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完整版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学概论完整版复习资料
第⼀章语⾔和语⾔学
1.语⾔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学必须明确⾃⼰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2.任何符号,包括语⾔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体。

3.什么是语⾔的客观存在形式
语⾔的客观存在形式⾸先表⽰为有声的⼝头语⾔即⼝语,⽽当出现了⽂字以后,⼜表现为有形的书⾯语⾔即书⾯语。

4.语⾔符号的强制性
正因为语⾔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社会,同⼀时代,对使⽤同⼀种语⾔的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具的作⽤。

5.语⾔与⾔语的区别
语⾔是⾔语活动中同⼀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成系统的那⼀部分;⽽含有个⼈要素或个⼈杂质的说话⾏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语。

第⼆章语⾳
1.声⾳的四要素:⾳⾼,⾳强,⾳长,⾳质
2.振幅:也就是发⾳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偏移距离。

3.频率:发⾳体在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4.⾳⾼:就是声⾳的⾼低。

它是由频率的⼤⼩决定的。

频率同⾳⾼成正⽐。

频率越⼤,声⾳越⾼;频率越⼩,声⾳越低。

5.⾳强:就是声⾳的强弱。

它是由振幅的⼤⼩决定的。

振幅同⾳强成正⽐,振幅的⼤⼩⼜决定于使发⾳体振动外⼒的⼤⼩。

外⼒⼤,振幅就⼤,声⾳就强;外⼒⼩,振幅就⼩,声⾳就弱。

6.⾳长:就是声⾳的长短。

它是由发⾳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发⾳体振动的持续时间长,声⾳就长;发⾳体振动的时间短,声⾳就短。

7.基⾳:振动中有⼀个频率最低的振动,由它发出的声⾳叫做“基⾳”。

其他振动发出的声⾳叫做“陪⾳”。

8.乐⾳:当基⾳的频率的陪⾳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整数倍的⽐例关系时,会形成⼀种复杂⽽有规则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特征的声波形式,这种声⾳叫做乐⾳。

9.噪⾳:如果基⾳的频率和陪⾳的频率之间不存在整倍数的⽐例关系,就会形成⼀种杂乱⽆章的不规则的声波形式,这种声⾳叫做噪⾳。

10.语⾳的⽣理基础:语⾳是由⼈的发⾳器官协同动作⽽产⽣的,⼈的发⾳及其运动是“语⾳的⽣理基础”,决定着语⾳的⽣理特征。

11.声门:两⽚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做“⾳声门”,两块杓状软⾻之间的空隙叫做“⽓⽣门”,⾳声门和⽓声门合称“声门”。

12.齿龈:紧靠上齿的凸起部分叫“齿龈”。

13.硬腭:上腭前⾯凹进去的部分是“硬腭”。

14.软腭:上腭后⾯⽐较柔软的部分是“软腭”。

15.⾆叶:⾆头⾃然平伸时,与齿龈相对的部分叫“⾆叶”。

16.⾆⾯:⾆叶后⾯的部分叫“⾆⾯”。

17.⾆根:与软腭相对的部分是“⾆⾯后”,也叫做“⾆根”。

18.⼝⾳:当软腭和⼩⾆向后上升并抵住喉壁时,通向⿐腔的通道被堵塞,⽓流只能从⼝腔呼出,这样的发出的⾳叫“⼝⾳”。

19.⿐⾳:⼝腔内形成某种阻碍以致⽓流⽆法通过时,⽓流就会完全从⿐腔呼出,这样发出的⾳叫“⿐⾳”。

20.⿐化⾳:⼝腔内未形成任何阻碍,则⽓流同时从⼝腔和⿐腔呼出,这样发出的⾳叫“⿐化⾳”。

21.在⼈类的发⾳器官中,有些是能够活动的,如唇,⾆头,软腭,⼩⾆,下腭和声带等,叫做“主动的发⾳器官”;有些则不能活动,如上齿,齿龈,硬腭等,叫做“被动的发⾳器官”。

22.⾳标:标写语⾔的书⾯符号叫做“⾳标”。

23.⾆⾯元⾳:是由⾆⾯起作⽤发出的元⾳。

24.⾆尖元⾳:是由⾆尖起主要作⽤发出的元⾳。

25.卷⾆元⾳:发元⾳的同时⾆尖向硬腭翘起,这样发出的⾳就是卷⾆元⾳。

26. 前元⾳

前元⾳;央元⾳;后元⾳;⾼元⾳;低元⾳;圆唇元⾳;不圆唇元⾳;
27.标准元⾳:[i],[e],[?],[a],[u],[o], [?],[ɑ]⼋个⾳被称作“定位元⾳”或“标准元⾳”。

