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考试
/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是成熟,
第二个关键的发展过程是学习。

成熟v.s.学习之争
认为成熟作用更大的主要代表观点——成熟优势论。

格塞尔的理论主要来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认为学习和环境作用更大的极端观点——环境决定论。

华生的一句名言。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二、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发展的时间特点——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模式——普遍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科学研究方法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既有心理学科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有发展心理学科的特殊性。

二、观察法
发展心理学家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自然观察法——在公共环境或自然环境中观察人。

三、实验法
实验法也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自我报告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采用访谈或问卷技术,向孩子或孩子的父母询问儿童的行为、情绪、信念或思维方式的特点。

把问题写在纸上,要求孩子或父母把答案写下来,是问卷;口头提问,要求被试口头回答就是访谈。

五、临床法
与访谈技术有很大关系。

研究者往往喜欢想对象提供某个任务或某种刺激,然后要求对方回答,以此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

在研究对象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接着提问第二个问题或许任务。

六、心理生理学方法
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使用效率生理学研究方法——一种测量生理反应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技术——来探索儿童的感觉、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生理基础。

七、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混合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又叫动态研究,把纵向与横向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从而解决时间方面的两难问题。

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和方法
一、现实意义
具体来讲,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四)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
第一节幼儿的感觉发展
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够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

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
3个月大时能够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2、视敏度的发展
对于所有儿童来说,保护视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其中,预防近
视更加迫切。

对于幼儿期儿童,要努力做到:(1)保证孩子看书有充分的照明(2)保证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的时候正确的姿势,(3)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的用眼(4)给孩子看的书、图画和教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5)要经常检查幼儿视力,发现视力衰退要近视治疗。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注视彩色圆盘的时间较长,注视灰色圆盘的时间较短,前者差不多是后者的2倍。

这说明,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4-8月大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橙、黄,不喜欢冷色,如蓝、紫;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

个穿红衣服学前期儿童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识别正确率最高,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是能否掌握颜色的词,将标志颜色词与相应的颜色联系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大约4岁起,能见基本的颜色与其名称联系起来。

5-7岁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

4、视觉偏好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敏度
2、听觉辨别
3、听觉定位
4、听觉偏好
三、触觉
1、触觉发生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2、触觉的发展
婴幼儿的触觉发展主要表现在触觉探索和与其他感觉的结合上。

婴儿的触觉探索有2种形式: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第二节幼儿的知觉发展
一、空间知觉(P51)
空间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凸凹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程度的知觉。

儿童深度知觉的能力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获得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吉布森等人精心设计了一个“视崖”实验,为婴儿具有深度知觉提供了佐证。

(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深度知觉,这种能力与其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尤其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幼儿已经能够分清所熟悉的物体或场地的远近高低,但是对于广阔的空间距离,还不能认识。

我国一些实验发现,3岁儿童已经能够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左右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部分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但6岁时仍有一部分儿童还不能准确的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到了11-12岁,邹侑概念请比较清楚。

在空间知觉中,掌握左右概念的水平,反映出该年龄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

3、形状知觉
对幼儿来说,不同几何形状急性辨别难度不同,由易到难分辨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梯形、菱形。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幼儿前期,主要是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

幼儿初期,已经有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一般说来,他们只懂得现在,不懂得过去和将来。

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的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使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于相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很不理解。

幼儿晚期,可以辨别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也开始辨别,也能分清上午、下午,知道星期几,知道四季,但是对于更短或更长的时间概念很难分清。

第三节幼儿的观察
一、幼儿观察的特点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往往比较模糊,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会更仔细、精确。

3、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持续性是指在观察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

幼儿园小班的男生的持续性明显低于同龄女孩,到大班后男女生的持续性明显提高,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4、观察的概括性。

5、观察的组织性。

第四节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注意重要性(先出现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家长应如何培养幼儿注意
1、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定
2、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数量
3、不要反复地向儿童提要求
4、要求、鼓励孩子做事到底,有始有终
总之,幼儿的注意需要成人来培养,对此,教师和家长都不能掉以轻心。

四、谨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儿童多动症(MBD) 又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第五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研究幼儿记忆的方法?(条件发射法、习惯化法、课题永久性法、延迟模仿法、)
1、什么叫“习惯化”?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人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注意它一段时间。

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对它注意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个现象心理
学成为“习惯化”。

2、习惯法有什么用?习惯化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和指标来了解新生儿的感知觉能力,也可以调查新生儿记忆能力——看他是否辨别刺激物的熟悉程度。

