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人们为什么要赏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
中秋赏⽉,是指⼋⽉⼗五观看满⽉,民间中秋赏⽉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起来看看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欢迎查阅!
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1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声;平分秋⾊⼀轮满,长伴云衢千⾥明。
”宋代诗⼈李朴的《中秋》描写了在⼴袤⽆垠的⽉夜⾥赏⽉的情景。
在远古时代,是祭⽉的⽇⼦,⽽中秋赏⽉的源头正是在秋分祭⽉那⾥。
秋分祭⽉由来已久
祭⽉是⼀种古⽼的祭祀礼仪,祭⽉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皇家祀典、例⾏祭祀。
先⼈认为,“⽇者,阳之主”,“⽉者,阴之宗也”。
⽇⽉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长的保证。
《礼记·祭义》中记载:“⽇出于东,⽉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天下之和。
”所以先⼈⼗分重视祭祀⽇⽉。
⽇和⽉是天地之神,皇家称⽉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天⼦才能与之沟通,所以祭⽉就成为皇家
的“专利”。
古有“春祭⽇,秋祭⽉”之说。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祭⽇、祭地、秋分祭⽉、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坛、地坛、⽉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向。
《礼记》载:“天⼦春朝⽇,秋⼣⽉。
朝⽇之朝,⼣⽉之⼣。
”这⾥的⼣⽉之⼣,指的正是夜晚祭祀⽉亮。
《管⼦·轻重⼰》说:“秋⾄⽽⽲熟,天⼦祀於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坛,服⽩⽽絻⽩,搢⽟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之⾳。
朝诸侯卿⼤夫列⼠,循於百姓,号⽈祭⽉,牺牲以彘。
”《史记·封禅书》记载:“祭⽇以⽜,祭⽉以⽺彘特。
”即⽤⽜祭⽇,⽤⽺猪祭⽉。
秦汉两朝传承了皇室祭⽉礼仪,并在各地均建有⽇⽉祠。
史载,秦始皇祭⽇于成⼭,祭⽉于莱⼭。
汉武帝则“⼣⼣⽉则揖”,即⾏朝⽇⼣⽉之礼。
北魏、隋唐直⾄明清历代沿⽤秋分祭⽉礼仪。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坛,专供天⼦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神。
规定每三年⼀⼤祭,遇丑、⾠、未、戌年皇帝亲⾃在⽉坛祭⽉。
其他年份则派⽂⾂代祭⽇,遣武⾂代祭⽉。
⽇⽉如梭,沧海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皇家祭⽉礼仪也流传到了民间,并逐渐成为⼀种民俗流传下来,⼈们祈求⽉神降福⼈间,表达⼀种美好的⼼愿。
中秋弥补秋分缺憾
秋分之⽇,都是在农历⼋⽉,但是具体⽇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定能碰巧赶上圆⽉。
⽽祭⽉⽆圆⽉则⼤为遗憾。
所以,后来⼈们就将“祭⽉节”由秋分调⾄中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
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之俗。
并且赏⽉活动愈演愈烈,⽽祭⽉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娱乐活动。
中秋赏⽉的风俗在唐代繁盛⼀时,其内容也融⼊了唐朝开放包容,⾃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如嫦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唐明皇夜游⽉宫等神话活灵活现,使中秋充满瑰丽多姿的⾊彩和浪漫迷⼈的魅⼒。
《太平⼴记》⾥记载了唐⽞宗夜游⽉宫的故事。
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宗在宫中赏⽉,被⼀名叫罗公远的异⼈接引前往⽉宫,见到仙⼥数百,素练霓⾐,舞于⼴庭。
⽞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曲》,风靡⼀时,⾄今仍⽆愧于⾳乐舞蹈史上⼀颗璀璨的明珠。
唐朝诗⼈⽩居易曾在宫中看过《霓裳⽻⾐》的演出,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到宋、明、清时代,宫廷和民间的拜⽉赏⽉活动已形成规模。
《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丝篁⿍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连宵嬉戏,夜市骈阗,⾄于通宵。
”
⽂⼈钟爱中秋赏⽉
中秋赏⽉也成为历代⽂⼈墨客咏诗赋⽂的主要内容。
如唐代诗⼈王建有《⼗五夜望⽉》诗:“中庭地⽩树栖鸦,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展现了⼀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想象丰美,韵味⽆穷。
宋代苏轼的“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的诗句,更是赏⽉的佳作绝唱,极富浪漫主义⾊彩,体现了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2
从时令上说
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以来,⼈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
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
中秋⼜是“祭⽉节”,它源于远古⼈类对⾃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祭:春祭⽇,秋祭⽉。
最初祭⽉的⽇⼦在“秋分”,“秋分”这个节⽓每年在⼋⽉的具体时间不同,所以秋分这⼀天不⼀定有⽉亮,祭⽉⽆⽉是⼤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的⽇⼦固定在农历⼋⽉⼗五⽇。
从科学上说
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华夏⼤地上空的暖湿空⽓逐渐消退,⽽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已去,沙尘未起,空⽓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亮看上去既圆⼜⼤,是赏⽉的最佳时节。
赏⽉的风俗来源于祭⽉,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拜⽉)”的活动;汉代,⼜在中秋或之⽇敬⽼、养⽼,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杨贵妃变⽉神、唐明皇游⽉宫等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彩,赏⽉之风⽅才⼤兴。
在民间,每逢⼋⽉中秋,也有左右拜⽉或祭⽉的风俗。
“⼋⽉⼗五⽉⼉圆,中秋⽉饼⾹⼜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民吃⽉饼的习俗。
⽉饼最初是⽤来祭奉⽉神的祭品,后来⼈们逐渐把中秋赏⽉与品尝⽉饼,作为家⼈团圆的象征,慢慢⽉饼也就成了节⽇的礼品。
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3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以来,⼈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是“祭⽉节”,它源于远古⼈类对⾃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祭:春祭⽇,秋祭⽉。
最初祭⽉的⽇⼦在“秋分”这⼀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天不⼀定有⽉亮,祭⽉⽆⽉是⼤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的⽇⼦固定在⼋⽉⼗五⽇。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华夏⼤地上空的暖湿空⽓逐渐消退,⽽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已去,沙尘未起,空⽓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亮看上去既圆⼜⼤,是赏⽉的最佳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寻思岂是⽉华别?都为⼈间天上⽓清澈。
”
2、中秋节吃⽉饼的神话传说
⼀说是嫦娥奔⽉。
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
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相聚的⾮⼈道⽇⼦。
于是,⽉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饼,吃⽉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3、中秋节吃⽉饼的历史传说
据说是流传最⼴最具可靠性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的突厥,⼤举进攻数次,终于于⼋⽉⼗五⽇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们也终得和家⼈、故⼟团聚。
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进贡上⼀种带陷的⾯饼。
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亮)。
”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饼、庆中秋的喜庆节⽇。
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