29.⼝元⾳:⾆⾯元⾳,⾆尖元⾳和卷⾆元⾳都是单纯利⽤⼝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这种元⾳叫做“⼝元⾳”。

30.⿐化元⾳:发元⾳时软腭和⼩⾆下垂,打开⿐腔通道,呼出的⽓流不仅从⼝腔,⽽且也从⿐腔通过,形成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就会带上⿐⾳⾊彩,这种利⽤⼝腔和⿐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叫“⿐化元⾳”。

31.
32.发⾳部位:指的是发辅⾳时发⾳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33.发⾳⽅法:指的是发辅⾳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式以及其他⽅⾯的变化。

34.P52-54
35.发辅⾳时声带可有两种状态:有的辅⾳发⾳时声带不振动,如[p],[t],[k]等,这种辅⾳叫“清辅⾳”;有的辅⾳发⾳时声带振
动,如[b],[d],[ɡ]等,这种辅⾳叫“浊辅⾳”。

36.辅⾳在除阻时⽴即送出⼀股⽓流来,同时喉部或其他部位发⽣很轻微的摩擦,这种现象叫“送⽓”。

有送⽓的辅⾳叫“送⽓⾳”,没有送⽓的辅⾳叫“不送⽓⾳”。

37.[p]的特征是双唇不送⽓清塞⾳,[p‘]的特征是双唇送⽓清塞⾳。

38.元⾳⾳质的差别主要是共鸣器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39.改变⼝腔形状的三种⽅式:⾆位的⾼低、⾆位的前后、嘴唇的圆展
40.辅⾳的发⾳过程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
41. ⾳位的性质(特征)。

答:(1)⾳位是从社会功能⾓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的语⾳单位,⾳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叫做“辨义功能”。

(2)⾳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的语⾳单位。

(3)⾳位是由⼀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感上⼜相似的⾳素概括⽽成的⾳类。

(4)⾳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或⽅⾔,总是特定语⾳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或超⽅⾔的⾳位。

42.⾳位的辨义功能:⾳位是从社会功能⾓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的语⾳单位。

⾳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叫做“辨义功能”。

43.⾳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的语⾳单位:所谓“最⼩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的语⾳单位。

44.⾳位是由⼀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感上⼜相似的⾳素⽽概括成的⾳类;⾳位是从辨义功能的⾓度划分出来的语⾳单位,这种划分只关注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有关的语⾳差别,⽽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关的⾳质上的细微差别则可以忽略不计。

45.⾳位属于特定的语⾔或⽅⾔:
(1)⾳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或⽅⾔的,总是特定的语⾳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或超⽅⾔的⾳位。

(2)每种语⾔或⽅⾔的⾳位都形成-个具有⾃⼰特点⽽不同于其他语⾔或⽅⾔的系统。

(3)处于不同系统中的⾳位是各不相同的。

①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素,因⽽具有不同的⾳位。

②相同的⾳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不⼀定相同,因⽽不同语⾔或⽅⾔表⾯上相同的⾳位实际上并不能对等。

46.⾳质⾳位和⾮⾳质⾳位的区别:⾳质⾳位以⾳素为材料,通过⾳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的⾳位⼜叫做“⾳段⾳位”。

⽽⾮⾳质⾳位是通过⾳⾼、⾳强、⾳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的⾳位,⼜叫做“超⾳段⾳位”。

47.⾳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根据是否具有辨义功能,可将具体语⾔或⽅⾔⾥数⽬繁多的语素归纳为⼀套为数有限的⾳位,从⽽使语⾳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

48.⾳位和⾳位变体的关系。

⾳位是从具体⾳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类,⾳位变体则是⾳位在特定语⾳环境中的具体体现。

