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黄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2.12
•【字号】
•【施行日期】2011.02.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正文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黄石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交通发展现状评价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由“基本缓解”向“总体适应”的跨越,具体表现为“六个历史性突破”和“两个明显提高”。
一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超出省政府与黄石签订的规划目标86.6亿元的32.79%,是“十五”期的9倍,相当于建国后55年交通投资总和的4.5倍,首次实现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投资突破百
亿元大关。
二是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大广、杭瑞两条高速在我市境内同步建设,累计已完成路基143公里,建成通车44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是国省干线公路惠民畅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全市范围内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撤除,结束了我市普通公路长达十余年“过路收费”的历史。
国省干线改造升级明显加快,从2008年开始,我们创新实施“寅吃卯粮”的举措,自筹资金近亿元,实施国省道路面改善152公里,仅用3年时间完成了按常规计划需要30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常规计划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只能实施5公里的路面大修改造)。
四是水运振兴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谋划了近二十年的棋盘洲港区在“十一五”期间动工建设,并建成2个5000吨级泊位;成功签订框架协议引进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共建棋盘洲新港区,老城区码头将逐步关停,有序向棋盘洲港区搬迁,市区内港城混为一体的旧格局将成为历史。
五是农村交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建成通村水泥路2066公里,提前2年结束了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历史;全市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达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车、100%的农村渡口安全达标,人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六是筹融资机制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成立了交通投资公司,并创造性地推行国有投资资本化运作,以交通投资公司为筹融资平台,以部省投资为资本参与经营性交通项目建设,成功引进楚天高速公司投资黄咸高速,引进深圳盐田港集团投资棋盘洲港区,引进湖北人和公司投资市物流中心项目,创造了我市自主招商引资建设重大交通项目的历史,为项目、资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是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全市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753万
人、旅客周转量261719万人公里、货运量4519万吨、货物周转量661329万吨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长62%、141.6%、95.8%、439.7%。
2010年全市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813万吨、货物周转量949385万吨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长
50.2%、78.5%。
“十一五”期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44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2045TEU,分别较“十五”期间增长41% 、703.5%。
八是交通安全监管力度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全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本籍船舶和辖区水域未发生一起等级以上安全事故,实现了客渡运连续8年安全无事故,船舶安全面100%,四项安全指数(事故次数、死亡人数、损失金额、工伤事故)全部为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十一五”规划按进度稳步推进,部分目标已提前并超额完成,但黄石交通现状与全省先进市州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客货运输站场枢纽化、功能化还有待加强;二是运输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仍需提高,运输装备整体水平和节能环保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区域、城乡交通发展尚不平衡,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各种运输方式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四是管理模式有待创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总体思路
(一)形势与机遇
“十二五”我市交通运输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全省实施中部崛起、“两圈一带”等发展战略和我市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迫切需要加快提升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由传统运输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型。
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
一体化进程。
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绿色增长,迫切需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仍然是黄石交通运输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关键期;是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成长期。
其主要特征为:
一是基础设施加速成网阶段。
高速公路已经进入联网建设关键时期,国省干线公路迫切需要加快升级改造,农村公路有继续向中心村、自然村延伸和联网的需求,内河航道运输网络亟待形成,公路、水路及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亟待加强。
