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1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班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的课文。

没有二班级的教学阅历,跟随师父学习是四班级的教学方法。

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学段教学方法还是有的,不仅有,而且还是不同的。

只能边教学,边学习,边摸索,盼望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不至于让自己有时候上完课都气馁。

说实话,二班级的教学,主要是怕生字的教学。

以前教科学时,都是从三班级开头,写字时很少会留意到笔顺笔画,撇,捺,横,竖,都是很随便,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不仅要在意,还要特殊在意。

没有听过二班级的课堂教学,网络上的视屏基本上都是公开课的教学。

说实话,其实每句都是实话。

真心不喜爱这种所谓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其次课时,磨的都已经有点模式化了,除非一些大家的课,课堂生成较多,其余都时按部就班的解读。

又扯远了。

临时确定先上这篇课文。

本课的生字比较少。

我首先让同学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六个生字拼读三遍,带到课文中再读两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前一段时间,我是让同学预习时,把带拼音的生字的拼音标注到课文里再读,后来发觉有的小伴侣根本就是把拼音直接抄写到课文的生字上面,根本就没有拼读,导致指名读书时发觉该错的还是错误的。

如今要求课堂上拼读后再读课文,检查效果并没有发觉明显提高,或许是时间太短暂。

从生字注音上来看,
班级小伴侣的拼音基础不是很扎实,b和d,p和q,到如今是分不清晰。

盼望这个方法能够让孩子们的拼音有所提高。

让孩子听我范读课文。

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

一,同学刚刚自己已经拼读过生字,且读过课文,可能还有不太有把握读精确的生字,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生字的正确读法。

二,学习朗读的方法。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觉孩子们喜爱唱读,或是拖长声音读,或是丢字,加字,别字,错字等等问题。

因此,在平常的预习中,我回要求同学一篇课文至少阅读三遍,一遍是通读,把生字生词,长句子解决掉;其次遍,是能够把句子读通顺流畅;第三遍,能够读出感情。

把逗号,句号的停顿读出来,把问好,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

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

教学时,我是允许他们加入动作的,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特别喜爱能够起来朗读的。

这样他们也就有了评价别人朗读的标准了。

谁的声音很洪亮,谁读的有些磕磕绊绊,谁读的很有感情……
再让同学自己通读课文。

这次阅读会明显的感觉到比前面自己的朗读要上升一个层次。

生字词解决了,句子通顺了,感情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简单起来。

由于二班级的阅读理解问题基本上都是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时,很注意同学的阅读及对应的回答下列问题方式,所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尽量从文本中去查找答案,即使找不到原文的,也是可以用文本中的语言概括出来。

这样就为同学的阅读语感和口语表达做了铺垫。

再次阅读是默读,带着问题默读。

从每个自然段中,你能提出
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孩子们在阅读时,就不得不仔细阅读,并且要思索了。

阅读完毕,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解答不来的,我再做解释。

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同学提不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去思索,课文的阅读不是读一遍课文就可以的。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训练同学的阅读和思索的力量。

让同学学会的阅读。

综合同学的问题,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从这篇课文里,你能够看出小青蛙是个怎样的孩子?青蛙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呢?”孩子们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的说开来,小青蛙看到四周秀丽的景色是兴奋的叫起来;听到妈妈的解释,兴奋的一蹦老高;又游回桥洞,和回声进行对话时是特别欢快的。

可以看出小青蛙是个特别乐观的孩子。

可是小青蛙的乐观是从哪里学习来的,还是天生的呢?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课文中的青蛙妈妈的形象,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我的其次个问题了。

最终再阅读,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对小青蛙和妈妈的语气的理解,再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奇怪和青蛙妈妈亲切的语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青蛙妈妈讲解回声的形成,我采纳的是分角色朗读来完成。

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形成缘由,激发探究科学的爱好。

”去却渗透了爱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许有悖于教学的课时目标,却也能达成总的目标。

或许,我理解的并不正确。

再学习。

《回声》教学反思2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改变性,这使得同学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难以把握,消失了很多解题误区。

例: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进入隧道口提前鸣笛,火车速度为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司机在鸣笛后9s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

