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第四纪的定义背景: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②第四纪的地层研究;③第四纪的生物界和古人类的研究;④第四纪的古气候的研究;⑤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及其新形成的构造研究;⑥地貌及地貌形态所反映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⑦海面变迁的研究。

3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地貌学。

4地貌学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5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②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③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6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①地址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②气候变化显著;
7冰期:地球上大规模出现冰川的时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冰进:伴随着气候的继续变冷,冰川的厚度不断增大,其分布范围也不断向周围扩大,这个过程叫冰进;冰退:这种由于冰川消融所引起的冰川厚度变薄以及冰川边缘和末端向着中心及源头退缩的过程叫做冰退。

8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①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②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③在大多数场合下,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④ 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就,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联系;⑤绝大部分第四纪堆积物是松散的;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石化程度较浅;⑦在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间断;⑧第四纪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当前仍在进行;⑨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

9第四纪与人类:
10地形的形态A地形分级:地球最大规模的地形是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称为行星体地形。

在行星体地形下可以分如下几级地形。

第一级地形是大陆和洋盆。

它主要是由于岩石圈结构和岩圈运动的差异所造成的地形;第二级地形是在大陆和洋盆内,由于(新)构造运动类型和强度不同所形成的山岳、高原、平原等大规模的构造地形;第三级地形是由于外力作用对构造地形的改造所形成的各种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由于各种地质构造形态(褶皱、断层等)所形成的地形。

B 常见形态: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11地形的发展因素:地形发展的过程是受地质作用和地质结构两个因素控制的。

地质作用包括发生于地球物质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

这些作用在改造地球物质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了由于这种地球误会所组成的地球的表面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形成和消亡,即促使地形发展。

(A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力量所引起的,包括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B 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发的,包括风化、剥蚀和堆积作用。

)地质结构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

地质构造是地形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2在地形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①地形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址结构改造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是能动的因素;而地质构造则是被动的因素,是地质作用由以进行并表现地质作用的一种物质基础。

②各种内力地质作用在地形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在内力地质作用中,构造运动对地形的作用最大,岩浆作用次之;③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在地形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在外力地质作用中,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相互伴生的。

④地址结构和岩石的性质在地形和发展中的作用地质结构在地形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分为直接的和间接两个方面。

13地形发展的地带性:A 地形的大地构造分带性:①剧烈上升运动的山岳和高原地带;②剧烈下降运动的平原地带;③中度或微弱上升的丘陵地带。

B的气候地带性:①一种是由两极向赤道方向的水平或地理分带,也叫做纬度分带。

②另一种是垂直分带,也叫高度分带。

14地形发展的周期性:地形发展的周期——韵律性是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周期——韵律性的变化产生出来的。

15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P24-P25
第二章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残积物及古土壤
1风化作用概念: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和生物的作用下,岩石的物理化学状态发生改变,而其产物不被侵蚀或搬运,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2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残积物:广义:是指风化作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风化产物;狭义:残留物。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对风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来实现。

①极地和高山地带:终年温度在0℃以下,以冻融作用为主,化学作用缓慢,故长期处于物理风化阶段。

②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强,温度日较差大,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在这种情况下,化学风化除氧化外,溶解和水化学作用也有发生,但氯化物和硫酸盐不能全部被淋溶,故仍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③半干旱草原地带:日照强,年降水量250--50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物理风化作用强,而化学风化作用亦较活跃。

④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年降水500--750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大致相等。

以化学风化为主。

⑤温湿地带: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处于化学风化为主的中期阶段,形成富硅铝残积物。

⑥湿热地带: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终年高温,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迅速进行。

