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20例治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转换)性障碍20例治疗分析
分离(转换)性障碍(过去曾叫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精神障碍、
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无器质性基础。
我们于2006~2011年共收治20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病例进行调查。
20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均为部队战士,其中:年龄最
大25岁,最小19岁,平均21岁,男性1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农村籍17例,
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或曾目睹发作者8例。
1.2临床特征常见的心理因素为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往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羞愧、窘迫、悲伤而发病。
部分患者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因,而可能通过触景生情、联想或
自我暗示而发病。
1.3治疗方法及结果患者入院后予以口服多种维生素或肌注注射用水,部分患者肌注安定,
并辅以心理暗示治疗。
对癔症性朦胧状态、精神病状态或痉挛发作,很难接受正规精神治疗时,可采用盐酸氯丙嗪25~50mg im或安定10~20mg iv,促使患者入睡。
急性期后精神症状仍然明显者,可采用盐
酸氯丙嗪口服25~50mg,1~3次/d。
头痛、失眠者等可给予阿普唑仑0.4mg,3次/d。
20例患者均症状消失出院。
7例有复发(其中1例复发2次),再次入院予以对症及暗示治
疗后,治愈出院。
2 讨论
2.1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个体在人格方面具有的情感性、暗示性、自我中心性、表演幻想性等
特征,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1)情感丰富。
(2)暗示性高。
(3)自我中心。
(4)富有想像。
2.2近年来,关于官兵患分离(转换)性障碍方面的报道有增多的趋势。
分析原因:一是训练
强度加强,心理压力增大;二是支队(团)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师,能及时发现癔症患者;近
年来,部队医务工作者在关心指战员身体健康的同时,开始充分关注心理健康,因此,能及
时发现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
2.3部队是一个以青年男性为主体,集封闭性、约束性、团结性、应急性于一体的特殊的群体。
故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在部队的表现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通过分析本组病例及结
合相关资料,归纳如下:①致病原因。
人际关系不顺、期望值太高、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和
军事训练伤等,均可引发新兵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诱发心理或心身疾病;而去留问题、激烈
的社会竞争压力、职务晋升和人际关系则可能造成老兵和某些军官心理不适。
②发病主体。
本组病例主要集中于刚入伍的新兵,特别是以农村兵及独生子女为主。
这与他们长期形成的
不成熟的人格有密切关系。
地方病例以女性多见,而部队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主要以男
性多见,似与地方统计不相符,但考虑到部队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人数较少,故整体发病率
应相差不大。
③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区间性和可预见性,主要在新兵入伍的前半年内发生。
特
别是入伍之初及刚下连队时为发病的2个高峰期,这可能与其环境的改变及人际关系的重新
构建有关。
④文化程度。
发病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居多,这必将影响其对高科技装备的接受、理解、应用能力,加重心理负担。
另因其未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迷信因素也易对其产
生一定影响。
⑤集体发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心因性疾病,极易在精神刺激和不良
暗示的引导下发病。
现有研究表明,患者家族中有类似发作或曾目睹发作者占的比重较大。
这提示我们,部队中一旦有人起病,可能会因相互间有不良暗示而导致集体性癔症的发作。
3 预防及对策
3.1针对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预防中把握以下问题:①在征兵工作中,注意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应注意心理健康水平的检查,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查问卷以协助筛选。
②平时加强
心理训练,提高指战员心理应激水平,以备战时及应激条件下减少或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更好地完成任务。
③训练中应注意循序渐进,把握批评、教育的方式和力度,从而有效避免
军人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
3.2疏导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一是培养稳定的心态。
应激是大脑皮层调控下的全身整体反应,
这种调控包括对刺激有无反应、反应强度、持续时间。
如果保持良好的认识、稳定的情绪和
坚强的意志,就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适应各种环境,平静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二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互助的人际关系能使人
产生安全感,增强抗病能力;而不良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是许多心理疾病的元凶。
三是及时
宣泄不良情绪。
一个心理负担很重的人如能及时找心理医生、同事或亲友倾吐心中的愁绪或
不快,就能在别人的劝导或安抚下,走出心理的泥潭,恢复常人的理智和心态。
四是要引导
患者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产生价值感、成功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性情开朗,对
生活乐观,对未来满怀憧憬。
五是开展广泛心理健康教育,在癔症多发时期,开展心理咨询,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