求①火车开头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错解一: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分析:由于声音的所走的时间与车所走的时间相等,
所以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所以S1=S声/2=3060m/2=1530m
S2=S1-180m=1350m
答火车开头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350m
错解二,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所以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S2=S声/2=3060m/2=1530m
S=S声/2—S车=3060m/2+180=1710m
答火车开头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正解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分析,由于汽车鸣笛后,声音与车同时前进,人又听到回声,说明车与声音走过的时间相同即都是9s
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所以S1=(S车+S声)/2=1620m
S2=S1-S车=1440m
答火车开头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分析同学做错,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浅谈一下 1、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同学建立模型意识的培育
抱负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学体系典范,也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行或缺的根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老师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准时向同学建立的基本物理模型的。

并要求同学坚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并且在详细应用解决物理问题时。

引导同学如何依据题设条件,从物理规律动身,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使思维从纷繁冗杂的详细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识的物理模型。

然后应用把握的相关学问予以解决。

在此题中同学不会做题,说明同学对声音的理解还不透,声音同学看不见,摸不着,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时走的是什么路线,向那个方向传播的,同学都理解的不清晰。

所以做题时总是感觉很抽象,很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去解决现生活中的题,所以在讲声音这一章
时要建立物理模型,声音走的路线就象一棵射出的子弹,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既形象又生动地把声音传播走的路线描绘出来。

同时还留意知道的迁移。

把其次章简洁的运动的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学问迁移过来,使同学对声音是怎么走的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解决题,就很简洁。

2、学会建立情景示意图
同学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

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規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視得出结论的进展过程。

只会照葫画瓢,仿照性地解决一些简洁的物理问题,而不擅长通过观看分析地去解决问题。

对于此题假如画出实物情景的示意图〔如图〕〔图挂不上去〕,便于同学理解,也便于解决问题,使问题简洁化。

如果离开了物理情景,解题时会让同学感到无丛下手的感觉。

3、对于学问的不理解,如同学在做题时所犯的错误,求AC的长度时,应先求出A——C-——B声音所走的路程,再加上车所走的路程BC的路程,再除以2就是AC的路程。

而同学做错的缘由是从A——C——B的路程的除以2,然后再减去AB的路程才是BC的路程,这就是同学做错的缘由。

同学还不太理解先除以2与后除于2有什么区分,这就要求老师在讲的时候讲明白,同学才能不再消失同样的`错误。

要真正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需更改,“课题讨论性”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均坚持
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挖掘同学的主动参加和主动思维的意识,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

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得到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同学的创新力量。

《回声》教学反思3
这部作品以回声作比方,表达了同学们对友情的赞美、珍惜与追求。

歌曲整首学唱时有肯定难度。

所以我采纳动画片的形式导入课题。

本学期关注班级合唱,我利用回声的效果,适当的开展了同学的合唱意识的培育,让同学倾听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在合唱里唱歌的位置以及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让同学初步了解合唱简洁的指挥图式。

在这部作品学唱时,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进行。

牢牢把握以“爱好爱好为动力”和“给同学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观赏-分解学唱-表演练习-情感升华-音乐创编这六个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同学体验音乐课的轻松开心的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音乐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音乐,如何让同学从生活中的音乐中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将对音乐的熟悉提升到另一高度,这是我们音乐课堂上所要追求的。

学校生不像成年人那个去制造或创造什么东西,但他们的对事物很奇怪,好问,擅长观看。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开心和谐的情境。

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趣,并以饱满的热忱参加到我的教学过种当中。

在导入本课时,我运用故事导入引出视频片断《回声》,通过让同学观赏视频片断,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以班级合唱的形式感受回声音的效果。

从而使同学在接下去的回声嬉戏中更发的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当中的难点。

二、充分开展班级合唱特色
在引出“F”“P”的强弱记号中,我利用课件老虎与猫,大象走路的声音与小猫走路的声音引出声音的强与弱。

同学比较感爱好。

并把“F”“P”“FF”“PP”这四个力度记号用分组合唱的形式表现班级合唱的特色,提示同学留意老师的指挥拍点。

1=bE 2/4 f pp f pp
1 6 0 | 1 6 0 | 7 5 0 | 7 5 0 |
噢噢噢噢
三:个人总结
开展班级特色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育同学的审美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合唱教学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唱歌,是同学综合音乐素养的表达。