(三)婴儿的记忆
1、”客体永久性“指当知觉对象对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并不认为物体不存在了,而是相信它仍在某个地方。

三、幼儿记忆发展
(一)幼儿记忆量的发展
1、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2、记忆广度逐渐扩大
3、记忆范围不断增加
4、记忆恢复现象
(二)幼儿记忆质的变化
1、记忆态度的形成
2、记忆内容的扩大
3、记忆策略的掌握
儿童学习运用多种策略来完成记忆任务。

幼儿常用的有:
(1)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性策略
(5)提取策略。

四、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一)记得快,忘得也快
(二)记忆不精确
幼儿爱说谎?由于记忆正确性较差,加上容易受暗示,幼儿将虚构内容填补到记忆中,把主动臆断的事情当作亲身经历说去来。

这种现象常常被误以为是幼儿在说谎,这是不对的。

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对待这种现象,耐心帮助幼儿把事实弄清楚,把记忆材料与想象东西区分开来。

(三)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四)以形象记忆为主
(五)机械识记(死记硬背)多于意义识记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当孩子到了大约9~12个月时,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期思维特点处于此阶段)
由于前运算时期儿童的心理表象与直接知觉到的事物的形象的联系是如此直接、如此紧密,因而形成了这个时期思维的最显著特点自我中心。

就是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山实验(P88)------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第七节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想象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
华生:三种基本情绪---害怕(恐惧)、愤怒、爱
二、情绪情感的初步发展
5-7个月,出现惧怕,害怕大声和从高处摔下
6-8个月出现害羞,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
第三节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1、情感中的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微笑分为三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社会性微笑的总次数和比例都在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日渐社会化
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幼儿期相继出现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情感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幼儿的基本情绪的发展(看教材)
一、哭
二、笑
自发性微笑
诱发性微笑:反射性微笑、社会性微笑
三、恐惧
四、依恋
第二节幼儿气质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气质类型
(三)婴儿的气质——托马斯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根据儿童活动的活跃程度等9个维度,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容易照看型)
2、困难型(难以照看型)
3、迟缓型(缓慢发动型)
二、幼儿性格的发展
儿童性格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易受暗示
5、好冲动自制力差
二、幼儿能力结构
幼儿的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运动能力
2、操作能力
3、智力
三、幼儿智力发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四、幼儿智力的测定
(二)常见的智力测验
我国常用的量表主要由以下几种:
1、《中国比内测验》
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3、修订的《格赛尔发展程序量表》
4、修订的《丹佛小儿智能帅选测验》
5、儿童行为量表(CBCL)
6、绘人测验
第五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镜像实验(点红鼻子实验):
进一步研究发现:15个月以下的婴儿是利用动作一致性线索,而15个月以上婴儿利用面貌和其他身体特征作为自我再认的线索。

2、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研究
哈特总结了以往研究,将婴儿的自我认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5-8个月)无我状态
第二阶段:(9-12个月)初步的主题自我
第三阶段(12-15个月)主体自我发展
第四阶段(15-18个月)客体的自我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18-24个月)客体自我形成
开始使用言语表示出自我,使用代词“我“”你“区别自己和他人。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转折点,也是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我国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大概从2-3岁的时候开始出现。

第一,从轻信、依从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第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第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第四,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第六节性别化(3个性别差异)
1、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
2、男孩的视觉、平衡觉较强
3、男孩的数学能力较高
4、男孩更为好斗
5、男性在社交中更主动、更富有竞争性、
6、女性肤觉更敏感、更宜于表达害怕的体验、
第五章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可以飞为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和发展期。

二、语言发展期(论述)
从1岁半开始,儿童正式进入语言发展期,其语言发展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口头表达能力等四方面来分析。

(一)语音
4岁以后,在正确的教育和训练下,他们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只有个别幼儿对个别较难发的音,仍感到困难。

由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幼儿的语音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语音发展飞跃期为3-4岁
3、幼儿对声母和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
(二)词汇
词汇的掌握主要是语义的获得。

儿童在早期语义理解和使用中,表现出词义的扩张和缩小两方面。

词义扩张是指儿童最初使用一个词的时候,倾向于过分扩张,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意义。

同时,儿童还表现出词义缩小的倾向,即将逐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与词相结合的那个具体事物。

