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__,善弹工射。
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
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
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
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竞岁。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
”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
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
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
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
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
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成萃。
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
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乃悟曰:“奴罪过。
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
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放效之。
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
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
帝深悼惜之,赂赠甚厚。
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
“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计,务功名。
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
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节选自《隋书•长孙晟传》)
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生性通达聪明,稍稍读了些书史,善于骑射,起初没什么名声,人们还不认识他。
只有隋高祖一见他,就嗟叹不已,于是携起他的手而对人们说:“长孙郎武艺超群,刚与他交谈,他又有很多奇策。
以后的名将,难道不是他吗?”
北周宣帝时,突厥的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朝廷以赵王宇文招之女嫁给他为妻。
但北周与摄图各相夸耀实力,都选拔骁勇之士以作使者,北周因派长孙晟为汝南公宇文神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摄图的牙旗之下。
前后使者数十人,摄图多不礼遇,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每每与他一起游猎,留他在突厥到年底。
曾有二雕飞着争肉吃,摄图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
”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遇雕相夺,于是一发而射穿两雕。
摄图欢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与他亲近,以学习弹射。
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名叫突利设,尤得众心,但被摄图忌恨,因此密派心腹,偷偷与长孙晟结盟。
长孙晟和他一起游猎,因便考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全都知道了。
当时隋高祖为北周丞相,长孙晟把情况告诉高祖。
高祖大喜,升他当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过突厥,到达涿郡。
担心染干惊恐,先派长孙晟往染干处说明此行用意,表达炀帝的意思。
染干听了,召来所辖各国,奚、靅、室韦等部落几十个酋长都来集合。
长孙晟因考虑到牙中草多而脏,想让染干亲自除草,给各部落看,以显示炀帝的威望,于是指着军帐前的草说:“这草根很香。
”染干马上去闻,说:“一点都不香。
”长孙晟说:“天子巡幸这里,诸侯应该亲自洒水扫地,清除御路,以表示至敬之心。
如今这牙中芜秽,所以我说是留的香草罢了。
”染干于是领悟说:“这是我这个奴才的罪过!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赐的,得以出点力气,岂敢推辞?只因边鄙之人不知法度罢了。
幸有将军施恩,教导我,将军的恩惠,
是奴才我的大幸啊!”于是拔出所佩带的刀,亲自砍除杂草,那些贵人和各部落的酋长,争着仿效。
于是调发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东到蓟地,长三千里,宽百步,全国百姓都来割草开御道。
炀帝听了长孙晟的计策,于是更加赞赏他。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炀帝十分痛惜,赠予很多东西。
后来突厥人围困雁门,炀帝感叹说:“假使长孙晟在,不会让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长孙晟爱出奇计,务求功名。
生性孝顺,居丧时身体毁坏,为朝廷人士称赞。
唐贞观中(627~649),追赠他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叫“献”。
《隋书·长孙晟传》
2、《隋书·李德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李德林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
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十余日便度。
高隆之见而嗟叹,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
”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
俄而该博①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善属文,辞核而理畅。
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
高祖初受顾命,以德林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未几而三方构乱,指授兵略,皆与之参详。
军书羽檄,朝夕填委,一日之中,动逾百数。
或机速竞发,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治点。
郧公韦孝宽为东道元帅,师次永桥,为沁水泛长,兵未得度。
长史李询上密启云:“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
”高祖得询启,深以为忧,欲代此三人。
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
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便须禁锢。
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
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
纵有异志,必不敢动。
”丞相大悟,即令高颎驰驿往军
所,为诸将节度,竟成大功。
高祖登阼之日,授内史令。
高祖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
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
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
必令公贵与国始终。
”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
未几,上曰:“我本意欲深荣之。
”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曰孝,以德林袭焉。
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
”上甚衔之。
因出为湖州刺史。
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
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
”上不许,转怀州刺史。
在州逢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