⾳位是⽤来概括反映⼀组⾳素的辨义作⽤的功能单位,⾳位变
体则是⾳位在各种语⾳环境⾥的实际发⾳。

49.⾳位可以定义为⼀组区别特征的集合;⾳位的区别特征通常表现为⼆项对⽴。

50.以元⾳作为核⼼的⾳节共有以下四种基本结构类型:
1)V 2)C-V 3)V-C 4)C-V-C其中的V代表元⾳,C代表辅⾳。

像V型、C-V 型这种以元⾳收尾的⾳节叫“开⾳节”,像V-C型、C-V-C型这种以辅⾳收尾的⾳节叫“闭⾳节”。

(⾳节结构的分析有不同⽅法)
51.元辅⾳分析法:以元辅⾳为基本分析单位。

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
声母:指⾳节开头的辅⾳;
韵母:指⾳节中声母后⾯的整个部分;
韵腹:是韵母中开⼝最⼤或听起来最响的成分,是韵母的核⼼,韵腹通常都是元⾳;
韵头:⼜叫介⾳,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前的成分;
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后的收尾成分;
声调:指⾳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的⾳⾼变化
52.复元⾳:⼀个⾳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的组合叫“复元⾳”。

53由两个元⾳组合⽽成的复元⾳叫“⼆合元⾳”;由三个元⾳组合⽽成的复元⾳叫“三合元⾳”。

54.复辅⾳:⼀个⾳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的组合叫“复辅⾳”。

55.语流⾳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个⾳可能由于邻近⾳的影响、或⾃⾝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低、强弱的不同⽽在发⾳上产⽣⼀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变”。

56.由前⾯的⾳影响后⾯的⾳⽽产⽣的同化叫顺同化。

由后⾯的⾳影响前⾯的⾳⽽产⽣的同化叫逆同化。

57.语流中有些⾳在发⾳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

58.语流中某些原有的⾳消失了。

这种现象叫“脱落”。

59.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这种现象叫“增⾳”。

60.复元⾳和⼏个相连的单元⾳的区别:(1)复元⾳发⾳时,发⾳器官只有⼀次肌⾁紧张;⼏个相连的单元⾳发⾳时有⼏次肌⾁紧张。

(2)复元⾳发⾳时,发⾳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中间会产⽣⼀连贯的过渡⾳;⼏个相连的单元⾳发⾳时,中间没有过渡⾳。

61.复辅⾳不同于复辅⾳的特点:复元⾳⾥的⼏个元⾳是⼀个统⼀的发⾳过程,⽽复辅⾳⾥的⼏个辅⾳则各有⾃⼰的发⾳过程。

62.弱化的主要表现:辅⾳的弱化表现为发⾳阻⼒减弱;元⾳的弱化表现为发⾳的⽤⼒程度减弱;在有声调的语⾔⾥,弱化⾳节的声调也会发⽣变化。

63.汉语普通话的⾳节结构特点
(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个辅⾳相连的辅⾳群。

(2)普通话的闭⾳节中的收尾辅⾳-G只能是⿐⾳。

(3)普通话⾳节中的元辅⾳最多不超过四个。

64. 元辅⾳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各⾃的含义及两者的区别、联系:
(1)元辅⾳分析法以元辅⾳为基本分析单位,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

(2)两者不是对⽴的,它们实际上可看作是⾳节结构分析的两个层⾯。

(3)汉语⾳节的声韵调分析。

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主要决定于声母的发⾳部位和韵母开头元⾳的性质。

65.⾳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变化就叫做“声调”。

有声调的语⾔就叫做“声调语⾔”。

没有声调的语⾔叫“⾮声调语⾔”。

66.调值:指⾳节⾼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67.调类:就是⼀种语⾔或⽅⾔中声调的类别,也就是把单念时相同的调值归纳在⼀起⽽建⽴起来的类。

68.⾳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节听上去⽐较突出的现象叫做“重⾳”。

69.词⾥有⼀个以上的重⾳时,这些重⾳的突出程度往往并不相等。

最突出的叫“主重⾳”,⽐较弱的叫“次重⾳”。

70.⾳节组合中某个⾳节听上去⽐较微弱的现象叫“轻⾳”。

71.决定声调调值的是相对⾳⾼,⽽不是绝对⾳⾼。

72.调类是根据调值来划分的,但是调类的名称却不⼀定是由调值决定的
73.连续变调有的涉及整个调类,有的只涉及个别的词
74.孤⽴的单个⾳节⽆所谓重⾳或轻⾳
75.语调的⾼低升降变化虽然是贯穿全句的,但在从最末⼀个重读⾳节算起的句终部分最为明显。

第三章语汇
1.语汇的作⽤:
(1)语汇是语⾔的建筑材料。

没有语汇,“语⾔”这座⼤厦将⽆从建起。

(2)使⽤语⾔必须使⽤语汇,语⾳就是词语的发⾳,语法是关于词语组合的规则,语⽂的基础是词语的意义。

(3)⼀种语⾔语汇越丰富,表现能⼒就越强;个⼈掌握的语汇越多,越有利于表达思想。

2.为什么说语汇既有任意性⼜有理据性
(1)任意性是指任何语⾔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的词,发什么⾳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理据性是指语⾔中有相当多词语,其⾳义之间也有-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