儿童的词汇发展表现出一些特点:
1、幼儿掌握的词汇数量增加很快。

2、幼儿掌握的词类范围,迸一步扩大。

3、幼儿掌握的
词汇内容不断丰富、加深。

三、语法
婴幼儿掌握语法结构,是有个过程的。

在这个过程中,句子结构能力的发展大致遵循以下规律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第一节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一、依恋
依恋是指更过的被用来描述婴幼儿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

二、依恋的形成与发展
强烈的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研究者认为,母—婴依恋始于出生之初,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7个月-2.5岁)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或2.5岁以后)
第二节依恋的类型
埃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
A型:焦虑-回避型表现为:婴儿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在与母亲刚分离
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B型:安全型表现是: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他们能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没有烦燥不安的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他们很容易被陌生人安慰。

C型:焦虑-反抗型(矛盾型)。

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

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第三节影响安全依恋形成的因素(案例分析)
安全的依恋的形成和不安全依恋的转变,与以下因素有关:
1、稳定的照看者
稳定的照看者是儿童形成依恋的必要条件。

通常情况下,这个主要照顾者是母亲。

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发现,母亲是婴幼儿生活的第一重要他人。

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照料者不稳定,将对儿童的依恋形成起到破坏作用。

国内外的结果都表明:照料者的稳定性是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的重要基础。

2、父母的特点
父母与孩子的依恋类型的一致性较高,子女常常表现出与父母相同的安全依恋模式。

除了养育者的依恋类型外,养育者的精神状态也对依恋形成有影响。

养育者,尤其是父母自身的特点和经历,影响依恋的安全性。

3、照看质量(照看方式和照看环境)
母亲养育行为的敏感性与婴儿的亲子依恋之间有中等强度的相关。

母亲对孩子的反应始终作出合适、积极的回应的,对孩子照顾是温柔细致的,孩子的依恋安全就比较强。

4、儿童的特点
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影响到抚养的难易程度,影响抚养者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影响到抚养质量,反过来又作用于儿童,使其依恋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此外,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生理缺陷程度,也会对依恋的发展产生影响。

以上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气质和能力以及健康程度,对于形成安全的依恋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养,当遇到孩子有消极情绪反应时,更加有耐心,更加细致的养育,对于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将很有帮助。

5、家庭环境
那些健康、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会增加儿童的依恋安全性。

稳定的家庭环境,首先是指家庭结构地完整性,当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尤其是母亲缺失,会严重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影响儿童依恋的发展。

其它,如家庭中孩子的增加等,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依恋形成。

第四节依恋的理论
1、习性学理论(生态学理论)
以鲍尔贝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

这些本能反应对于种系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奥地利科学家洛仑兹(Lorend,1937)曾用“印刻”一词来描述小动物的依恋过程。

2、精神分析理论
强调婴儿与能够满足其生物需要的对象接触时投入具有性能量“利比多”的重要性。

婴儿有吮吸的需要,这种口腔需要的满足与母亲胸脯相联系,母亲也自然成了依恋的对象。

3、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学家哈洛曾经用恒河猴做过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研究说明喂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顾者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这些刺激成为婴儿最重要最可信赖的刺激。

与此同时,婴儿便形成了对照料着的依恋。

4、认知理论
与以上理论不同,认知理论并不强调需要的动机作用。

他们认为,依恋具有认知功能。

第七章同伴关系
第一节同伴关系的性质和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案例分析)
同伴交往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等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1、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
个体把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行为作为一面镜子,从而了解自己,获得自我概念。

2、有利于儿童发展社会认知与社会技能
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社会能的、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的基础。

一方面儿童表现出社交行为;另一方面,儿童在交往中丰富自己的社交行为。

3、有利于儿童情绪社会化,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需要
幼儿的心理总是带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同伴交往提供了“去自我中心的平台。

那些支持性的同伴关系,使儿童产生积极的社会情感,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2、3-6岁个体同伴交往的进展
幼儿常见的交往有哪些?
平行游戏、联合游戏
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
第三节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案例分析)
一、儿童自身的特点
二、亲子交往
父母对于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
为孩子提供社交环境
为孩子间的接触提供便利
通过提供建议指导孩子社会交往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的影响
以上说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是有影响的。

三、教师的影响(案例分析)
教师对一个儿童的评价,会间接影响其他孩子对这个孩子的评价。

如果老师经常宠爱表扬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能受到很好的受喜爱程度,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也受到同伴的拒绝在群体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前,教师的标准非常重要。

所以教育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四玩具及电视
玩具对于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

电视节目在全球受到欢迎。

看电视使很多孩子活动范围缩小了,他们更少的和身边的同伴玩耍,更多的单向观察、学习电视节目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