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德林美容仪,善谈吐,齐天统中,兼中书侍郎,于宾馆受国书。
陈使江总目送之曰:“此即河朔之英灵也。
”器量沉深,时人未能测,从官以后,即典机密,性重慎,尝云古人不言温树②,何足称也。
(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
注:①该博:学问或见识广博.⑦温树:语出((汉书·孔光传》,是对居官谨慎的赞语。
译文: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几岁的时候,诵读左思的《蜀都赋》,十几天就能背诵下来。
高隆之见了感叹,告诉满朝人士说:“如果上天给他足够的年命,他一定会成为天下的大人物。
”十五岁时,背诵五经和古今文集,每天数千字。
很快就读遍并精通古籍,阴阳、谶纬、物候等无不涉猎精通。
他善于作文章,文章用词妥帖而情理畅达。
十六岁时,父亲亡故,他亲自驾着灵柩车,返回故乡安葬,那时正是严冬,他穿着单层的孝衣,光着脚,地方人士因此都敬仰爱慕他。
高祖(隋文帝)初受顾命,任李德林为丞相府属,加授仪同大将军。
不久有三处发生叛乱,指挥军事部署,高祖都与李德林详细研究。
军事报告和紧急文书,从早到晚不停地送达,一天之内动辄有数百件,李德林当机立断,迅速处置,同时向几个人发指示,各种指令文书,
不需要修改就写成。
郧国公韦孝宽任东道元帅,军队驻扎在永桥,因为沁水泛涨,军队渡不过去。
长史李询秘密上书丞相说:“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接受了尉迟迥馈赠的金银,军中骚动不安,人心很不稳定。
”高祖深觉忧虑,想(派人去)替换这三个人。
惟独李德林(不赞成),献计说:“您和诸位大将,都是国家尊贵的大臣,不能互相宾服,现在他们又握有重要兵权,才会这样的。
(您)怎么能知道后来派去的将军,能够全部是心腹,前面所派的大将,偏偏离心离德?而且接受金银这种事,难以辨明真假,就算是撤换他们,他们惧怕获罪,为了防备他们逃跑,就必须监禁。
这样,郧公以下的人员,一定会产生惊疑之心。
再说,大敌当前撤换大将,古来就有教训,这就是乐毅离开燕国,赵括葬送赵国的起因。
依我的意思,只要派您的一个心腹,精通谋略,被诸将一直信服的,立即到军中去,让他考察军中的实情。
(诸将)即使有异心,也一定不敢行动。
”高祖恍然大悟,立即命高颎乘驿车赶到军中,任诸将的总指挥,终于建成大功。
高祖登基这一天,李德林被任命为内史令。
高祖对李德林说:“自古帝王兴盛,一定有奇异人物的辅佐。
我昨天读《霸朝集》,终于明白了感应的道理。
昨天为黒夜太长不能早些见到你而感到遗憾。
我一定要让你的富贵与国朝相始终。
”于是追赠他的父亲为恒州刺史,不久,皇帝说:“我本来的意愿是想让你更加荣耀。
”又追赠(他的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
由李德林继承爵位。
早先,李德林称自己的父亲是太尉谘议以便取得朝廷的封官,李元操等人秘密上奏说:“李德林的父亲官职终于校书,胡说是谘议。
”皇帝十分恼怒。
便外放为湖州刺史。
李德林拜谢道:“我不敢再指望任内史令,但请求给以散官参议。
等到陛下登泰山封禅的大礼告成,我得以参观盛典,然后把自己愚笨的身体收回到田园山岭中去。
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皇帝不准奏,把他改派为怀州刺史。
(李德林)在州刺史任上遭遇了大旱,就征集百姓挖井浇田,(但是)徒然地劳扰民力,最终没有获得任何效益,被上级考察部门贬黜。
一年多,死在刺史任上。
时年六十一岁。
李德林仪表堂堂,善于言谈。
齐天统年间,曾任中书侍郞,在国宾馆接受国书,陈国的使者江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说:“这位就是河朔地区的杰出人才啊。
”他的器量深沉,当时的人不能预测。
做官以后,就执掌国家机密,性情稳重谨慎,曾说古人不言温树,有什么值得赞扬的。
《隋书·李德林传》《隋书·李德林传》(二)
3、《隋书·高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高颎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
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
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
”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
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
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
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
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
颎奏曰:
“此乐久废。
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
”帝不悦。
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
”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
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
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
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
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
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
”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
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
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
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
”于是任丞相府司录。
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
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
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
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
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向,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
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
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
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
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
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
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
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
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
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
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
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
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
”皇帝不高兴。
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长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
”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
”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
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隋书·高颎传》
4、《隋书·贺娄子干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贺娄子干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
周武帝时,释褐司水上士。
大象初,进爵为伯。
及尉迟迥作乱,子干与宇文司录从韦孝宽讨之。
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筹击破之。
