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预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芒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
们的不断探究,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
芒,创造出这光芒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关心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__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
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
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实施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
(2)指
名读,师作适当的鼓舞评价。
(3)全
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
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依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
(2)反应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刚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方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依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关心他们区分理解。
)
出示小练习
(1)在
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
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关心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实施了语文知识的积存与运
用。
)
(2)指
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1)指
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缘(右上局部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局部,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
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
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
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
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
识,多角度观看。
)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
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预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芒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
们的不断探究,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
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
芒,创造出这光芒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关心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__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实施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舞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依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
(2)反应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刚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方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依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关心他们区分理解。
)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关心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实施了语文知识的积存与运用。
)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缘(右上局部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局部,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看。
)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存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__省__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
我们一起去领会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历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
诗题叫《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3、释题。
“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
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相机正音,如:“岭”“此”等。
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
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看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
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如同来到了何处?你如同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
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
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认真细地观看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
)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存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上下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因)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
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
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
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
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究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预备:
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爱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
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纳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历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
(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鼓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根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
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究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答复: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
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爱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久领会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稳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着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
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奇妙的山吧!
作业:观看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看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两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