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
第一讲
1.犯罪学的概念,调整对象
2.犯罪学的研究意义
3.犯罪学与相近关系学科的关系
4.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5.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特别注意犯罪原因的研究
犯罪现象——发现问题,加以描述
犯罪原因——分析问题
犯罪对策——解决问题
6.犯罪学研究对刑法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对刑事诉讼法研究有什么意义?
7.我国犯罪学研究现状:
(1)犯罪学研究在我国的特点:a 有政府推动80年代初期产生大量犯罪现象(青少年犯罪),中央要求组织专家学者研究 b 从特定犯罪现象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学派上入手
(2)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的明确西方早期是法学家研究,后来犯罪学独立地位日渐明晰,在学者中增多,被归为社会学派,而在我国却没有明显定位
8.犯罪学研究方法:
问卷、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电话访谈、当面访谈、邮寄法9.犯罪学中犯罪的根源是什么?犯罪到底是指什么?犯罪的概念是什么?犯罪学与刑法学是什么关系?
10.犯罪学中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相比较,有4种学说:(1)等同说两犯罪概念一样
(2)扩大说
(3)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4)社会越轨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其他有害行为)
西方犯罪学派
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对刑法学贡献大
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对犯罪学贡献大
2.龙勃罗梭被称为“犯罪学之父”,他的理论被称为“犯罪人类学”,加罗法洛为其继承代表,菲力也有部分贡献,但被后人归为“犯罪社会学派”。
3.犯罪人类学:
(1)龙勃罗梭
a 生来犯罪,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出生时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和生理,这种人必定会构成犯罪。
b犯罪原因论:
○1人类学原因,决定犯罪人生来犯罪的人类学原因是隔代遗传,是一种返祖现象
○2自然原因,气候、年份、月份、季节、发病期等
○3社会原因,文明程度,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犯罪现象会增长
文明社会、野蛮社会犯罪类型不同
文明程度发展,犯罪现象会增长
新闻媒介、报纸等新闻媒介将犯罪现象记录,导致模仿犯罪,随着发行量的增长,更多模仿犯罪的增长,又扩大了报纸的发行生活状况,饥饿对造反的影响
酗酒
吸烟、流浪、乞讨
经济条件
宗教
家庭出身
(2)其他:
英国格林、美国胡顿
英国格林:a 假设所有人都具有犯罪素质,有些人犯罪素质强有力,犯罪并被监禁
b 犯罪人个人特征,犯罪人身体特征比一般人低劣
美国胡顿:将犯罪人隔离到独立的区域
4.犯罪生物学理论
作为生命个体来研究
人类学和生物学区别:人类学研究外部特征;生物学强调身体素质。
遗传生物学:犯罪人与人格等个人素质密切联系,而人格素质又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心理退化:犯罪家族、低能与犯罪
(2)身心条件犯罪研究
(3)孪生子犯罪研究
(4)性染色体异常犯罪研究
体质生物学:(1)内分泌异常与犯罪
(2)体型与犯罪瘦长型、斗士型、肥胖型
5.犯罪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
侧重于用犯罪心理的深层次分析解释犯罪
犯罪行为的产生于深层心理,特别是与追求快乐的本能欲望有密切关系
(2)精神病学理论变态犯罪
侧重于用精神病学说解释犯罪
精神分裂症与犯罪关系密切:a 不合群性b 受无法控制欲望的驱使,高度的冲动性,心血来潮进行冒险c具有攻击性特点,没有学会用社会许可的方式解决问题 d 缺乏罪恶感e 缺乏爱,只爱自己,不爱别人
(3)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侧重于用正常个性心理学解释犯罪
A 发展理论个人发展程度低于社会心理发展程度,心理发展不成熟
a 道德发展理论
b 人际成熟水平理论
c 人格成熟理论
B 挫折攻击理论
C 学习理论
D 理性选择理论
E 日常活动理论
(4)社会心理学理论
侧重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解释犯罪
A 不同交往理论——萨瑟兰——白领犯罪
B 中和理论——未成年人犯罪
C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直接体验学习
6.犯罪社会学理论:
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犯罪学研究中提出理论、观点的总称。
A 社会结构理论
特别是适合下层阶级的犯罪
利用社会结构,特别是下层阶级所处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来解释犯罪的犯罪社会学理论
B 社会过程理论
用社会化过程解释犯罪,认为社会化过称不良经历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a 社会控制理论(贺西)
b 社会学习理论
c 标签理论
C 社会冲突理论
以社会冲突来解释犯罪
犯罪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对社会中财富、权力的不公平划分。
7.批判犯罪学理论:
激进犯罪学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强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不公平
不再微观地寻找犯罪原因,而是宏观地寻找犯罪根源
8.作业:
见危不救、聚众淫乱是否犯罪
犯罪人本质属性
问题:
(1)犯罪人和一般人的关系?