(3)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的。

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段。

3.为什么说语汇既有普遍性⼜有民族性。

(1)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中就⼀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如客观事物中有⼭、河、⽇、⽉,各民族语⾔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

(2)民族性指各民族语⾔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

不同语⾔的词语不⼀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存在极⼤差异。

(3)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的。

普遍性使各种语⾔的语汇能表达⼤量共同的概念,民族性使某种语⾔的语汇⼜能体现⼀些独特的认识。

4.为什么说语汇既有活跃性⼜有稳定性。

(1)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

从这个⾓度上说,语汇是语⾔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

(2)稳定性是指词汇的变化不是随⼼所欲的,它要受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

(3)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的。

5.词和语的共同特点:
①都是最基本的语⾔单位;②都具有意义凝固,形式固定的特点。

6.词的特点:
①既是语汇单位,⼜是语法单位。

②词的定义:最⼩的,⾳义结合的能独⽴使⽤的语⾔单位。

7.语的特点:
①只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

②语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较凝固,⼜经常作为⼀个整体单位使⽤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段。

8.词的语汇学分类⾓度:
1、根据词的⾳节数量分类;
2、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
3、根据词的⾳形关系分类;
4、根据词的地位⽤途分类
9.语的语汇学分类⾓度:
1、专有名词;
2、惯⽤语;
3、谚语;
4、成语;
5、歇后语;
6、简缩词语
10.根据词的⾳节数量分类:单⾳节词、双⾳节词、多⾳节词
11.根据词的⾳形关系分类:同⾳词、同形词
12.根据词的地位⽤途分类: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汇(⼀般语汇)、常⽤语汇和⾮常⽤语汇、通⽤语汇和⾮通⽤语汇(⼀般语汇)
13.科技术语即某种科学技术学科的专门⽤语;⾏业语即某种⾏业和职业的专门⽤语
14.专有名词:作为“语”的专有名词主要指⽤复杂词组形式表达的事物名称,如国名、地名、书名、机构、组织等。

15.惯⽤语:指表达习惯性⽐喻含义的固定词组。

16.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且最⼤量使⽤的熟语形式。

17.歇后语:也是汉语的⼀种特殊熟语形式,指⼀种短⼩风趣、⽣动形象的语句。

由两部分组成,⼀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谐⾳或⽐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有的⽐较明显,有的则有点像猜谜语。

18.简缩词语:看起来很像词,但简缩前却⼀定是⽐较长的专有名词或⼀般的词组。

19.单纯词、合成词与单⾳节词、多⾳节词的关系:
(1)划分⾓度不同。

单纯词、合成词是从包含的语素的数量上划分的;单⾳节词、多⾳节词是从⾳节数的多少划分的。

(2)单纯词不-定就是单⾳节词,也可能是多⾳节词,如拟声词、连绵词、译⾳词、叠⾳词等。

单纯词绝⼤多数是多⾳节词;单⾳节词除极个别的合⾳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

(3)合成词绝⼤多数是多⾳节词,但多⾳节词却不-定是合成词。

例如“盘尼西林”就是多⾳节的单纯词。

20.同⾳词与同形词的关系
同⾳词指语⾳相同的词,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不同形;(2)同形不同⾳;(3)同⾳⼜同形。

21.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和基础。

汉语的基本语汇就包括那些表⽰⾃然现象和事物的词;表⽰⽣产和⽣活资料的词;表⽰基本的动作⾏为和性质状态的词;还有表⽰时令、⽅位、数量、指代、亲属关系的词;此外很多虚词。

基本语汇的特点:产⽣的历史长、使⽤的范围⼴、构词能⼒强。

22.⼀般语汇的主要类别:
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分为⼏个⼩类,主要包括“新造词”、“古语词”、“⽅⾔词”和“外来词”等。

23.新造词⼜称新词,指过去没有⽽新创造出来的词,这是⼀般语汇的重要来源。

狭义的新造词只指利⽤原有词并按照通常的构词⽅式创造出来的词;⼴义的新造词也包括原有词在使⽤过程中产⽣了新的意义和⽤法。

24.古语词与新造词相反,是指古代就已经产⽣,但⼜不算基本语汇,现在只是偶尔还使⽤的词,所以也是⼀般语汇的⼀部分。

古语词⼜包括两⼩类:⼀类是现实⽣活中已经消失的事物或现象的名称,这种词⼜称“历史词语”历史词语现实⽣活中已不再⽤了,但在⽂献资料中还会碰到;另⼀类是古代的事物或概念现在还存在,但已经由别的词语替代了,这种词⼜称“⽂⾔词语”。