高祖大悦,手书曰:“公受命诛讨,应机荡涤,闻以嗟赞,不易可言。
”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
弘度逐迥至楼上。
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邑三千户。
开皇元年,进爵巨鹿郡公。
其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
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到。
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峐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于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隐敝纵击大破之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
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馀级,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曾威赍优诏劳勉之。
子干请入朝,诏令驰驿奉见。
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
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
子干上书曰:“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
只可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
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
”高祖从之。
俄而虏寇岷、洮二州,子干勒兵赴之,贼闻而遁去。
高祖以子干晓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
岁馀,拜云州刺史,甚为虏所惮。
后数年,突厥雍虞闾遣使请降,并献羊马。
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应接之。
还拜云州总管,以突厥所献马百匹、羊千口以赐之。
母忧去职。
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干不可,寻起复视事。
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
高祖伤惜者久之,賻缣千匹,米麦千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曰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传》,有删改)
译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是代地人。
周武帝时,他开始做官时被任命为司水上士。
大象初年,晋爵为伯爵。
到尉迟迥造反作乱时,贺娄子干与宇文司录随从韦孝宽讨伐叛军。
遇上贼人包围了怀州,贺娄子干与宇文述等人打败子叛军。
高祖很高兴,亲自写信说:“你接受命令讨伐反贼,顺应时机消灭贼寇,我听到消息十分欣喜,但不知道如何称赞。
”贺娄子干此后每次作战,必先登城,等到攻打邺城时,与崔弘度追赶尉迟迥到楼上。
贺娄子干升任为上开府,封为武川县公,食邑三千户。
开皇元年,贺娄子干晋爵为巨鹿郡公。
这年,吐谷浑进犯凉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上柱国元谐攻打吐谷浑,功劳最大,皇上下诏书褒奖。
高祖担心边塞不安,就令贺娄子干镇守凉州。
次年,突厥进犯兰州,贺娄子干率部抵抗,至了可洛垓山,与突厥军相遇。
贼人很多,贺娄子干阻断河流安营扎寨,突厥军几天喝不到水,人马很疲惫,贺娄子干发兵进击,大破突厥军。
这年,突厥人又进犯边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窦荣定反击他们。
贺娄子干从另一条路打败突厥军,斩首一千多级。
高祖嘉奖他,派通事舍人曹威送去诏书,慰劳、勉励他。
贺娄子干请求入朝,有诏让他沿驿道来见。
高祖因陇西频频被侵犯抢掠,很担忧。
那里的风俗不设村子,高祖命令贺娄子干率领百姓筑城堡,经营农事,积累粮食,以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
贺娄子干上书说:“陇右百姓以放牧为生,如再聚居,他们会更加不安。
只能严密侦探,岂容他们聚集人马?请让我在重要路口,加强防备。
只要镇守之所相连接,烽火能够相望,百姓虽然散居,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久,胡人侵犯岷州、洮州,贺娄子干统兵赶去,贼人闻讯逃走。
高祖因贺娄子干通晓边疆的事情,授他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过了一年多,授他云州刺史,很为胡人所惧怕。
几年后,突厥的雍虞闾派人来请求投降,并献羊马。
有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接应他。
回来后,授贺娄子干为云州总管,把突厥人所贡献的马百匹、羊千只赐给他。
因母丧离职。
朝廷因榆关是重镇,非子干镇守不可,不久他就应召赴任官职。
开皇十四年(594),贺娄子干因病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岁。
高祖伤心叹惜很久,赐他家人缣千匹,米麦千斛,追赠他为怀州、魏州等四州刺史。
谥号为“怀”。
《隋书·贺娄子干传》
5、《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__,善弹工射。
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
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
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
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竞岁。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
”晟乃
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
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
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
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
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
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成萃。
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
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乃悟曰:“奴罪过。
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
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放效之。
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
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
帝深悼惜之,赂赠甚厚。
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计,务功名。
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
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节选自《隋书•长孙晟传》)
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生性通达聪明,稍稍读了些书史,善于骑射,起初没什么名声,人们还不认识他。
只有隋高祖一见他,就嗟叹不已,于是携起他的手而对人们说:“长孙郎武艺超群,刚与他交谈,他又有很多奇策。
以后的名将,难道不是他吗?”
北周宣帝时,突厥的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朝廷以赵王宇文招之女嫁给他为妻。
但北周与摄图各相夸耀实力,都选拔骁勇之士以作使者,北周因派长孙晟为汝南公宇文神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摄图的牙旗之下。
前后使者数十人,摄图多不礼遇,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每每与他一起游猎,留他在突厥到年底。
曾有二雕飞着争肉吃,摄图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
”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遇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