在这常课中,我从同学声音练习入手,让他们区分不同的回声音演唱效果,面带笑容,抬眉毛。

尽量让自己的声音“轻,脆,甜”。

慢慢地,声音统一起来了。

其次步便是音准问题,要解决它可不是一早一夕的,而且在这么短短的一堂课中是无法解决的,不急!我晓之以理,并用了十二分的耐烦,让他们一句一句地听琴演唱,遇到难点,则是我一句句地范唱,跟唱。

每进一步,我便让大家鼓掌激励自己。

而这时,就是我们班师生最开心的
时候。

当然,我的目的是让同学在每堂音乐课中都对合唱的熟悉有进步与表现。

在这堂课中,更多的是在玩中渗透合唱意识。

在整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许多老师都给我提了许多珍贵的阅历与要求。

我也改了许多次,尝试了许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比方在开展班级合唱当中,鲁老师强调要让同学关注音乐,要培育同学倾听音乐的习惯。

要强调同学一进音乐教室就要有合唱的境界。

这些都需要平常点点滴滴的积累。

在授课当中,当教案的预设与生成不全都的时候,我的反应还不够快速坚决,以致于在表述上有点语无伦次,在歌曲演唱中还要留意对每一次的演唱提出更细致的要求,让同学每一次的演唱都有目标,难点的部分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还得重点提示,让同学更为稳固,还要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等等,缺乏之处,我将虚心听取,并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改良。

《回声》教学反思4
这节音乐活动课包含了两个内容:《鼓点的回声》和《破译密码》。

四班级同学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和学问储备都很有限,而且找出旋律的结束音〔即破译密码〕相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同学一般都是乱蒙。

因此,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的乐感是本课的关键。

《鼓点的回声》这音乐活动,要让同学充分感受音乐活动的趣味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同学进行自制打击乐伴奏及舞蹈律动的编创,起到既培育同学的制造、参加性意识,又稳固、提高单元教
学目标之目的。

一开头我先让同学观赏鼓号齐奏的视频,让同学感受鼓号齐奏的场面,然后用嬉戏“争当鼓号手”教同学学会大鼓和小鼓的节奏,再分组进行鼓点的接龙嬉戏,有师生接龙,生生接龙,同学们玩得很投入、很起劲,生怕自己没接好节奏。

同学鼓点接龙的效果特别好。

《破译密码》依旧是以嬉戏的方式教学,先全班一起闯关破译密码,再设计一组角逐优胜组的嬉戏,使同学对于乐感的培育有了进一步的稳固作用。

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通过音、画、动、视、文的多元综合,融入大量的相关学问,给同学以美丽直观、形象生动的认知感受。

这样可以激发同学的主动性,学起来也不会那么枯燥乏味。

经过尝试和探究,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设景造境,让同学边听边做律动,多给同学表演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进展同学的想象力、表演力,还能熬炼同学的胆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回声》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供应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奇怪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同学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制造活动,重视进展同学制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友情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方,表达了对友情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头,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
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

其次乐句是第一乐句的改变重复,采纳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忱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召唤,更是对友情的酷热的追求。

其次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情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在现,突出了“友情是美妙的”这一主题。

学习这一课让同学把握体会力度记号,是一个有自然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同学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过程。

学情分析
四班级同学在音乐发面已经有了肯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同学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究制造的活动力量增添。

在观赏歌曲的心情、力度、速度等方面有了熟悉,并能精确的回答出来,课外学问面也宽一些。

本课歌曲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美妙的憧憬。

同学很简单接受并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共同感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在音乐情景及嬉戏中实践中把握力度记号“f、p”,并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2、有情感的表演歌曲《友情的回声》,并能完好而有感情的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
在倾听、探究回声的特点,把握力度记号,通过合作进行仿照,将所获得的阅历在歌曲中得以表达,并有情感的表演歌曲《友情的回声》。

三、情感看法
1、通过探究与实践,感受布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同学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究、去发觉大自然的神秘。

