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忠发言“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打造高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打造高效课堂
桓台县实验中学任学忠
夯,或打夯,原为建住宅时对地基以人力方式用石头等硬物进行夯实,通常2人以上合作完成工作。
现在夯实地基的工作以改为机械夯实,也称打电夯。
夯实基础,指采取一些措施,为其打下扎实的基础。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此句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
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连在一起说多指学习上要把基础牢牢地掌握好,这样取得好的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谓“数学基础”,通常是指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以及未来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最根本的数学素养.它并非局限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能力、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简称“五基”)在内的更广泛的内容.其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形式化、结果性的知识系统;数学基本能力是一种包含了数学推理、运算、概括、抽象、想象、建模等在内的能力思维系统;数学基本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包括了对应、集合、化归、符号化、数形结合、统计、假设和模型在内的数学演绎与归纳系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数学基本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过程性知识,是一种感性的、情境化的经验系统.如果借用“知识的冰山模型”来形容的话,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浮现于水面之上的显性知识,仅占有较少比重;而数学基本能力、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则是藏在水面之下的隐性知识,内化于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对人的数学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程应用题的教学是否应当遵循题型教学
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正确选择问题情景中的等量关系,设定恰当的未知数用方程表达出来。
边老师所讲可以题型教学,只是为引导学生用简捷的思维路径或惯用的知识经验直抵所寻求的等量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是有效的。
我的观点,需牢牢把握探求等量关系这一关键,不至于用分类、套模型等框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初中数学中,对应用题的处理对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个难题。
对学生来说,应用题题型千变万化,题意纷繁复杂,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来说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对教师而言,如何通过典型例题的处理,以点代面,迅速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是每位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有人提出在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实施题型教学,即将应用题分成不同的类型,进行归类处理,然后归结出解题模式,在学生碰到类似题目时,运用惯性思维将题解出。
但我认为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在教学中未必行得通,理由在于:
1.应用题题型多样,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
(1)和、差、倍、分问题;(2)行程问题;(3)调配问题;(4)工程问题;(5)浓度问题;(6)体(面)
积问题;(7)利润率问题;(8)数字问题等,而新题型又不断涌现,受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涉及到。
2.即使每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都总结出了所谓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就能解决这个难题吗?我们知道,对应用题的处理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综合的全面结合。
因而,如果死搬硬套对学生来说收效甚微。
我认为,在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实施题型教学,通过典型题目,掌握每种题目类型的基本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利润率=利润/进价”等。
但更重要的要将教与学的重点放在题意的理解与数学的建模上,通过教师的设计引导,让学生分析出隐含的等量关系,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1: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你读取到哪些信息?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2.为什么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也是9︰7?
3.若设封面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中央矩形的长
为cm,宽为cm.
4.列方程。
5.方程的解都符合实际意义吗?
6.如果设其他未知数,是否可以更简便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探究时,可以在黑板上作图形,借助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
在问题2中,是要现搞清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由中央矩形长、宽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也是9︰7,由此可以断定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宽度之比也是9︰7。
掌握这种由比例来设未知数的方法,当然,要会通过图形找一些数量关系。
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是不能够理清实际问题中的复杂的数量关系,因而列不出方程。
因此对应用题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如何去发现等量关系上,而不应过分地看重遵循题型教学。
遵循题型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地记忆解题模型,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还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行程问题,只要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草图,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学生解起题来就很容易,对其它题型的学习也有好处。
但如果过分地遵循题型教学,学生往往就去想这个问题是属于具体的哪一个类型,再去解决,而不是去寻找等量关系。
如果学生套上了题型,就眼前解决这一问题很容易,也会很正确,但套不上会怎样呢?因此,遵循题型教学,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开发,只会给今后的教与学带来被动。
二、谈谈“螺旋上升”
案例2 《关于四边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采取合并教学(边探索、边证明)还是分开教学(全部探索完以后再证明)》谈一下自己对“螺旋式上升”的认识。
1.就《四边形》整章知识而言,无论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还是考虑到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各有利弊,本人倾向于合并。
2.合并后从教学的角度怎么整合。
应当是:(1)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D//BC 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先探索),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再证明)。
上面的处理方法若再考虑学困生的话还应再细致一点:
①你发现了一个什么结论(耐心听,关注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边,角,对角线!)?