(2)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一般属性?特殊属性(反社会性)?(3)犯罪人是否理性人?
(4)犯罪人的类型?
1.犯罪人的概念
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谴责的人。
法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现象,
虽然也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但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主要指实施犯
罪行为的自然人。
2.犯罪人与非犯罪人无本质区别。
3.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1)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者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2)犯罪人反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a 错误的信念体系
b 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c 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d 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
e 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4.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准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激情犯罪人。
加罗法洛——自然犯罪人、法定犯罪人。
其中,自然犯罪人又分为:极恶犯、激情犯、职业犯、风土犯。
犯罪被害人
1.概念:
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2.特性:
(1)被害人具有被害性。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被害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如性格等,是构成被害的倾向性)
(2)犯罪行为过程中体现出的互动性。
在一定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体现出被害人与犯罪人交互作用,被害不外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生、最终结局。
从而,互动成为被害发生的内在机制。
(3)可责性。
(被害人有一定的归责,在刑法上往往可以减轻犯罪人的过错)
3.被害人的分类:
(1)根据被害人责任的有无及其程度:
a 无责的被害人
b 有责的被害人(实施违法犯罪的被害人、实施违背道德的被害人、实施违反纪律的被害人、实施过失行为的被害人)
(2)根据被害人是否被害:
a 既然的被害人
b 潜在的被害人(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的情境,但尚未真实被害)
(3)根据被害人对被害的意愿:
a 自愿性的被害人(对于被害行为真实希望、受虐倾向)
b 被迫性的被害人
(4)根据被害人被害倾向性的有无:
a 状态性被害人
b 机会性被害人
(5)根据被害人被害的真伪:
a 真实的被害人
b 虚假的被害人
(6)根据被害人人格分类:
a 暴君性被害人(个性暴躁)
b 抑郁型被害人
c 生物生理被害人
(7)根据被害人彼此联系程度:
a 共同被害人
b 独立被害人
(8)根据被害人年龄和性别:
a 老年人被害人
b 女性被害人
(9)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
a 复合的被害人
b 单一的被害人
(10)根据致害原因分类:
a 人为环境被害人
b 技术环境被害人
c 社会环境被害人
财产犯罪
1.财产犯罪的特征:
(1)财产犯罪主要是侵害公私财产所有权的犯罪。
《财产犯罪比较研究》、《法益初论》(张明楷教授)
(2)与暴力犯罪一样,财产犯罪源于农业社会并绵延于现代。
(古老犯罪)。
经济犯罪则是工业社会后才开始大量出现的新型犯罪。
(3)与暴力犯罪一样,财产犯罪是一种与职业无关的犯罪和街头犯罪一样,其实施者一般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经济犯罪则是一种职业犯罪和办公室犯罪,是一种体面犯罪和白领犯罪,一般是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
(4)与暴力犯罪一样,财产犯罪是一种体力犯罪,当然包括一些智能犯,而经济犯罪一般是智力犯罪。
(5)财产犯罪一般是生人犯罪,即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是生人关系;暴力犯罪一般是熟人犯罪。
(6)与暴力犯罪相比,财产犯罪易感性较差。
2.我国财产犯罪的基本构成
3.财产犯罪的发生特点:
(1)大案、要案发生
(2)金融机构、富商、娱乐业服务人员、外国人、外商、华侨、出租车司机
(3)数量高档化、大宗化
(4)作案手段与形势团伙化、智能化、职业化
(5)作案人员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工人、无固定职业者、各类闲散人员,其中以男性、青少年居多。
财产犯罪低龄化、经济地位低
经济犯罪高龄化、经济地位高
(6)发案率存在城乡差距
农村财产犯罪发案率略低于城市
农村暴力犯罪发案率略高于城市
4.问题:
(1)财产犯罪的对象?
(2)如何预防和减少财产犯罪?