25.⽅⾔词:⽅⾔词是指只在某⼀地域⽅⾔中使⽤的词语,有⼴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汉语中的⽅⾔词有以下⼏种情况:
(1)⼴义的汉语⽅⾔词。

⼀⽅⾯既包括官话⽅⾔以外⽅⾔地区的词语,也包括官话⽅⾔或北京话本⾝使⽤的词语;另⼀⽅⾯既包括⽅⾔词语中进⼊共同语语汇的词语,也包括只在⽅⾔地区通⾏的词语。

(2)狭义的汉语⽅⾔词是指相对已经成为全民通⽤语汇的词语来说,那些本来只在⽅⾔地区通⾏,进⼊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较⼴泛使⽤的词。

⽐如吴⽅⾔中的“名堂”,⽅⾔中的“看好”“亮丽”等。

(3)仅在⽅⾔地区通⾏,或者偶尔在共同语交际场合或媒体上使⽤,还没有固定下来的词不能算作⽅⾔词。

(4)来⾃⽅⾔但是进⼊共同语时间很长并已经固定下来的词就不再是⽅⾔词了;进⼊共同语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取得通⽤语汇
地区的词是⼀种有特定作⽤的⽅⾔词。

(5)不是来⾃⽅⾔的词语也可能是⽅⾔词。

如北京话中的“压根⼉”“抠门⼉”。

26.外来词也叫借词,即⼀种语⾔从外族语⾔中翻译或借⽤的词语,这也是⼀般语汇的来源之⼀。

狭义的汉语外来词应该只指上⾯说的这些⾳译外语词,不包括完全意译的外语词。

⼀种是纯粹⾳译;再⼀种是半⾳译半意译;还⼀种是⾳译兼意译。

27.汉语同⾳词产⽣的原因
(1)语⾳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节数量少,会造成语⾳相同。

(2)历史⾳变。

在历史上本不同⾳的词,随着语⾳的发展演变成为同⾳。

(3)词义分化造成。

28.常⽤语汇和基本语汇关系:
1、区别:基本语汇根据的是词产⽣的历史,使⽤的范围和构词的能⼒;常⽤语
汇只是根据在⼀定语料中出现的频率。

2、⼀致性:基本语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最常⽤的语汇。

29. 语素是最⼩的⾳义结合的语⾔单位。

“最⼩”是从⾳和义结合的⾓度来看的。

30.汉语语素的特点:⼀字⼀⾳、单⾳成义。

备注:写法和读⾳都相同,并且只有⼀个意义的语⾔形式是⼀个语素。

31. 复杂的合成词可以是多个词根语素的组合,也可以是多个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组合。

32.构形狭义:附着在词上的词尾变化形式;⼴义:可以包括表⽰词类特征的后缀形式
33.语的构造特点:
①语的总体的结构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
结构的固定性指语的结构是⼀种特定的组合形式Ⅰ、⼀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阶段Ⅱ、⼀般也不能插⼊其他成分Ⅲ、⼀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个例:Ⅰ、因为有了某种不同解释Ⅱ、因为创造性运⽤的结果Ⅲ、原来的词⽐较⽣僻或不能⽤了Ⅳ、经过⼀定的简缩;
结构的整体性:语表达的意义不⼀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多不能简单地像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的意义,否则即使解释后的意思能够成⽴也不再是语的意义了。

(语往往有特殊的引申义和⽐喻义)
②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的结构形式,但⼜有各⾃的特殊形式。

34.外语中词与词组的区别:
①有连写或连接符号的为词;②词与词之间有空格的为词组
35. 词组词:可以进⾏较⼤扩展的词。

36.语素的类别系统
(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的语素。

(2)把语素分为“⾃由语素”和“不⾃由(黏着)语素”。

⾃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可以单独说出来。

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

(3)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

不定位语素是在最⼩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可以后置。

(4)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

虚义语素就是⼀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37.构词中复合词的类型:陈述式、偏正式、⽀配式、并列式、补充式
38.构词中派⽣词的类型: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39. 语素的组合和语素义的组合并不完全对应;语素的组合和语素类的组合也不对应:
(1)⼀般说,语素和语素的组合应该是语素义和语素义的组合,即词义等于组成成分的语素义。