②你是怎么发现的,理由是什么(鼓励他说:说理)?
③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别忘了夸赞:证明)?这中间,学生能回答到第几个问题都应鼓励。
如此处理虽然对优秀生来说有一种被卡住的感觉,但他的好处是,给学困生一个探究问题的机会,如此,既培养了学困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能解决他们眼高手低的问题。
当然,当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后,就应放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展示他们的探索结果……后者的好处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于课题学习
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薄弱,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划新的课程体系时,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中,已经注重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但“课题学习”更具深刻性。
具体地,“课题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课题学习的目标并非新知识的习得,而是旧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亲身体验,因而目标更具过程性。
(2)课题学习解决的是未经加工的原始问题,因而背景更具现实性、问题更具挑战性。
(3)课题学习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因而内容更具综合性。
(4)有时课题学习只是给出了一个原始的问题,并未规定解决问题的手段,甚至只是规定了一个大的方向,问题本身的提出和解决都由学生自己选择。
因此,在教材中编制一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展开专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特别是现阶段广大师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经验相对缺乏、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教材中设计一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题,显得尤为必要。
案例3:《平面的镶嵌》
教学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大致如下:课前师生收集镶嵌图案——课堂展示交流有关镶嵌图案——明晰概念(镶嵌)——对所展示图片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适当的归类并进一步引导以展开后续的课堂教学。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必将是十分丰富的,同时也可能是十分繁杂的。
因此,教师课前应认真分析有关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思维水平以及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后续问题的研究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才能及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好的评判(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难度等作出比较恰当的评判,从而确定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研究等),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而高效地进行。
固然,教学中可以有多样的选择,下面仅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总体而言,教学中应认真分析问题的繁简和难易程度,一般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因此,建议首先研究较为简单的单个多边形的镶嵌问题,再研究复杂的多个多边形的组合镶嵌问题。
对于单个多边形的镶嵌问题,基于学生的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里主要研究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的镶嵌问题。
对于三角形、正六边形以及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镶嵌问题,学生应该都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顺序。
如可以在收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平面图形都可以镶嵌整个平面,然后思考还有哪些正多边形也可以镶嵌整个平面,再从特殊到一般进一步研究一般的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的镶嵌问题;也可以在明晰了镶嵌概念之后,直接要求学生想象哪些多边形能够镶嵌平面,并进行具体的纸上描画或者进行实际的拼接(当然,这里就未必有一个确定的教学顺序了,根据课堂学生的状况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
显然,对于前一种处理方式,课堂教学的逻辑顺序更为明显,教学易于操控;而对于后一种处理方式,给学生和教师都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教学将更为开放,课堂更具生成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不可操控性,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四边形的镶嵌问题,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破,这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这里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考虑到该镶嵌图案的探究对学生而言确实有难度,可以在学生一定的拼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或者借助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图形(如一些道路护坡的图片)直接“告诉”;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的镶嵌图案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个镶嵌图案中各个多边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然后通过适当的变式揭示四边形的镶嵌问题(见参考案例)。
在获得一般四边形的镶嵌图案(如甲图)之后,可能学生还有一些疑问,如四边形所构成的图案是“凹凸不平”的,如何铺满整个平面?为此,可以通过具体的拼接活动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直观感受;或者分析共顶点的四个四边形组成的“基本图案”(如乙图),发现将“基本图案”中的两个三角形剪切后平移即可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丙图),而平行四边形是可以镶嵌整个平面的,因此,这里“基本图案”的镶嵌相当于将平行四边形中剪切了部分移入另一个临近的平行四边形中。
这样,不仅关注了什么图形能够镶嵌,而且关注了镶嵌图形的形成过程,可以为镶嵌图形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甲)(乙)(丙)
对于多个多边形的组合镶嵌,教学中更多的是一种展示和设计活动,希望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而并不希冀获得一般的结论,因此这里不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然,根据学生以往课题学习的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实际状况,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梯度。
四、复习、考试四字诀
1.“理”——进一步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基础知识的复习不仅要弄懂每一方面的知识点,更要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基本技能方面:如运算技能要弄清算理(言必有据)、分步计算、注意解题速度。
能力方面: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表现为思考问题的方法,如类比、转化、数形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