(3)犯罪原因?动机、价值观、贫困、机遇、财产重要性、犯罪机会。
5.对策:
(1)在保证社会具有充分活力下,尽量做到物质利益的平均分配,尽量避免贫富分化严重;在做不到平均分配下,尽量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
(2)大力发展经济,拓展就业门路,降低失业率。
(3)减少犯罪机会,提高犯罪风险,使犯罪人在物质上无所收益。
(4)有针对性矫治财产犯罪(劳动改造)
暴力犯罪
1.概念:
非法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的极端攻击性行为。
2.“自伤”、“自杀”,值得研究
虽以“自伤”、“自杀”损害自己,是将伤害他人的意图转为自己,以“自伤”、“自杀”。
与暴力犯罪密切联系。
3.暴力犯罪的分类:
(1)表达性暴力犯罪——施加暴力作为一种表达
工具性暴力犯罪——达到某种目的
(2)个人暴力——暴力犯罪来自个人
集团暴力——暴力犯罪来自集团
(3)青少年暴力犯罪
老年暴力犯罪
女性暴力犯罪
(4)预谋型暴力犯罪
激情型暴力犯罪
(5)贪利型暴力犯罪——以贪利为目的
性暴力犯罪——以性为目的
(6)政治暴力犯罪
非政治暴力犯罪
(7)严重暴力犯罪
一般暴力犯罪
(轻微暴力犯罪)
4.美国理论将暴力犯罪分为四类:
(1)合法的制裁性的理性的暴力(士兵在战场上的暴力、警察在执法中的暴力、竞技运动中的暴力)
(2)非法的制裁性的理性的暴力(丈夫对奸夫的暴力、种族暴力、对侮辱性的暴力)
(3)非法的非制裁性的理性的暴力(为获取财物在抢劫过程中的暴力,为维护犯罪迫加的暴力)
(4)非法的非制裁性的非理性的暴力(无端的突袭陌生人、暴力团伙的杀人或为寻求刺激而实施的暴力,这种暴力的发生无诱因,动机不合逻辑,实施者通常是受感情疏远和孤独的精神流浪者)
5.我国的暴力犯罪状况和特点:
从70年代起,我国暴力犯罪增多,比例上升
77—79年573起7%
?
?
?
主要表现为凶杀、抢劫、强奸、爆炸等
犯罪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犯罪人数乘以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
特点:残酷性、突发性、冒险性。
类型:杀人、伤害、强奸等传统犯罪依然存在,劫持航空器、抢劫银行、抢劫枪支等,政治性暴力犯罪出现。
杀人、强奸发案率——农村高于城市
流氓斗殴等——城市高于农村
初犯、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值得研究。
6.解释犯罪学说
(1)本能论——佛洛依德——天生具有攻击性
(2)学习理论:
a 刺激反应基础上,挫折攻击理论,攻击是后天学习,是人体对外界作出的反映。
b 模仿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时学习模仿出来的,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
行为因奖惩而得到强化,因惩罚而消失。
7.暴力犯罪的诱因
(1)不良的生活背景压抑个性,缺乏感情
(2)民事纠纷民事纠纷引起暴力犯罪40%
(3)婚恋挫折厌世、自杀、杀人(包办婚姻、一见钟情、人财两空、婚外恋等)
(4)暴力渲染
(5)被害人的触动
(6)暴力犯罪人的个性缺陷易冲动、不能抑制自己
(7)社会结构
8.暴力犯罪对策
(1)加强社会调节,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2)加强道德、法治教育
(3)解决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4)加强新闻媒介,文化市场管理,杜绝暴力渲染
(5)积极开展被害人学研究,采取必要的预防被害措施
(6)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7)对精神病患者加强治疗
(8)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付暴力
性犯罪
1.性犯罪是指与性欲的满足和性行为的进行有关的犯罪行为。
2.性犯罪人的特点:
(1)大多数犯罪人都是轻微的违法者,而不是危险的性魔鬼
(2)只有很少一部分对被害人使用暴力或者进行强迫
(3)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这些犯罪人可能重犯性方面的犯罪或者其他犯罪
(4)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性犯罪人会被诊断为病态人格者
(5)除了被判罪的强奸犯、乱伦犯,大部分性犯罪人是具有抑制的受约束的,而不是过度冲动的
(6)在被判罪的性犯罪人中,有很多人表现较低的智力,智力高于一般人
(7)大多数犯罪人很年青,19、20刚出头,年轻,50%-60%未婚3.性犯罪的种类:
(1)强奸犯罪
(2)奸淫幼女犯罪
(3)强制猥亵犯罪
(4)强制侮辱妇女犯罪
(5)猥亵儿童犯罪
(6)聚众淫乱犯罪
(7)嫖宿幼女犯罪
(8)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犯罪
(9)性病患者引诱他人卖淫、嫖娼行为
(10)组织卖淫罪、介绍卖淫罪、组织容留卖淫罪、组织淫秽表演罪4.外国性犯罪
(1)暴力强奸
(2)法定强奸
(3)诱奸
(4)私通未婚者之间发生性行为
(5)通奸至少一方为已经结婚
(6)乱伦
(7)非道德性变态行为违反道德、性变态行为
