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具,演绎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教具,演绎精彩
作者:朱莉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1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蒋南翔先生曾说:“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
”这肯定了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运用教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巧妙利用教具的自身特点,可以丰富简单教具的功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计数器,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教具,它在学生读数、认数和理清数位的顺序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我校徐老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却是用计数器来“听数”的。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徐老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老师拨珠时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老师拨的数是多少?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
全班静极了,只听到悦耳的珠子相碰的声音,一下、二下、三下……六下。
珠声刚落,学生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105、222、6、3021、51……老师尽量逐一板书记录。
其实老师所拨的数是几已经无关紧要了,而是通过学生所猜的所有的数的特征,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已经过去好久了,可算珠相撞的声音还常常萦绕在我的耳际。
并且我相信,这声音一定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听得专注。
一般的课堂,学生总会有走神的现象,很难有百分之百全神贯注地听讲与思考。
而“听数”时却是如此的专心,学生此时不仅在专心地听,而且在积极地想。
“听”与“想”的自觉性就在这奇特的“珠声”中产生了。
二是丰富的想象空间。
老师的珠子拨在了哪一位?每一次都有四种选择(计数器有个、十、百、千四个数位),共拨了六个珠子,学生猜测与想象的空间非常丰富(共有84种答案)。
并且这种问题情境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即便基础差的同学也能猜出几种答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听出了规律。
在个、十、百、千的四个数位上,不论各位上的数是几,它们相加的和一定是6,而且这个数也一定能被3整除。
同样,当老师拨的珠子数不是6个,而是任意的其他数量时,相信学生也一定能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
当然,当离开珠子与计数器去应用这部分知识时,建立在“珠声”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与思考方法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四是形式新颖。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已经太习惯于“听”了,听老师的讲课、听同学的发言,所以偶尔产生听觉疲劳而开一会小差也是情有可原的。
五年级的学生也早已熟悉了计数器,看到它也不会有任何新鲜之感。
可是当把“听”与“计数器”结合起来时,新奇之感也就产生了。
五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教具的应用已彻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起初只是一个一个地猜测,一个一个地汇报,到2个2个地猜,再到3个3个地猜……直到最后学生只是用语言来总结,这样的总结是学生从表象到抽象,是智力内部认识活动的再创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还听过一节9乘法口诀的教学,教师运用低年级经常用到的小棒,不是用小棒数,也不是用小棒摆,而是把每十根一捆的小棒若干捆,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9根,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这时自然就会出现从一捆中抽出一根的办法,由此拿2个9,3个9,4个9……小棒的运用让学生已经形成几个9就是比几个十少1的表象,口诀的记忆和规律的发现就显得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也充分运用了钉子板的作用,形象展示了圆与已经认识的其他平面图形的关系。
先是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扩充为正八边形,引导学生想象如果钉子数目充足,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图形继续等分下去,也就逐渐接近了一个圆形。
再出示画了一个圆的泡沫板,用橡皮筋和钉子围成一个最大的内接正方形,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圆继续等分下去了。
在圆的认识中使用这个教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关系,把圆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作用。
又让学生直观感悟了数学的极限思想,为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打下了基础。
在许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也能经常发现简单教具的精妙运用。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认识整万数》的课堂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两个计数器合并到一起”这一过程。
而这个“合并”的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级计数”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贲友林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选择了儿时的简单玩具(一根火柴棒插在一个硬圆片的中间使其在平面上旋转),并以此为线索演绎了精彩的课堂教学。
丁杭缨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设计了让学生剪吸管并用电线连接剪好的三段吸管这样一个活动环节。
既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
关键是在吸管中穿电线这一细节设计得令人称道,它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