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
【题解】
本篇取“宪问耻”句“宪问”两字为篇名。

《为政篇》谈“为政”。

上篇亦谈“为政”,本篇谈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一、为政之人,国君4人,卿相1人,大夫8人,兼及布衣4人,国君4人。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一庄一谐,一正一谲。

灵公无道,精通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善用人才享国42年。

简公遇陈恒谋逆,遇难身亡。

卿相1人,管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有奢侈铺排,张扬越礼的行为,但纵观一生,功大于过,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孔子以仁许他,“如其仁,如其仁。

”大夫8人,子产,郑国大夫,宽厚慈惠。

子西,郑国大夫,“彼哉!彼哉!”不屑评价。

尤其是郑国执政严谨,仅起草一份文件,则需经过4人之手而后成。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知贤荐贤,颇有雅量,义而言,义而笑,义而取,一言以蔽之,合义而行。

蘧伯玉,卫国大夫,孔子的好朋友,知过能改,每日反省,系知过、思过、讼过、改过之人。

公伯寮,鲁国大夫,侠肝义胆,见义勇为。

至于“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则不一一叙述。

布衣4人,老而不死如原壤,求益冒进如阙党童子,勇猛坚强如卞庄子,尚德不尚力如南宫适。

二、退隐之士。

隐士内容基本集中在《微子篇》,本篇为什么要插叙九位隐士呢,这也可能是为了体现孔子“用行舍藏”的思想。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三、为政之德,为政之德,《论语》各篇多有论列,本章知耻,修己,安人,立德,立言,谋政,以及仁、知、勇、忠、信等等修身之美德,不多赘述。

【原文】
14.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语译】
原宪问什么叫做耻辱。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去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去做官拿俸禄,这就叫做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作仁者了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答原宪问耻问仁。

同时涉及人类四大毛病,“克”“伐”“怨”“欲。


原宪,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仲宪,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36岁,清净守节,淡泊名利,以安贫乐道著称。

在本章中他向孔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问耻,二是问仁。

问耻。

孔子回答他:“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在《泰伯篇》中说:“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焉。

”国家清明就出来做官,做官领取俸禄,既仕且禄,那么就应该是“富且贵”,天下无道则应“卷而怀之”,隐而不仕,清贫乐道,既不仕又无禄,那么就应该“贫且贱。

”反之,“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该富你不富是耻辱,该贫你不贫是耻辱,因此,“邦无道”,当贫时你却富,既“仕”又“谷”,那么则是耻辱。

“知耻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

”第一问耻而近勇,近勇属“士”之勇者。

(可参见13?20章)。

问仁。

“力行近乎仁。

”近仁而非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克”“伐”“怨”“欲”是人类的四大毛病。

“克”,过分好胜,孔子说:“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不克不忌”,不好胜不嫉妒。

“伐”,心性浮躁,急功近利,自我夸耀。

颜回说:“勿伐善,勿施劳。

”老子说:“自伐者无功。

”自伐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上级夸耀,二是向亲朋好友夸耀,三是向下级摆功显能。

尤其是为人一善,喋喋不休,夸耀不止,着实令人讨厌,自伐者心胸狭隘鄙陋。

“怨”,怨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怨”从“愠”起,“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荀子说:“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

”(《荀子?非相篇》)怨人者,心浮气盛,责己宽,责人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欲”,欲望过分,即为贪欲,此处的“欲”是指贪欲,“欲而不贪”乃是孔子主张的境界,孔子主张人应该有欲望,不是理学家们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只是要求人们“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要唯利是图。

“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如同“意”“必”“固”“我”四大毛病一样,皆由心生。

修身需除去这四种毛病(或曰八种),修身的关键又在“正心”。

《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忿懥”即愤怒,怒则躁,“忿懥”者浮躁。

“恐惧”,心胸褊狭鄙陋者方有恐惧感,恐惧者鄙陋。

“好乐”,沉湎于享乐,因享乐而生贪欲,好乐者贪。

“忧患”,心有不平而生忧愁,郁郁寡欢。

合而言之,心不正而“忿懥”,“忿懥”而浮躁,“克者”性浮躁,因此,“克者”因浮躁而忿懥,“忿懥者”心不正,“克者”心亦不正。

心不正而恐惧,“恐惧者”性鄙陋,“伐者”性鄙陋,因此,“伐者”因鄙陋而恐惧,“恐惧者”心不正,“伐者”心亦不正。

心不正而忧患,忧患而忧郁,“怨者”心忧郁,因此,“怨者”因忧郁而“忧患”,“忧患者”心不正,“怨者”心亦不正。

心不正而好乐,好乐而贪欲,“欲者”心贪婪,因此,“欲者”因贪婪而“好乐”,“好乐者”心不正,“欲者”心亦不正。

“克、伐、怨、欲”皆由心病而起,欲去其病,必先
正其心。

清明虚静,湛然空灵,“心不在焉”,方谓正心。

“正”到空处,方谓之“正”,无一丝尘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因其心而发,“心不在焉”,而无其可发之基础,心正到“空”的境界,不仅是忿、惧、乐、忧,而且连由外物而起的视、听、味均不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方是达到空明静寂修身而正心的纯然境界。

所谓修身必先正其心,正其心而去其“克、伐、怨、欲,”仅仅是“难”而已,若说“为仁”,尚需努力。

【原文】
14.2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 怀:思念,留恋。

居:居处,安居。

这里指安逸的家庭生活。

【语译】
孔子说:“作为士却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就够不上称士了。


【解读】
本章记载“怀居”之士。

孔子在《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和“士”在饮食起居方面的要求差不多,“士”也不应该贪恋故土安逸的生活,应当志存高远,行走四方,“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原文】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 危:直,正直。

② 孙:通“逊”,随和,恭顺。

【语译】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可以直言直行;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仍要正直,但说话得谦虚谨慎。


【解读】
本章记载表明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正直的人必须有智慧,善于保护自己,“明哲保身。


孔子一向不主张死打硬拼,“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

”“衽金
革,死而不厌者。

”均不是孔子赞赏的人格,“危言危行”即“直言直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孔门之直,有四类,正直,勇直,智直,仁直。

尽管“仁直”的境界最高,舍身以取义,杀身以成仁,但孔子对具体的人来说,投入了更大的人性关怀,他主张“智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邦无道的时候装疯卖傻,保护自己,“明哲保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才是孔子最欣赏的人,所以他说:“邦无道,危行言孙。

”国家混乱时,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危行”,但说话则不能“直言”、“危言”,而应该谦逊谨慎,装糊涂,要像卫国大夫宁武子一样,“邦无道则愚”,达到“其愚而不可及”的状态。

有人说,儒家文化是迂腐的文化,你看孔子告诉我们多么巧妙的办法,既保护了自己正直的人品——“危行”,不随波逐流,也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言逊”,与世俯仰而不失其机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