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 李全生
布迪厄的 文化消费理论
皮埃尔 ·布迪厄 ( Pierre Bourdieu) 是 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社会学家 , 在国际 理论天地 社会学界广受重视 , 许多西方社会学者 对他进行重点研究 。S ·拉什曾这样说过 : “20 世 纪最近十多年社会学中最为发展的领域 , 无论是 在美国 、英国 、德国 ,还是其它国家和地区 ,无疑当 推文化社会学 , 而布迪厄是最有影响的文化社会 学家 。”(Lash , 1990 : 237) 应该说 ,布迪厄的文化社 会学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 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 《摄影术 : 普通艺术的社会作用》( 1965) ,《对艺术 的爱 : 欧洲博物馆及其公众》( 1966) ,《教育 、社会 和文化中的再生产》( 1970) 《, 区分 : 鉴赏判断的社 会批判》( 1979) 《, 艺术的规则 : 文学场的生成和结 构》( 1992) 。本文主要针对布迪厄关于文化消费的 理论进行分析 。
文化能力既然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 , 那 么它就成为人的固定财富 , 成为一个人确定的组 成部分 ,成为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 ,正如布迪厄所 谓的由“实有”变为“实存”。因而 , 文化能力与特 定的个体是紧密相连的 ,正如健康一样 ,不能通过 赠予 、买卖 、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 。布 迪厄认为文化商品会呈现出一些特征 , 这些特征 只有与文化能力相联系才能被准确地定义 。否则 , 虽然可以凭借经济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占有文化商 品 ,例如绘画收藏 ,但是由于缺乏鉴赏所需的文化 能力 ,那么这种占有是不完全的 ,不能使其文化资 本得到“显现”。在文化与艺术场域 ,行动者 (包括 生产者和消费者) 利用文化资本为武器进行斗 争 。他们的力量大小 ,获取利润的多少 ,与他们所 掌握的文化商品 、文化能力的水平是成正比的 。在 文化能力的获得过程中 , 应包括家庭中的初期教 育 。如果这种教育与社会的需要一致 ,那么便具有 积极价值 “, 可以作为已得到的时间和前期轨迹”; 如果初期教育与后期社会的要求相抵触 ,那么 ,初 期教育便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即“一种是进行具有 否定性价值的早期实施教育 (浪费时间 ,并且是双 重地浪费时间 , 因为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改正早期 实施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包亚明 , 1997 : 195) 所 以说 ,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哪一种影响更大一些 , 取 决 于 学 校 教 育 对 从 家 庭 早 期 获 得 的 “惯 习 ” ( habitus) 的褒贬态度 。惯习这一概念可谓布迪厄 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 解读这一概念是解读他的 文化消费理论的关键 。
来自社会地位高的家庭 ,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 育相一致 ,在家庭中形成的惯习在学校被肯定 ,甚 至被欣赏被效仿 , 使文化能力的获得沿着既有的 方向不断积累 。而社会地位低的家庭子女 ,其早年 惯习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 , 只能从进学校开始接 受全新教育 ,形成新的惯习 ,即一种“再社会化”的 过程 。所以 ,布迪厄称之为“双重地浪费时间”。由 此可见 ,鉴赏力的获得是不平等的 ,社会出身或社 会等级的影响是主要的 。
对于这一概念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理解 : 第一 , 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 、可 转移的禀性系统 。P ·柯尔库夫这样来解释这一定 义 :“禀性 , 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 、感觉 、 行动和思考的倾向 , 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 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 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 。持久的 ,这是因为即使这
198717布迪厄早年在阿尔及利亚从事人类学研究他的社会学概念理论方法都不时反映出人类学的影响在文化这一概念的运用上更是如此正是从广义上来定义文化布迪厄的文化商品的范畴才成为物质与精神高雅与流行的混台物在布迪厄看来文化消费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逻辑文化社会学应当确立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及其对此类商品的鉴赏赖以产生的条件同时描述出占有这些商品对象的不同条件
二