(8)露阴行为
(9)淫荡行为
(10)淫秽
(11)色情作品淫秽作品
(12)重婚行为
(13)多婚行为指有多个配偶的行为
(14)卖淫为金钱或其他利益而提供性关系的行为
(15)猥亵儿童
(16)性侵害未经对方同意
(17)窥淫行为
无被害人犯罪
1.无被害人犯罪概念:
指不道德犯罪,没有直接的被害人,但被认为是破坏道德的犯罪。
2.《论犯罪与刑罚》、《犯罪人论》、《犯罪学》、《犯罪社会学》、《西方犯罪学史》(吴宗宪)
罪刑法定主义——自由
罪刑等价主义——平等
刑法人道主义——博爱
法理学最基本问题,回答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界限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犯罪社会学现象
3.无被害人犯罪特点:
(1)一般人对于法律应当如何规定这类犯罪,如何实施这样的法律,如何惩罚这类的违法者缺乏一致的看法(复杂性)
(2)犯罪具有交换性特点,这类行为利用金钱、性等交换产品或服务的行为,例如毒品、色情作品、服务等(交换性)
(3)这种行为缺乏明显的危害性,仅仅可能对犯罪人自己有害4.无被害人犯罪通常包括:
(1)成人之间双方同意的性行为,通奸、同性恋、卖淫行为
(2)销售和阅读色情作品的行为
(3)堕胎行为
(4)吸毒,人们使用受管制的精神药物的行为
(5)赌博
(6)其他妨害治安的行为,流浪
(7)公开醉酒行为
(8)乞讨行为
以上这类犯罪有7大特点:
(1)这些犯罪的参与者往往不把自己看成犯罪人,很多其他人也不把他们看成是犯罪人
(2)这些行为的参与者都是相互同意,自愿进行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遭到强迫的犯罪被害人
(3)性行为和使用毒品行为往往有法律允许情况,很难区分它们合法与违法,例如,咖啡因
(4)非法性行为和毒品是快乐和巨额利润的来源,而它们都是将这类行为犯罪化的结果
(5)非法性行为和毒品是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目标,而且这些犯罪相互促进、交叉,例如,很多卖淫者都吸毒
(6)适用性和精神药物的法律中,充满矛盾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也充满矛盾
(7)这些行为都是卫道者进行谴责的主要对象,卫道者们认为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道德
5.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
无被害人犯罪是一种现象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立法机关在法律规范中对待社会行为的两种相反的过程,这种对立的过程在对待无被害人犯罪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犯罪化是将一些社会行为规定为犯罪的过程
非犯罪化是将一些社会行为合法化的过程
2001年4月10日,荷兰一院(即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项“安乐死”法案,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欧洲委员会非犯罪化报告认为,非犯罪化分为法律上的非犯罪化
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
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又分为完全合法并获得社会认可;国家持中立宽容立场,国家对此行为不作反应,但通过一些其他手段处理;国家不以非犯罪化对待,而是当事人自己决定。
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6.日本学者大谷石、西田、小野清一郎(a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b 立法上的非犯罪化)
林山田教授去犯罪化有五种手段:
(1)立法上的去犯罪化(除罪化)
a 单纯的去犯罪化(彻底不认为是犯罪)
b 改成民事司法的去犯罪化
c 改成行政司法的去犯罪化
(2)除刑化(不再进行犯罪处罚)
(3)缓刑暂缓宣告、暂缓执行
(4)增设追述要件
(5)不予追诉
7.将一些行为犯罪化的理由:
(1)维护社会道德
无被害人犯罪违背社会道德,伤害社会风气,引起社会危害后果
(2)遏制其他犯罪
虽不是犯罪,但引起其他犯罪,把无被害人犯罪认为其他犯罪的源头
(3)保护被害人
表面上看似无被害人,但应当认为这些犯罪人本身就是被害人,应当保护他们免受损害
(4)保护社会
可能无被害人犯罪难以确定被害人,但与人们的道德风尚普遍冲突,引起社会危害
8.将一些行为非犯罪化的理由:
(1)无被害人犯罪没有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2)法律不应干预私人道德
(3)无被害人犯罪是无控告人犯罪
(4)犯罪化只能导致更加严重的派生犯罪
(5)惩罚无被害人犯罪是对下层阶级的歧视
(6)被称为无被害人犯罪的行为属于社会问题,存在复杂的社会原因,应用社会调整手段调整(相对意志自由)
(7)惩罚无被害人犯罪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执法代价、派生的犯罪处理、警察腐败、损害公民合法权益)