2.“依”——基础知识的复习突出对课本的依托
通过分析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发现归根到底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
考试,无非是考查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有缺漏,答题必然有缪误,失分在所难免。
所以在学期复习阶段,老师可择其重点,推荐典型习题,或做相应变式练习,以促进学生们认认真真地看书,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打牢,为下面的复习做好基础。
3.“串”——注重知识串联,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的特点是多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犹如一条长长的链条,环环紧扣,很难说哪一环有用,哪一环没用,要知道哪一环断裂,整个链条就会失去作用。
当然,所学知识中也有一般和重点之分,如“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基本图形的性质”、“图形间的基本关系”、“统计的应用”、“简单的概率计算”等,它们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重点知识。
复习时要做到串点成线、聚线成面,面中显点、以点带面。
4.“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来解题
数学试题中,历年考试的比例基本上是这样分配的:基础题、中档题、难题分值之比为7 : 2 : 1。
基础题相当于课本中练习、习题的水平,中档题相当于课本复习题的水平,难度大的“翘尾巴”试题仅占全卷的10%左右。
难题要不要做?当然要做,但要讲一点对策——先加强基本训练,在此基础上提高解题速度,后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要以中档题为主,视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布置些基础题和难题。
夯实学生的解题基本功,不依靠题海取胜,要注重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突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细心审题、规范答题。
五、初中数学答卷七要诀:认、全、先、书、准、严、查
认:是指认真读题,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准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
力求从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看懂题意,弄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有联系。
实践证明,只有细致地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直到读懂为止。
若读了三遍都不解其意就临时放弃。
全:是指全面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分析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以防漏(多)解。
先: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后顺序作答,舍得放弃(临时)。
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
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耽搁了,留下了遗憾,应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书:是指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认真书写。
并注意解答题空间的合理的利用。
这里提出的口号是“认真书写大于20分”!
准:是指运算要准确,提高做题的正确率,避免粗心导致错误。
运算能力薄弱是近几年中考中暴露的一大问题。
其原因是平时笔算的少,过多的依赖计算器。
“准”字则尤为重要。
只有“准”才可以不必考虑再花费更多时间去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
所以,适当慢一点,准一点,可多得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严:是指逻辑证明题推理要严密,必须达到步步有据且依据正确。
注意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解题格式的完整性,并在推理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避免犯低级的逻辑性错误。
查:是指完成一遍答题后回头复查已做题目,达到会做的题目不丢分。
在此基础上再攻克原来放弃的题目。
当然中考的时间紧张,不可能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尽量立足于一次成功。
关于复查这一点,每次考试之后我都做过统计,有九成以上的学生都能查出问题,其中不乏优秀生。
另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沉着应考、灵活处理考试中的问题等也是很重要的。
……
六、谈谈合作学习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一步一步地从“讲授法”、到“启发式教学”、“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再到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近二十年来,我们没有停留在哪一种模式上,但无疑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如何看待现在相对比较“流行”的合作学习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下面的几件事情:1.知识与学习的关系
如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说明:图中红线为分界线)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训练来改变和发展,我们称其为明确知
识
(明显所占比例是较少的)。
而大量的“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称其为默会知识。
明确知识存于书本,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可通过程式化的手段传递,可反思;而默会知识存在于个人经验,本质是理解和领悟力,默会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实践活动。
我们教数学,最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学习数学十几年,最应该学习的又是什么?我想,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之后,更为难得的是积淀而成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我们应该让学生背公式、记定理、学解题、会证明,更应该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甚至是克服困难的过程,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
所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
书本知识、明确知识可以教师言传,学生可以以听讲为主,但数学能力的学习要靠意会,是实践经验,要在做中学。
学习概念的变化、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将对数学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让学生学会在多种情境中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实现不了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多样的,不排除学生采用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是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自主学习、多向合作,其实是教会学生学会用更科学的方法学习。
2.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任务的水平要求是不同的,包括记忆力水平、解释理解力水平和探究性理解力水平,不同的水平对学生思考力的投入要求是不同的。
学习是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接受式或活动式。
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不能只追求形式,而是要追求在主导原则下多种教学方式的平衡兼顾。