2、通过歌曲的演唱,在感受到大自然奇妙的同时,对真挚的友情布满了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力度记号;学会歌曲《友情的回声》,歌曲的旋律及力度记号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召唤友情
1、故事导入:在大山深处,有一只小兔叫淘淘。

一天,它和小伙伴发生了一些不开心,小伙伴们都不理它,于是,它来到了湖边......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2、导入:是谁在和淘淘说话呢?〔回声〕
进行嬉戏:引导同学体验回声。

小结,力度记号:用f表示强,用p表示弱;用ff表示很强,用pp表示很弱。

设计意图:通过嬉戏的方式,知道力度记号fp ,从自然的声音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同学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过程。

二、查找友情
导入:哪里有回声?让我们一起来找找。

1、初听歌曲,随音乐划拍。

提问:你看到歌谱中有那些熟悉的音乐记号?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的心情,为后面情感的引导做铺垫。

2、再听歌曲,用母音随音乐哼唱旋律。

3、教唱第一段歌曲。

留意唱准八分休止符、及切分节奏。

4、听琴跟唱其次段歌词。

5、学唱其次乐段。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通过对比、视唱等教学方法,使同学比较直观的把握带休止符的切分音的节奏型,并且完成歌曲的表演。

三、赞美友情
设疑:后来小兔淘淘又怎么样了?(播放课件)
小结:心相映,心相通,友情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让我们带着对友情的赞美来唱歌人间最美妙的回声吧!
完好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感受友情的美妙,并用清楚精确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珍惜友情
倾听:音乐家拉索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回声》。

总结全课。

《回声》教学反思6
《回声》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特别好玩,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同学也有感受。

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4自然段,这一段讲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

课文从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同学了解回声形成的缘由。

我运用课件,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

详细操作如下:先让同学自读课文,与同桌沟通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指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回答,然后要同学从书上找出描写回声的句子。

接着,老师打出课件:顺手扔起一颗小石子到水池里,要求同学观看、口述水面的改变:池里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遇到池塘岸边,又荡了回来。

最终,要求同学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

口述过程,展现课件,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

由于同学对回声原理了解清晰、透彻,很快地就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

展现课件,展现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同学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回声》教学反思7
《山谷回声真好听》是湘版一班级下册第八课的一首形象生动、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

这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指导同学唱好“回声”。

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教学效果比较抱负。

在导入新课时,我启发同学在爬山时是否兴奋地大喊过,许多
同学都兴奋起来,表示有这样的亲身感受,并能说出回声和喊声的相
同和不同之处。

回声和喊声的内容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喊声大一些,回声小一些,我引导同学用音乐术语来表示,应当是喊声强一些,
用“f”记号表示,回声弱一些,用“p”记号表示,让同学熟悉了“f” “p”两个新伴侣,从而揭示出回声的奥妙。

在初听歌曲、学唱歌曲的环节中,针对同学好动爱玩,仿照力
强的特点,让同学主动主动的仿照“回声”,比方将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唱喊声,一组唱回声,竞赛看哪一组仿照的好,同学留意力特别
集中,充分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在玩与乐中感受到声音
的美和大自然的奇妙。

在处理歌曲重点时,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同学,有个别同学仍
旧把第一句仿照回音唱错了。

今后,在如何引导同学方面还需要多学
习阅历,充实自己。

《回声》教学反思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

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
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本课的仆人公
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淘气地学他说话。

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奇妙指教下,小青蛙才明
白了回声的原理。

本文是激发同学从小喜爱科学,探究大自然神秘的
极好教材,也是对同学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班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同学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熟悉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力量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惊奇、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缘由。

(3)情感目标:
激发同学喜爱大自然,喜爱科学,探求学问的爱好。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像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学问。

4.教学预备:字卡、课件。

让同学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支配: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同学获得肯定的科学学问。

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

教学时应主要采纳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
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关心同学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缘由。

在教学中应表达以同学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增添同学的主体参加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同学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同学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详细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熟悉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同学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终让同学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

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同学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熟悉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惊奇、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缘由,激发探究科学的爱好。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现的神秘,绽开想象,培育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