二是运输服务显著提升阶段。
客运的便捷、安全、舒适、经济及个性化出行的要求以及货运的经济、快捷、安全、专业化和特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三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重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向更加重视国省干线公路转变;由重视公路建设向更加重视运输枢纽建设和港航建设转变;交通运输发展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转变,运输方式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的方式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阶段。
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和新体制发育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交通运输快速、协调发展的难度,交通行业管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五是迫切加快水运发展阶段。
国家深入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湖北提出全面振兴水运,为黄石加快水运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黄石水运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快发展绿色环保的水运业面临巨大的潜力。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国家“中部崛起”和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发展机遇,以服务全市“三大战略”实施和加快城市转型为主要目标,继续把发展作为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以公路、水路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铁路、管道运输的作用,增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功能对接,建设能力充分、衔接协调、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建立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畅通的物流运输系统和满足不同客运需求层次的安全、便捷、舒适的旅客运输系统,为黄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交通保障。
(三)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特点,按照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黄石市“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等战略要求,加快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以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宗旨,以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主导,以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先导作用为目标,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强化交通的通道和枢纽作用为主线,以上位交通发展规划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为指导,全面推进黄石地区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的协调发展,全面振兴水运,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交通、城乡公共交通,基本形成“布局协调、衔接顺畅、能力充分、绿色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确保黄石地区综合交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黄石打造成辐射鄂东、赣北、皖西的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实现全市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总体适应”向“适度超前”跨越。
全面实施“倍增计划”,努力实现“六个倍增”。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实现倍增,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由“十一五”期的115亿元增长到320亿元;二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倍增,在“十一
五”期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4公里的基础上再新增高速公路156公里,达到200公里;三是一级公路建设里程实现倍增,由“十一五”建成54公里增长到133公里;四是港口综合吞吐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实现倍增,分别由“十一五”期的2400万吨、3万标箱增长到4850万吨、20万标箱;五是公路客运通过能力实现倍增,从“十一五”期的2100万人次/年增长到4300万人次/年;六是新开工城际铁路建设里程实现倍增,由“十一五”建设15公里增长到67公里。
到2015年,所有县(市)通达一级以上公路,所有建制乡镇、主要工矿区、重点旅游区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实现市通县(市、区)“半小时”到达,县(市)通乡(镇)“半小时”到达,乡(镇)“半小时”上高速(其中县(市)15分钟上高速)。
长足发展城乡公共交通运输,全面对接城区出口路,实现城区郊区互联互通;全面实现“村村通”,真正做到群众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一站式”通达;全面振兴内河航运、全力推进高铁和管道运输、超前预置航空发展空间,努力实现公、水、铁、空、管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
三、“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重点
(一)坚持以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
1.公路建设:形成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大路网。
一是构建“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络。
根据交通运输部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湖北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我市高速公路网将调整为“三纵三横一环”布局。
具体是:
纵一:麻城至阳新高速公路及武穴长江公路大桥。
境内长约20公里。
纵二:黄石至阳新高速公路,全长约50公里。
纵三:大广高速东方山至阳新龙港段。
全长约77.6公里。
横一:沪渝高速及鄂东长江公路大桥。
横二:黄咸高速及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
境内全长约71公里。
横三:杭瑞高速阳新龙港至界首段。
