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教学方式、方法及工具的恰当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课改下教学方式、方法
及工具的恰当运用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工具不断被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不能恰当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工具,甚至为了摆花架子而盲目滥用。

针对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现根据本人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学方式
1.对话式
在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的主导提问与指示(Initiative)”、“学生的应答(Response)”、“教师的评价(Evaluation)”,可以用完结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

“IRE”结构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过于频繁出现的“IRE”结构,往往剥夺了学生参与平等对话的权利。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公开课《学与问》一课,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与思考。

然而一堂课下来教师连续问了78个问题,而学生在整节课上的任务就是忙着为老
师的78个问题寻找答案。

这使得师生关系呈现出类似于像机关枪那样频频发问的一名检察官和证人之间应答的关系。

以上案例说明一些教师对“什么是对话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自身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

对话应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对话教学是教师在听、说、读、写等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的目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的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我问——你答”,将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

这样就容易使得一篇课文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明确,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感、所想、所捂。

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寻。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对话式新课堂。

总之,新课程期待着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教学方式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一言堂”,多一些百家争鸣。

今后的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而应是“授之以渔”。

2.探究式
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探究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程度也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验证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两大类。

前者大多有单一确定的答案,又称封闭型问题;探究性问题,由于答案的多样性,又称开放型问题。

但是,不管教师设计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引导、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教学中害怕驾驭不了课堂和学生,担心学生“天马行空”的回答会“扰乱”课堂,让听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他们往往给出的问题大多是封闭的验证性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实质上仍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教师束缚在预先设计好的封闭型问题之中,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剥夺,探究教学的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来,尤其对探究性学习了解不多,认识不深。

二是对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不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我认为可采取下面三大对策:一、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二、尝试和摸索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如:问题探究法、情境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探究法、发现式探究法等。

三、建立探究法学习的评
价标准和方式。

二.关于教学方法
1.朗读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学生读书也是错误的。

为了将一堂课变得有声,许多老师都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朗读。

但该怎么读?有时却安排不当。

学生读书往往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我想朗读教学大体思路应是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赏。

对于小说可以速读、默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来,把不懂的词句、好词佳句、感动的地方、自己的想法加以批注;对于诗歌、散文可以细读、赏读。

读这类文章时要求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和韵味。

总之,各种文章根据内容、文体的需要,朗读的方式也应不同。

2.讨论法
根据新课改精神,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因此,课堂上教师讲得越来越少,学生的动越
来越多。

讨论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目前课堂上的“假讨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对教学无用,对学习无益。

这样的讨论是万万要不得的。

我认为正确的讨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精用讨论。

该讨论的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千万不要粗制滥用。

对于学生甚至能集体回答的问题还要讨论,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二、要发挥讨论的时效性。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有主观预设:学生可能得出什么答案,如何设小阶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怎样给予回答以一定的评价,对于言之有理的回答应适当鼓励。

三、教师要注意巡视引导,避免讨论变成闲谈聊天。

3.表演法
有效的表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为了“作秀”而表演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记得看过一位老师上《黔之驴》这篇寓言,课堂上两个学生竟穿上了从马戏团借来的老虎、驴子的表演服,后面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在讲台上爬来扑去。

为了博得听者的好评,这位老师可真是煞费苦心啊!但我们在喝彩之后不妨思考一下,有这样的必要吗?每堂课我们都有条件这样费力地准备吗?这切合实际吗?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行之有效的表演还是很有必要的。

4.练习法
练习根据形式可分为随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根据内容可分为语言实践题、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

适当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但目前很多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只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如:字、词、音、义的把握。

他们设计的题目多半是激发兴趣、熏陶美感、训练智能之类的开放性习题。

当然这些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可是长期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下的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这就好比一幢尽管形式优美但根基不牢的摩天大厦,越往上盖,越摇摇欲坠。

许多中学教师乃至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中的常用字错误、文句不通、标点乱用等现象叫苦不迭。

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务必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教学工具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

但目前很多教师为了展示多媒体而放映大量幻灯片的现象层出不穷。

有的教师一堂课竟然准备了四五十张幻灯片,为了全部放完,不断加快点击速度,学生面对着这些花花绿绿的片子目不暇接,更别提思考和记笔记了。

下课了,他们一脸茫然,甚至不知道这堂课究竟
上了些什么。

其实多媒体仅是课堂的辅助工具,就象粉笔、黑板一样,若是运用失当,不仅不能锦上添花,反而是画蛇添足。

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应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应脱离语言教学的目的。

否则,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从而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上几点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