂”主要是
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
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
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宗法制符合题意。
例2:(2009年山东文综卷第11题)右图是20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C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解析:单凭题干中的“20世纪”即可排除B项,由图片的文字信息中“借热情规划商情”与“天下兴亡……让四方”可以看出“实业”和“救国”之意。
与美商争立即反映了重庆商会的爱国思想,也反映了渴望大办实业的美好愿望,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之一。
六、传统伦理道德
例1:(2008年上海历史卷B组第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
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D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
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
”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像孝道,尊敬长辈等。
例2:(2009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话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曹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宇经》
⑴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无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⑵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⑶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⑷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第⑴问儒家主要思想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积极作用可以从传承文化和巩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
第⑵问思想领域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543年”,16世纪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是其指导思想。
科学领域注意材料中的“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可以联想到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⑶问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制度和思想文化转变,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第⑷问世开放性命题,注意搞清楚“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含义。
例3:(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⑴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⑶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⑷“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解析: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家庭伦理观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
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⑵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
第⑷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