全长约65公里。
一环:即由黄咸高速大冶金湖至阳新棋盘洲段、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沪渝高速管窑至散花段、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以及大广高速花湖至金湖段组成,形成涵盖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高速公路外环,环线总长度约108公里。
二是完善“五纵八横” 国省道高等级免费公路网。
结合交通运输部国道网调整规划和省交通运输厅省道网调整规划,我市拟争取新增国省干线里程388公里,国省干线总里程将达到949公里,计划调整为“五纵八横”布局,全面覆盖我市所有建制乡(镇)。
大力实施国省干线一级公路改造295公里(其中新调整的国省道改造74公里)、二级公路改造357公里(其中新调整的国省道改造329公里),使既有国道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既有省道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路面铺装达到高级;实施国省道路面改善226公里,力争使新调整的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三是加密农村公路网。
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通达联网深度。
重点改造县通乡公路及乡镇通往高速公路互通的连接线公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形成;改造县乡三四级公路600公里,提高路面铺装率,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桥梁配套及危桥改造工程。
继续实施通村公路的联网或村组公路硬化改造,将通畅工程向农、林、渔场和小型旅游点延伸,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把通村公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重点支持省、市新农村示范区、试点镇的通村公路建设。
2.港航建设:以棋盘洲新港建设为核心、提升“一河两湖”内河航道功能,全面振兴内河航运,打造辐射鄂东区域的大港口
全力振兴黄石水运,到2015年,计划新增码头泊位19个,达到157个;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2400万吨,达到4850万吨,其中:外贸年通过能力达300 万吨,集装箱22万标箱,旅客年通过能力135万人次;新增IV级航道里程34公
里,V级航道里程81.3公里。
一是核心建设棋盘洲新港区,提升黄石主要港口功能。
建成棋盘洲新港区一、二期工程并形成生产能力,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400万吨;并在节约和集约利用长江岸线的基础上修编黄石港口规划,适时启动棋盘洲港区三期工程,使棋盘洲港区的总吞吐能力达到4500-5000万吨,为目前全市港口总吞吐能力的2倍。
通过再造一个黄石新港城,逐步关停市区内效率低、能耗大、污染重的散货码头,在棋盘洲港区建成集装箱、矿石及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系统、一站式报关通关系统和港口货运信息系统,使港区功能日趋完善和充分发挥,辐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主要港口地位全面巩固。
配套建设阳新和大冶港区,逐步建成大冶湖、兴国、富池等码头作业区,发展专业化泊位、社会化营运,合理有效配置港口水运运输资源。
二是加快推进内河航道疏浚治理。
积极配合省航道部门对长江黄石段航道维护水深达到6米工程。
重点推进内河航道疏浚治理,疏浚富水航道81.3公里为V级航道,治理大冶湖航道34公里;协调改造提升内河入江口船闸等级,打通富水、大冶湖航道直达长江,通江达海,以“一江两河”为骨架的内河航运网初步形成。
三是积极推进规模化港区集疏运通道建设。
重点加强通达港区的疏港铁路、公路等集疏运通道设施建设,建立以棋盘洲新港区为枢纽节点,建立有效衔接长江黄金水道、山南铁路、黄咸高速、大棋一级公路等重点集疏运通道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
3.物流发展:以国家枢纽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货运场站转型、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全面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区域大物流。
“十二五”期间,新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物流园区3个,新改建转型货运站3个,基本实现货运公、铁、水“无缝对接”,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联网步伐,黄石对鄂东、赣北、皖西区域物流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成为中部地区物流节点和货物中转基地。
一是重点实施国家枢纽物流园建设。
发挥大广高速、武黄高速及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的枢纽优势,续建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花湖物流园区;发挥武九铁路扩能增容后的通道优势,打造以铁路为主的罗桥物流园区;发挥棋盘洲新港区特有的铁路、公路、水路综合运输优势,打造以水路为主、多种运输方式联运的棋盘洲物流园区;开工建设阳新官桥物流中心。
形成棋盘洲、花湖、罗桥、官桥四大物流产业聚集园区,做大做强,实现黄石现代物流产业从起步到初具规模的转变,拓展黄石交通运输枢纽辐射范围,进一步巩固我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位。
二是支持货运场站向物流园区转型。
促进已经建成的单一功能的黄石集装箱中转站、大冶城北、阳新城南等货运站向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经营模式转变。
发挥黄金山工业区产业聚集功能,建设黄金山货运站,发挥龙港、富池、陈贵等7个乡镇聚集农副产品能力强的功能,建设龙港等货运站,设立邮政物流分销配送调拨中心,其他乡镇和行政村建设邮政“三农”服务直营店和加盟连锁店,建设30个农村物流节点,建立农资分销配送和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村商品双向流通,积极推进邮政物流集散网的建设。
三是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和系统。
开发建立黄石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网上交易大厅和系统,融入湖北省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对接国家交通运输信息网,成为我市物流发展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运营的权威物流信息基础平台,规划指导全市物流产业运营规范化、运输资源集约化发展。
积极推广先进适应技术,完善物品编码体系,推广射频识别、GPS等信息传感技术,探索建设“交通物联网”,努力实现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
4.站场建设:以客运枢纽站建设为重点,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完善出行信息平台,全面推行“零距离换乘”,建设客运大枢纽。
“十二五”期间,以促进我市客运站场由单一运输方式向多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资源节约型枢纽站跨越为目标,优化城乡公交场站布局,新建一二级客
运站8个,其中公铁零距离换乘客运枢纽站3个,基本实现旅客运输零距离换乘。