高温加速水解作用,多雨增大化学风化效能,同时高温多雨使植物繁茂,各种有机酸及细菌作用活跃,生物风化作用也得到加强。

(2)地形因素坡度、高度和切割程度的不同,使风化的深度、厚度和强度有所差别。

缓坡上的风化强度和深度比陡坡强。

不同坡向和不同高度通过温度、水湿条件差异,间接地影响风化。

地形切割程度不同,不仅使地表和地下水的循环条件不一样,而且造成小气候差异,对化学和物理风化的进行有显著的影响。

(3)岩石和构造因素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作用。

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取决于组成岩石的旷物成分,而各种矿物对化学风化的抵抗能力,即它们的相对稳定性差别很大
5风化壳的类型:根据化学元素的迁移以及风化壳的岩相特征和成分特征,可将风化壳分为五种类型:(P31)
①碎屑风化壳(干旱、寒冷及冰川的外围地区);
②氯化物-硫化物风化壳(高温、干旱);
③碳酸盐风化壳(现代半干旱和森林草原地区);
④粘土风化壳(潮湿的林原地区);
⑤富铁、富铝风化壳(高温、潮湿地区);
6、残积物的特点:①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切的联系;②是基岩风化破
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未经搬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理;③残积物经长期风化,所形成粘土矿物,常粘附在石英砂的表面;④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⑤由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

⑥残积物的分布特征残积物一般分布在较为平缓的地形上。

如平原、高原和平坦分水岭的顶部,以及平缓的丘陵斜坡。

⑦残积物的产状顶部平缓,底部凹突不平。

⑧残积物的厚度受地形控制,变化大。

地形越平坦,其厚度愈稳定;地势愈低厚度愈大。

⑨残积物的分带性根据颜色、颗粒大小、次生矿物成分等,由地表向深部划分为几个带。

第三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定义: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岩层,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位移,称为块体运动,这种作用称为重力地质作用,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貌称为重力地貌。

2 分类:根据块体运动发生的环境、运动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特点,块体运动可分为:崩塌、滑动、流动和蠕动。

这些作用分别形成不同的地形和堆积物。

3斜坡的发展演化:斜坡是构成地形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山岳、丘陵、高原以及一些基岩海滨地区,研
究斜坡的发展演化,是研究地形的一个基本问题。

按其形态,斜坡可分为断崖、凸坡、直坡和凹坡。

每一斜坡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以及风化、剥蚀和堆积作用相关联。

在斜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块体运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按照流水运动的方式分为表流、洪流和河流。

表流、洪流和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分别形成表流地貌和坡积地貌、洪流地貌和洪积物、河流地貌和冲积物。

1 流水地貌及其坡积物:
表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雨水或融冰、融雪水和一个坡度较小的斜坡。

在平缓的斜坡上,表流在重力的作用下,缓慢的流动。

表流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构成斜坡表面的基岩和松散堆积物进行侵蚀(片蚀作用)、搬运和沉积作用(坡积作用)。

坡积物具有如下特点:①坡积物的成分随斜坡上部的基岩和松散堆积物的类型而不同;②坡积物的颜色随斜坡上部的基岩和松散堆积物的类型、气候环境、形成历史而不同;③坡积物主要有细类物质构成。

④坡积物具有不明晰的层理和分选。

⑤在坡积裙的上部,坡积物常与残积物共生,在下部常与洪积物、冲积物共生。

2洪流物及其洪积物:
某些沟谷基本上全年干枯无水,仅在暴雨或大量积雪迅速融化后,方形成暂时性的急流,即洪流。

冲沟是一种基本的洪流地形。

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细沟、冲沟和坳沟。

(44)
3河流地貌及其冲积物:
(一)河谷要素:河谷由河床、河漫滩、谷坡、沙洲、阶地等几部分组成,谷底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

河床是河谷中最低部分,它有经常性的水流,在它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它只是在洪水泛滥时才被淹没,故又称为洪水河床。

(二)河水的运动及其作用:
(1)河水的运动方式影响河床流水的主要力量是重力。

重力促使河水向下游运动,是决定河水运动的基本力量。

(其他因素:河水与河底、岸壁的摩擦,流水沿弯曲段所产生的离心力。


(2)河水的动力作用①侵蚀作用A侵蚀作用的方式和基准面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下切、侧蚀和向源侵蚀三个方式。

