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停滞时期。
『思考应用』 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
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 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 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史料中为什么说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 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背景
农业 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 内容
积极 评价 消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来
[命题分析]
方法 1
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命题。 针对斯大林模式
1.(2014· 福建文综, 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 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 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
农业集体化的特征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
史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 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
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 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 史料三 ——保罗· 肯尼迪《大国兴衰》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
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 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 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 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 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
3.史料三提出了衡量现代化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
1.根据史料一、二,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未突破原有旧的体制。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 述史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 明,行文流畅。100字左右) 提示: (1)观点: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纲要求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标提示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
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点一
1.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1)农业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1) 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 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 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
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 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 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史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
纪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 。 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 1971 ~ 1975 年,工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
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 1982 年工 业总产值仅增长2.8%。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2.主要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结果 (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 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1975 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
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
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 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
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 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1)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2)原因: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史料一中“党身上的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史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 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史料二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判定此时的苏联处
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指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史料说 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最终也没有取 得重大成果。
1.史料一信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
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2.史料二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 区。史料信息“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 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3.史料三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 “8.4%”“7.1%”“2.8%”。从横向看
所学史实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
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
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 该选择D项。 答案 D
考向二
史料一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史料研读] 有人曾形象地说: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
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尽管赫鲁 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解 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方法 2
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角度命题。 勃列日涅夫对赫
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 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 的冲击作用。基本解题思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和政策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2)工业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 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 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思考应用』
1.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
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 《忆毛主席》中写道:“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 娄子„„。”这里的“揭了盖子”的寓意是什么? 提示: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 人”。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 掘墓人 ” 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 式挑战的改革家。 “ 守墓人 ” 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正式解体
提示: (1)以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思想代替 “ 科学 社会主义 ” ,提出 “ 公开性 ”“ 多元化 ” ,造成思想领域
极度混乱。 (2)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
分裂愈演愈烈。 (3)实行 “ 多党制 ” ,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 党的领导。
[史论归纳]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联解体 20 周年。阅读下列大事年表,从思想、社会和政党 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 联解体的。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 1988年6月~7月 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 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89~1990年 1991年12月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 乱和流血冲突
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
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世界农产品价格,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 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 项正确。 答案 D
2.(2010· 北京文综, 2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思考应用』 莫斯科的《独立报》曾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
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
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1)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
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2)论据: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 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 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 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 摘自 2011 年浙江高考 T39)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 70 周年,苏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主要内容 (1)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2)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3)外部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考向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 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 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
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 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 摘自 2014 年福建高考 T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 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
提高了15.69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 阿· 阿尔巴托夫
史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 1954 ~
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 食产量增长了 50%以上,其中 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 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 20 世 纪 60 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 1964 年, 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提示: 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扩大经营自主权,实 行粮食收购,扩大垦荒。
[史论归纳]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与美国 农业问题严重 进行军备竞赛 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 ——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 营企业的自主权,注意运用经济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 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倡种植玉米 工业 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 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