犯罪原因
1.犯罪原因分为:自然、社会、文化、个体原因
2.犯罪原因结构分为犯罪内因和外因:
犯罪外因:犯罪主体以外的,一切促使犯罪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犯罪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即社会存在的种种因素。
犯罪内因:犯罪主体本身的诸种促成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
是个体的犯罪意识。
实施犯罪行为是犯罪外因和犯罪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3.犯罪自然原因
促使、引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时间与犯罪: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社会周期(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例如节假日、上下班时间、经济活动周期等)、自然周期
地理与犯罪:农村暴力犯罪多;城市财产犯罪多
(1)城乡差别: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的差别
现代城市的堕落气氛是犯罪的援手
民情风俗的差异
经济类型和发达程度的差别
(2)特殊空间:
特殊空间是指相对城乡实体而言,比较微笑,容易发生犯罪的流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如城市死角、流动空间、城乡结合部、独居住宅、商店、广场、旅馆、车站、码头、剧院等等
城市死角:具有促引、隐匿犯罪的有利环境,社会控制力不及的空间,如立交桥下、地下停车场、电梯间、转角、厕所、窄小的胡同、平民窟、公园、流动人口聚集地等
独居空间:单身一人的独居间,远离住宅群的独立住户,间隔性的独居
流动空间:商店、市场、旅馆、码头、车站、体育场所、铁路、航空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
(3)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与犯罪:
具有一定空间位臵,但非物理性空间,而是社会性原因导致的空间,如单位、社区、林区、山区、水网、边境等
刑事政策
1.刑事政策概念:
狭义:国家为打击和防止犯罪而运用刑事法律武器与犯罪作斗争的各种手段、方法和对策,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刑事立法、司法和司法机关的刑事惩罚对策,不包括社会对有关犯罪的各种其他对策,仅限于直接地以防止犯罪为目的的刑事惩罚对策。
广义:国家为打击和防止犯罪而与犯罪做斗争的各种手段、方法和对策,它不仅包括以直接以防止犯罪为目的的刑事惩罚对策,还包括能间接防止犯罪的各种社会对策。
2.刑事政策的内容:
刑事惩罚政策,社会预防政策
刑事政策应注意到犯罪是不可能被消灭的,犯罪的规律和形势,犯罪态势等
(1)刑事惩罚政策:国家机关运用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切手段、方法和对策。
(2)刑事立法对策:刑事立法的政策原则和立法实践活动
(3)刑事司法政策:揭露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追究惩罚犯罪和刑
罚的执行
(4)刑事执行政策
3.制止刑事案件应立足于:
(1)对犯罪基本原理的把握,立足于预防和减少犯罪,现阶段不能消灭犯罪,但我们对犯罪不是束手无策的
(2)结合犯罪态势对犯罪态势和社会形势的把握
4.刑事惩罚政策的实施:
(1)从重、从轻,看是否真正实现了刑事目的,既不能重刑主义,也不能宽容犯罪
(2)从宽、从严,依据社会治安情势与犯罪性质分析,不宜极端从宽或从严
5.刑事政策实施原则:
(1)刑罚个别化原则:在刑罚方法、适用、执行各个环节中,要根据犯罪者个人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使之能够适用个人具体情况而且充分发挥作用。
(2)人道主义原则:以改造罪犯、预防犯罪为目的,在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前提下,对罪犯给与适当的处罚。
(3)公平原则:对罪犯适用刑罚要公平、平等、适度。
(4)及时性原则:及时制定、修改法律,从司法方面看,要依法尽快侦破案件,审判犯罪人,执行刑罚。
6.社会预防政策:
概念:消灭和削弱形成人的消极个性引起犯罪的原因、条件和因素,从而防止和减少犯罪的社会活动。
性质:社会调整领域的专门活动,是社会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功能:更加侧重于治本。
种类:(1)一般社会预防措施
(2)专门社会预防措施
(3)个别社会预防措施(对未成年人犯罪)
原则:(1)法治原则
(2)人道主义原则
(3)调动公众参与原则
(4)具体化原则
(5)统筹协调原则
(6)科学原则
(7)动态性原则
结课作业
1.以论文形式结课
摘要,200字到300字
关键词,5个以内
字数,不少于5000字
2.题目自拟,也可老师分配
3.论文6月18日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