⼤量复合词的词义差不多都等于语素义的组合。

但也是语素的组合和语素义的并不完全对应的情况,⼤致有三类:①有些词中的语素的意义⽐较模
糊,如“马虎”“江⽶”。

②有些词意义的理解要结合历史典故,或者有词义引申的情况,如“问⿍”“推敲”。

③有些词中的⼀部分语
素义脱落,如“忘记”“国家”。

(2)⼀般说,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类应该⼀致。

如“电脑”的中⼼语素是名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名词。

“清楚”的两个语素都是形容词性的,整个复合词也是形容词。

但汉语中也有⼤量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类不⼀致的情况,如“开关”“教学”,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复合词却是名词。

⼜⽐如陈述式复合词“⼿⽣”“⼼疼”是形容词,⽽“海啸”“⼝吃”为名词。

形态丰富的语⾔中这种现象⽐较少。

第四章语法
1.组词造句必须符合⼀定的规则
2.语法规则是⾃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3.客观存在的语法指⼈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语法规则本⾝,更准确地说叫作“语法规律”。

主观认识的语法指语⾔学家对于⼈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

即所谓的“语法规则”。

4.核⼼语法(⼩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外围语法(⼤语法)则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知识,是⼀种较新的语法分类观点,在理论和⽅法上有重要意义,也适⽤于各种语⾔。

5.语法单位通常分成四级或四种,即语素、词、词组和句⼦。

如果句组也算语法单位,就应该是五级或五种语法单位。

6.句⼦:由若⼲词或词组按照⼀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的停顿并带有⼀定语⽓和句调的语⾔单位。

句⼦和词组的本质区别不在结构的长短,⽽在于是不是独⽴说出来并⽤于交际。

句组(句群、句段和篇章):由多个句⼦组合⽽成,表达相互关联的⽐较复杂的意义,书⾯上表现为⼀组句⼦、⼀个段落或⼀篇⽂章的语⾔单位。

句组的共同特点是包含多个独⽴的句⼦,其中句群、语段和篇章没有截然区别。

7.语法单位之间的组成关系:各种语法单位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语法关系。

⼀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性质和作⽤不变,如词和词组之间就是这种关系;⼀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发⽣变化,如汉语词和词组与句⼦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8.语法和语⾳。

语⾳指语⾔的声⾳,包括字词的发⾳、⾳节的轻重、句⼦末尾的语调等。

语⾳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也表现为语⾳差别。

⽐如“想起来了”有两个意思(回想起/打算起床),也是两种结构(动补/动宾),这种区别在语⾳上就表现为“起来”要分别轻读和重读。

其他语⾳形式如停顿、句⼦末尾的语调也会影响到语法。

语法和语汇。

语汇是指语⾔中使⽤的词语。

包括词语的意义、⽤法和类别等。

词语的意义和⽤法往往会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

⽐如“长2⽶”和“短2⽶”,前句是两个意思两种结构(主谓:长度是2⽶/动宾:长出了2⽶),⽽后⼀句只是-个意思和⼀种结构(动宾:短少了2⽶)。

这种意义和结构区别就是因为“长、短”这对词语只要“长”才具有“长度”的意思造成的。

语法和修辞。

修辞是对语⾔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辞格运⽤和句式调整等。

修辞现象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选择。

⽐如在“太阿Q”、“很⼥性”这样的句⼦⾥,名词就活⽤为形容词⽽做了谓语。

语法和语境。

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的上下⽂等。

语境对语法的影响有时也很⼤,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如“⼀张动物园”,看起来是量词误⽤,其实是“我要买⼀张去动物园的票”这句话的成分省略现象。

语法和逻辑。

逻辑是语⾔表现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表达形式的规律,⼆者的关系⾮常紧密。

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

从基本要求看,⼀般⼈们说话不但要合语法,也要合逻辑。

个别不合逻辑的,只要⼤家都这么说,都懂得是什么意思,就不能完全⽤逻辑来苛求了,⽐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意思⼀样,就是这种情况。

9.语法形式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语⾔中不管是语⾳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

10.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也可以这样说,语⾔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11.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个基本类型,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段”。

语法⼿段⼜可以分成词法⼿段和句法⼿段两⼤类,即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段,也叫综合性⼿段;凡是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句法⼿段,也叫分析性⼿段。

12. 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别叫做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类:凡是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凡是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的语法意义就属于句法范畴,句法范畴也可以叫做类别和关系范畴。

13词法⼿段:(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