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2019届九年级跟踪检测(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2019年九年级跟踪检测(一)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4.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草稿纸、本问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蜷.伏(quán)执拗.(niù)风雪载.途(zài)
B. 虔.诚(qián)狡黠.(jié)潜.滋暗长(qián)
C. 倔.强(juè)馈.赠(kuì)义愤填膺.(yīng)
D. 炽.痛(chì)鞭挞.(tà)棱.角分明(líng)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正确。
B.狡黠.(xiá)。
C. 倔.强(jué)。
D.棱.角分明(léng)。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濒临倾刻危言耸听
B. 灼伤嬉闹通宵达旦
C. 喧嚣宽敞因地治宜
D. 萧瑟赃物忘忽所以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顷刻。
B.正确。
C.因地制宜。
D.忘乎所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厚积薄发
....的力量。
B. 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我们可以少一些哗众取宠
....、意气之争,多一些中肯建议、理性之言。
C. 塞罕坝两代人首当其冲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D. 以“礼”正国,以励率民,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前赴后继
....,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价值正在于此。
【答案】C
【解析】
【详解】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与C句语境不符,使用有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B. 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
C.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 今年母亲节来临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自制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感恩母亲的节日气氛。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成分残缺,应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后应加上“的案件”。
B.没有语病。
C.两面对一面。
D. 语序不当,把“浓郁地”放在“节日”前。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______;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______;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______。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 微风拂面,萤火流逝,屋檐滴水
B. 萤火流逝,屋檐滴水,徽风拂面
C. 微风拂面,屋檐滴水,萤火流逝
D. 萤火流逝,微风拂面,屋檐滴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作答本题,第一步是整体阅读,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步要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答案。
这段文字是抒情性的语言,题干中“只”意味着划线处与前文是对比关系,据此可以分析“狂风在你耳边呼啸”对应“微风拂面”,“雨在你眼前倾泻”对应“屋檐滴水”,“闪电在你头顶肆虐”对应“萤火流逝”。
由此判断选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学校将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开展“我读中外名著”的学习活动。
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读书卡,和同学交流。
【甲文】《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______(人名),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
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______,______。
【乙文】《格列佛游记》用“______”、“______”(国名)抨击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具讽刺的色彩。
【答案】(1). 吴承恩(2). 花果山福地(3). 水帘洞洞天(4). 大人国(5). 小人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
文学名著一般考查作者、作品名称、作品人物、作品情节等内容。
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识记,对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有条件的话要阅读原著,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注意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甲文】的作者是吴承恩,水帘洞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乙文】中的国名是大人国、小人国。
7.请将下列句子准确、规范、工整的书写在田字格内。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答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书写准确、规范、工整)
【解析】
【详解】要求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
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不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
地写,谨慎用笔,不要漏写、多写、错写。
注意“继”字的间架结构。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曰:“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6)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答案】(1). (1)学而不思则罔(2). (2)谁家新燕啄春泥(3). (3)留取丹心照汗青(4). (4)千里共婵娟(5). (5)黄发垂髫(6). (6)鸢飞戾天者(7). (7)沉舟侧畔千帆过(8).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罔”“啄”“汗青”“垂髫”的书写。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
“破”字写出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荒无人迹的凄凉。
这两句营造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
D. 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9. D 10. 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句写出了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解析】
【9题详解】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D项“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理解有偏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语句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
做此类试题时,先要判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要求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然后分析句子含义,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
这一名句妙在运用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烽火”代指战争,“抵万金”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还有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状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感情或渴望得到亲人消息的急迫心情。
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文】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
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
(2)猥.自枉屈猥:______。
(3)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
(4)遂许.先帝以驱驰许: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译下列语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 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 乙文段羊子之要指出“学”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1). (1)地位低下,见识浅陋(2). (2)谦词,谦卑地(3). (3)感动(4). (4)
答应
12. (1)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诸侯谋求高官厚禄和显赫的名声。
(2)臣下在败亡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
13. B
14. (1). 不断积累(2). 持之以恒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意思。
注意本题中: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猥
(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苟:苟且;全:保全。
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根据文意断句为: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故选B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
能力。
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通过对羊子之妻的话“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分析可知: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点睛】译文【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
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破落,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
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
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
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
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
..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
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
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
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
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
她是乡亲们的骄做,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
老师坐在一边,听看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她是从
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
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
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5.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2)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
..着蹚水。
16. 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7. 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18.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19. 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5. (1)这句话借“挤”和“啃”这两个动词写出了窝头的硬,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山区物质生活的艰苦,但老师却不觉得苦反而吃的很香,已经习以为常。
(2)“撑”“挣扎”写出了暴风雨中因为老师的腿受伤后背学生时的异常艰难的姿势,表现了老师为了保护学生安全完全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
16. (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
(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
(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17. (1)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
(2)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18. (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
(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
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
(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19.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
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
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重点词语+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如(1)这句话借“挤”和“啃”这两个动词写出了窝头的硬,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山区物质生活的艰苦。
(2)“撑”“挣扎”写出了暴风雨中因为老师的腿受伤后背学生时的异常艰难的姿势,表现了老师为了保护学生安全完全不顾个人安危的美好品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的“他”是一个深爱学生、甘于奉献坚守教学的老师。
为学生过温暖的冬天要她捎衣服,能看出他深爱学生;背送学生过河摔瘸腿,能看出他为学生甘于奉献;撤校点也要留下为上学娃上课,能看出他坚守教学。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
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弄清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中划线句是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
渲染出孤寂、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文章内容,要从整体来把握,如果对内容不能全面分析的
话,这类题就答不全面。
通读全文,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
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
“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
撤销这个教学点的”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启发我们思考。
这提醒我们:决策部门决
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
回答时学生结合自身的基础
知识及亲身实践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地回答,答题时,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
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让恩师生活得更好”等。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她”感受到恩师对教
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
实际需要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1)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2)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3)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
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4)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
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5)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
人成了人以后,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
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
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
从高空下坠一般。
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
一惊。
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