B 河流袭夺(侵蚀力强的河流,向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掠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大量水流改流人切穿分水岭的河流,称为河流袭夺)#①袭夺点上河流发生急转弯,形成袭夺湾;#②袭夺湾附近,由于袭夺河和被夺河的河床出现高差和裂点,往往形成急流或瀑布;#③袭夺河因水量大增,加强了下切侵蚀,可形成掠水阶地或出现谷中谷现象;#④被夺河在袭夺湾以下的河段称断头河,断头河由于失去上游河段,水量减少,河床变小,与原河谷很不相称,形成宽谷小河,称之为不配称河;# ⑤ 在袭夺湾与断头河之间所残留的老河谷形态成了垭口,或称风口,它成为新的分水高地。

风口中有残留的老冲积层或阶地。

②搬运作用根据搬运作用的方式,可将被搬运的物质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推移质一滑动、滚动和跳跃的方式沿河底运移,悬移质则在水流中悬浮运移。

③堆积作用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河床坡度和流量减小而使流速变缓,或含泥沙量增加,引起搬运能力减弱,便发生了堆积作用。

(三)平原地貌及其堆积物
1 弯曲型河流①自由曲流:又称迂回河曲,一般发育在宽阔的河漫滩(河岸冲积平原)上,组成物质比较松散和厚层,这就有利于曲流河床比较自由地在谷底迂回摆动,不受河谷基岸的约束;②深切曲流:它出现在山地中,是一种深深切人基岩的河曲,又称嵌入河曲。

弯曲段河谷地貌与冲积物(P50):① 冲积物二元结构……②河漫滩相的水平分带……
2 游荡型河流概念游荡汊道是指河床中汊道密布而时分时合、汊道与汊道之间的洲滩也经常变形变位的河道。

(四)山地河流地貌及冲积物
(五)河流阶地
1 阶地的组成:阶地包括阶面、阶坡、阶地前沿、阶地后沿、阶地坡脚几个组成部分,有时阶地还有基座。

2 阶地的成因:a新构造运动是最常见的成因。

地壳上升便能是河流下切,把原有的谷底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而形成阶地;b长期的气候变化也能在沿河形成阶地;
3 阶地的类型:河流阶地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划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四种基本类型。

(六)流域和水系
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水系是指在一个流域系统内各级河流的组合系统。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1岩溶的概念:岩溶(国际上称喀斯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总称。

2岩溶发育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①岩石的成分根据岩石的组成成分,可以将可溶性岩石分为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素盐类岩石。

其溶解度一卤素盐类最高,碳酸盐类最低。

②岩石的结构一般来说,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就愈大;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的相对溶解度更大。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裂隙和孔隙度。

其中裂隙比孔隙更为重要。

(3)水的溶蚀能力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侵蚀性CO2的含量,其含量愈高,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也就愈高。

(4)水的流动性①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②地下水的流动形式;③地下水垂直分带(P68-P69):A垂直循环带 B 水平循环带C虹吸管式循环带D深部循环带
3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①气候因素气候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上。

降水量和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溶蚀作用,岩溶也愈发育;②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是裂隙发育程度、延伸方向、组合形式,以及地层构成情况和产状等起作用。

4地表岩溶地貌①溶沟和石芽溶沟和石芽是地表岩溶的最初形态。

②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指成簇突起于石灰岩山地或高原面上的溶蚀残丘,其顶部多呈尖锐或圆锥形;峰林是基部微微相连的成群簇生的石灰岩山峰,是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

孤峰是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③天生桥天生桥多系水平溶洞或暗河顶部坍塌后的残余部分。

某些裂隙经溶蚀扩大,也能形成规模较小的天生桥。

第六章海滨、湖沼地貌及其堆积物
1波浪作用的特点:
(1)深水波浪的特性(是指水深大于1/2波长的水深处的波浪。

可视其运动不受海底摩擦的影响)①深水区的波浪运动是通过水质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作圆周运动来实现的。