一是积极推进“零距离换乘”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建设。
依托黄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位和逐步完善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重点规划建设集轻轨铁路、中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自驾车于一体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十二五”期间,重点整合城市轻轨黄石北站与团城山汽车客运站、大冶北轻轨站与大冶城北汽车客运站,建成团城山、尹家湖两个“零距离换乘”综合客运枢纽站;续建罗桥公铁换乘高速客运枢纽站,力争开工建设兴国公铁客运枢纽站;进一步完善改造黄石中心站、铁山、官桥等客运枢纽站建设,打造以“零距离换乘”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单一功能客运站为补充的“以人为本、和谐出行”的综合客运运输体系。
二是优化城市公交场站布局建设。
优先城市公交运输,建设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和站点设置,使其更科学化、人性化。
通过规划新建谈山公交枢纽场站,建设西塞山、峰烈山、黄金山等3座停车场,优化调整城市公交场站布局;新增公交线路首末站20个,改造、调整中心城区55%挤占道路设置的公交始末站,规范其他沿路设置的始末站,使我市设计停车保养能力与营运公交车保有量基本持平;设置公交候车亭(含电子站牌)30个,清理维护公交站点(牌),使完好率达到98%以上,全市公交站点覆盖率(300米半径)达到45.5%,降低线路重复系数和增加覆盖率,开设旅游专线;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力争规划建设10km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道占城市道路比重达到3.6%。
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
继续支持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依托日趋完善的农村公路网合理布点,在保证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100%的基础上,新建龙港、浮屠街、三溪、保安四个三级客运站,完善金牛、还地桥、富池、王英等三级站,新建22座农村五级客运站、220个农村候车亭、330个招呼站,加密农村客运站点布设,对有条件的乡镇逐步试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使城乡公共交通通达范围更广、更合理、更能方便农民群众出行。
探索实施黄石城区至大冶、阳新等县
(市)区实现快速公交专线的满足服务不同人群要求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公交系统。
四是建设客运信息平台和系统。
通过续建黄石市道路运输信息服务中心,设置大冶、阳新分中心,建立遍布全市的客运交通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市道路运输安全状况、道路救援、黑车取证等报警信号及时做出管理调度和应急指挥;对客源与营运车辆载客、客流状态、车辆投入等信息进行对接处理,合理调配运输资源,动态管理车辆运营情况,提高客运交通运输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集信息发布(天气、路况、车况等)、网上(或电话)订车、订票服务等市民关心的、适用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努力让市民享受到“订车订票不出门”、“公路铁路零换乘”、“舒心出行门到门”的服务。
5.铁路建设:以武九铁路为基础,建成运营武黄城际铁路,建设武九客运专线。
“十二五”我市将迎来高铁时代,形成铁路大通道建成武黄城际铁路和武九客运专线黄石段,实现铁路运输客货分离和城市之间铁路客运公交化,铁路大通道将基本形成,铁路客运全面迎来高铁时代,提升黄石在全国铁路东西通道中的地位;争取黄石在国家铁路网南北大通道布局中进入有利位置,积极争取规划建设的京九客运专线过境黄石并设立站点,贯通铁路南北通道。
加大地方铁路建设和布局调整力度,调整黄石铁路线网及站场布局,新建山南铁路向棋盘洲港区延伸线,促进港区与国铁武九线的对接;规划实施主城区铁路线网改造和山南铁路向新冶钢连接线。
至2015年,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381公里,五年预计新增铁路90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1.9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约为同期武汉城市圈规划铁路网密度的2倍。
6.预置航空发展空间,支持管道运输建设,合理配置多式联运资源,打造综合大交通
抓住国家优化航空运输资源配置、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点的机遇,规划预留黄
石机场和机场快速通道选址,适时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发展航空。
支持西气东输管道项目在黄石建设,合理利用管道运输资源;并与铁路、公路、水运以及相关城市交通相衔接,搞好集疏运,共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坚持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宗旨
1.提振水路运输
一是优化内河运力结构。
规范和促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大型化,重点加快推进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提高运输效率。
鼓励发展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船舶。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不断提高集装箱化水平和集装箱江海直达率;加强集装箱一体化运输建设,通过建设集装箱专用码头,加强与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相连接,推动多式联运;完善长江口岸功能,提高国际集装箱运输向内河延伸的深度和广度,全程运输实现无缝衔接。
加快实现常规客运向旅游化、高速化、客滚化方向发展,使旅游客运成为时尚,航运效益显著提高。
二是加快黄石水运发展。
重点加快长江干线、富水、大冶湖等内河航道开发利用,发展大运能,发挥黄石作为一类开放口岸优势,建立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以引进深圳盐田港开发建设棋盘洲港区为契机,发展大型水运企业,培育水运市场,初步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运营环境优良的航运市场,建成长江中游枢纽大港,巩固全国主要港口和鄂东组合港的核心港地位。
“十二五”期间,实现内河货运量5200万吨、货运周转量674亿吨公里。
船舶运力达到71.66万载重吨,其中江海直达船舶运力达到51万载重吨。
2.完善公路运输
一是优化公路运输结构。
以逐步完善的高等级公路网为载体,加快客货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基本形成快速客货运输网络。
使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运输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公路运输基本普及装卸机械化、自动化。
高速公路客运运力全部实现高级化,其它城际客运运力实现中级化;以班车客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