例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遇到以下问题:提倡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就造成概念和技能不落实,那就要平衡哪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概念,就要加强教学;我们提倡以兴趣作为出发点,但知识不总是好玩和容易的,那么就要平衡长效核心知识和学生活动兴趣之间的关系;我们强调合作,但担心学生依赖别人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那就要弄清什么条件下合作学习才有效,等等,都需要我们去平衡兼顾。
所以,合作学习不排除接受性学习。
很多学科知识仍需要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但是接受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进行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这就是平衡兼顾的结果。
所谓“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找到知识的固着点,找准这之间的“潜在距离”是成功的铺垫。
所以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是需要教师设计的。
3.合作学习提倡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活动也是教学的一种方式。
活动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判断力等的基础上,通过自行整合来完成新的任务,但是要注意活动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只有促成学生的自行整合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但是我们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跟不上、课前的教学设计不充分,造成课堂混乱;老师把自己的任务分解到了好学生身上,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的独角戏;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在组内没有实际的交流,合作成为形式;课堂效率低,学习任务的分工不合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
所以,合作学习的课堂,首先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从去年开始,在领导的重视下,我校老师不断走出去学习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我,则是一路走来收获颇丰。
从县市的优质课评选,到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从学习荆家中学到昌乐二中,再到杜郎口中学、即墨28中,从博山孙启霞老师的“小组合作”,到即墨28中时红霞老师的“和谐互助教学”无不体现着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过去的老样子——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是听众。
举一个老师们都深有体会的例子:当我们把学生叫到讲台上去讲题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是去讲题而是去念题,不是面对着同学们讲,而是面对着黑板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
我想课堂教学改革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否则我们真会被远远的甩在后面。
而前几天杜郎口、昌乐二中的课堂实录,更坚定了进行课堂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自主探索,锻炼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而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精讲、点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并不是老师是主体。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我们开始了尝试着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评价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们不光是对课堂进行评价,而是把这种评价延伸到了班级管理中。
学生的常规、纪律、活动都通过这种评价机制进行量化。
例如学生在学校和市、县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只要得奖都要进行加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而班级管理也更加精细化。
同时,我们的小组评价在大部分是捆绑式的,这样把所有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也做了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初一开始就不断的在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潍坊昌邑于美霞老师,博山孙启霞老师等关于“小组合作教学”的有关文章.
4.下面就课堂教学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一点体会
(1)谈谈分组和评价机制
说道“小组合作教学”,我们可能都觉得非常简单,也易于操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能很多老师都采取过这种教学方式。
因为采取这种方式记录和评价比较麻烦,久而久之就都放弃了,没有继续坚持下去。
我们的做法是先有班主任根据班内的总体情况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4人(个别小组5人)。
当时分成四人小组的原因是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四人小组能方便交流和操作(前后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把小组成员按照成绩分成了1、2、3、4号。
1、2号是相对较好的学生,3、4号是学困生。
小组的评价机制是关键,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评价机制就会失去动力。
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和个人量化管理的记录,我们采用的是计分的办法。
对于计分有的老师考虑到很麻烦,其实只要老师们能及时指导学生就可以。
例如课上的得分课下记,学科的得分课代表记,活动和常规的得分班委记,然后进行总分的汇总即可。
我们现在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我们的奖惩都是捆绑式的。
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有几个,一是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二是防止落后面越来越大。
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去对待,办法总比问题多.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课堂确实在改变。
学生逐步的适应了课堂主体的角色,老师也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课堂上学生能大胆说了,能积极的动起来了,最起码现在学生不是面对黑板侃侃而谈了,而是从容的面对学生开始了自己的讲解。
当然,我们在收获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小经验:学生活动的目的性。
不能说因为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就不管不顾了。
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失去方向。
(2)小组合作的时机把握。
对于小组合作,我们不能说一节课不管什么时候都用到小组合作。
这要看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否则一味的使用就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小组了。
(3)老师的不断反思和坚持。
课堂改革不是短时间就能奏效的,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不断反思,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师的坚持,否则我们的教改就会停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