随时间的变化,水质点在轨道上的位相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波浪的向前传播。

波浪的传播只是波形与能量的传播,水质点仍在原地做圆周运动;②波浪在向前传播的同时,能量也向下部水层传播。

自海面向下随深度按等差级数增加,水质点运动轨道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小。

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作用已很微弱(1/2波长处仅有表层的1/24)。

(2)浅水波浪的特性(当波浪传播到海底深度小于1/2波长水深处,受海底摩擦的影响,波浪发生变形,转变为浅水波浪)①运动轨道的变形。

水质点的运动轨道由深水区的圆形轨道变为呈不对称的上凸下扁的椭圆形轨道。

自水面向下轨道半径不断减小,轨道变得愈来愈扁平,到海底,水质点仅作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形振荡运动;②波浪破碎。

愈近海岸,波动流速的不对称愈显著。

当波谷的速度赶不上波峰
的速度时,即发生波浪的翻转破碎,波峰与波谷的分离,即波浪破碎;③波浪折射。

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如波向线与等深线或岸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2海滨堆积物的一般特点:①波浪堆积物出现于海滨地带的海成阶地、海滩、砂坝、砂堤和沙嘴等地形中,包括分布于海滨地带的各种陆地基岩碎屑和松散堆积物;②波浪堆积物多系卵石、砾石和砂;具有明显的层理,层面向海的方向倾斜;具有分选性,近岸者粗,远还者细;磨圆度良好;砾石通常还具有明显的扁平度,其长轴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中轴垂直于海岸线,扁平面具有向海方向的倾斜。

第七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1冰川的概念:陆地便面大规模的冰体叫做冰川。

2冰川的形成过程——雪线与成冰作用:雪线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

只有山体高度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

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

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雪与粒雪晶粒之间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

在变质成冰过程中,总的趋向是密度不断增大,孔隙率不断降低。

一旦孔隙完全封闭成气泡,与大气不相通,则认为粒雪变成了冰川冰。

3山岳冰川堆积地形和堆积物
①表碛和内碛伴随着岩层的重力崩落以及夹带着岩块和碎屑物的雪崩和冰塌等作用,从山谷冰川上的上游滚落到冰川表面的岩块和碎屑物质,叫做表碛。

一部分表碛落于冰川的裂隙中形成了内碛。

②侧碛和中碛冰川边缘的内碛、表碛和谷壁崩落下来的重力堆积物沉积下来,在谷底边缘形成侧碛。

如果两条冰川汇合成为一条冰川,或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时,两条侧碛汇合成为一条形成中碛。

③底碛盖在谷底的堆积物。

4冰缘冻土作用
冰缘和冻土现象,是一种与土壤中水和地下水有联系的冰冻或结冰现象。

冻土作用是充填于岩石中的游离水、毛细水和溦粘着的薄膜水的一种结冰或溶解过程。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风砂侵蚀作用:①吹蚀作用风经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砂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受到侵蚀破坏的作用,称为吹蚀作用;②磨蚀作用风沙流中的砂粒对地表物质的冲击、摩擦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2风砂搬运作用:①悬移细小的砂粒,受气流紊动上升分速的作用而悬浮于空中进行搬运,称为悬移。

②跃移……③蠕移地表砂砾和细砾,当受到跃移砂粒的冲击时,获得能量,冰沿地面徐徐向前移动或滚动,砂粒和细砾的这种运动车蠕移。

3风成砂的层理(P113)
4风蚀地貌:①风蚀壁龛;②风蚀蘑菇和风蚀柱;③风蚀垄槽;④风蚀洼地;⑤风蚀谷
5风蚀地貌
新月形沙丘: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

它的两侧有两个顺风向延伸的翼角,这是从沙丘两侧绕过沙丘而形成的、垂直漩涡气流造成的。

6荒漠类型:①岩漠基岩裸露的山地或丘陵,称为岩漠。

②砾漠砾石覆盖地表而形成的荒漠,称为砾漠。

③沙漠沙漠是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荒漠。

④泥漠泥漠是干旱区粘土物质分布的地带,它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特别是在盆地中心。

7黄土
(1)定义:黄土是具有黄色色调的粉砂质松散土状风积物,形成与第四纪。

(2)成因:风成说和水成说,目前,大多数学者赞成风成说。

第九章构造地形、火山地形和堆积物
1水平岩层构造地形:这是一类岩层产状接近水平,地形表面与岩层表面基本吻合的地形。

这种地形通常是沉积的海底及湖底,由于构造上升运动浮出水面所形成的。

由于冰体融解而露出的冰积表面也属于这一类。

付出的海底、湖底和冰积面在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一种平原地形,叫做构造平原。

2地震断岩层崖及有关地形:在地震区域,由于地壳沿垂直裂隙错动发生断层崖——地震断层崖。

3断块地形:断块地形包括由断层运动形成的正地形和负地形。

断层运动引起垂直错动,是相对升高的部分称为正地形——断块山岳;相对下降的部分成为断块洼地。

常见的断块地形是地垒和地堑。

4穹窿地形:产生穹窿状地形的过程有盐丘、泥丘、岩浆侵入作用等。

这些过程是上复岩层和沉积岩层物向上穹曲,形成穹窿地形。

5准平原和夷平面的形成
准平原是一种由各种剥蚀作用形成的广大的具有微小起伏的平原。

准平原是地区性的各种剥蚀作用使地形夷平的结果。

在准平原形成之后如发生构造上升运动,可以将准平原抬高成为高原。

由于高度增大,剥蚀作用首先是河流侵蚀作用再度活跃,将准平原切割冰使其进一步破坏,已致使准平原不在是一个连续的平面,而变成一些孤立的平顶山或丘陵。

如侵蚀作用进行下去,平顶山顶部保留的一部分准平原面,也可以完全被破坏。

在地貌学中,把这种上升的准平原叫做夷平面。

名词解释
1、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做地貌学。

3、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状态而不一定侵蚀或搬运其产物的一些过程,综合
起来叫做岩石的风化作用。

4、溯源侵蚀: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加深并扩宽了河流的源头部分,使河流向上源逐渐延伸的现象。

5、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作用往往受一些坚硬的岩坎、湖面、海面、支流汇入的主流河面、人工建
坝等的影响,如果它们的位置不降低,其上游的河床一般就不会下切得比它们更低,即它们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称为侵蚀基准面。

6、滨海带:由现代海岸带、上升海岸带和下降海岸带所组成的一个古代的和现代的波浪作用地带,叫
做海滨带。

7、片蚀作用: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流水称片流。

它实质上是由无数条无固定流
路的细小股流小,沿坡受重力作用往下流动,可以带走雨滴激溅起来的泥沙,对坡面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破坏作用,即面状洗刷作用,它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8、冻土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冰冻风化、冻胀和融动引起的斜坡块体运动;是气温周年变化,使含水土
(石)反复冻结和融化,使土层裂开、扰动,变形,破坏和流动的一种复杂过程,它造成一系列冻土小地貌和次生土层构造。

9、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状态而不一定侵蚀或搬运其产物的一些过程,综合
起来叫做岩石的风化作用。

10、羊背石:冰槽谷的底部和大陆冰川的冰床上,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成的一群石质小丘,
称为羊背石。

11、地滑作用:
12、间冰期:
判断题
1、地形和新构造运动决定着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强度,一般在构造运动下降地区,剥蚀作用强烈,
堆积作用微弱或不存在。

2、侵蚀基准面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河床纵剖面的发展,当侵蚀基准面下降的时候,一般引起下游发生下
切。

3、可溶性的岩石包括硫酸盐类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和卤素盐类岩石,其中,以卤素盐类岩石的溶解度
最高,故对岩溶现象来说,卤素盐类岩石的实际意义最大。

4、冰谷的形态与一般的河谷有所不同,常呈“U”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