在布迪厄看来 ,文化消费的经济活动 ,具有特 殊的逻辑 , 文化社会学应当确立文化商品的消费 者及其对此类商品的鉴赏赖以产生的条件 , 同时 描述出占有这些商品对象的不同条件 。布迪厄在 这里对康德的审美思想进行了大胆地反叛 。康德 认为审美判断力就是趣味 ( taste) , 他说 :“趣味是 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 表象它的方法 ,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 。”(转引 自李泽厚 , 1979 : 372) 康德认为审美超脱了任何利 害关系 , 审美判断力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 , 或称 “和目的论的判断力”。它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 、规 律出发来判断特殊事实 ,而是从特殊的事实 、感受
一
文化消费的对象是文化商品 , 要理解文化商 品 ,先要看文化资本这一概念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 区分的四种类型资本中的一种 , 指的是那些非正 式的人际交往技巧 、习惯 、态度 、语言风格 、教育素 质品位和生活方式 。在布迪厄看来 ,文化资本可以 有三种存在形式 :“ ①具体的状态 , 以精神和身体 的持久性情的形式 ; ②客观的状态 ,以文化商品的 形式 (图片 、书籍 、词典 、工具 、机器等等) , 这些商 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 , 或是对 这些理论 、问题的批判 ,等等 ; ③体制的状态 ,以一 种客观化的形式 ,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 (就象 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 ,因为这种形式 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 , 而文化 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 。” ( 包 亚 明 , 1997 : 192 —193) 可见 , 文化商品是文化资本的第
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 , 它们也深深地 扎根在我们身上 ,并倾向于抗拒变化 ,这样就在人 的生命中显示出某种连续性 。可转移的 ,这是因为 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 (例如家庭的经 验) 在经验的其他领域 (例如职业) 也会产生效果 ; 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 。最后 ,系统 ,这是 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 。” (菲利普 、柯尔库夫 , 2000 : 36) 第二 ,惯习在潜意识 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 布迪厄说 :“惯习这一方案将 它们的特殊影响归结为这样一个事实 : 它们在意 识和语言之下 , 内省研究或者意愿控制之上发挥 作用 。”( P. Bourdieu , 1984 : 466) 第三 ,惯习还包括 了个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 , 这就造成了与现 实世界的“分离”, 因为个人知识有一种对现实世 界重构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 ,或者 不同时代的人们来说 ,知识类型是发展的 ,惯习也 不是固定不变的 。
社会 2002 ·5
·1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出发去寻觅普遍 。在他看来 ,这种能力属天赋 ,后 天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 。布迪厄不同意审美判断 的超功利说 , 更反对将文化鉴赏素质视作天然的 禀赋 。他认为 ,文化需求是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的 结果 , 一切文化实践和对文学 、绘画或音乐的偏 爱 ,都与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社会出身密切相关 。在 此 , 我们需要去理解和分析布迪厄“文化能力”的 概念 。文化能力 即 前 述的文化资本的第一种形 式 。文化能力以内在化过程为前提 ,这一过程需要 学习 , 需要时间的投入 , 这一过程不能由他人代 替 ,必须由习得者身体力行 ,代表原则在这里被排 除。
理论天地
编码 ,就会陷入声音与节奏 、色彩与线条的一片混 乱之中而感到莫名其妙 。”在这里布迪厄借用了欧 ·潘诺夫斯基的 两 个 概 念 : 第 一 水 平 和 第 二 水 平 。第一水平即对艺术品的最初领悟水平 ,这是一 个感性阶段 ,感觉或经验对鉴赏起着关键作用 ;第 二水平是进入“被体味之物的意义层面”, 在这一 水平上 , 将传统的含义与内在的本质的含义结合 起来 。例如 ,不仅指明一幅画的内容是“最后的晚 餐”, 而且将其创作方法作为特定时代 、国家和阶 级的文化资本看待 。布迪厄认为 ,特定艺术品是在 第一还是第二水平上被感觉 , 取决于消费者掌握 什么样的规则 。布迪厄自己区分了“纯粹的凝视” 和“大众审美观”,纯粹的凝视是历史的创造 ,它与 艺术生产作为独立自主领域的出现相联系 。纯粹 的凝视暗含着同看待世界的一般态度的决裂 , 这 种决裂是一种社会分隔 , 从而给定了它发挥作用 所需要的条件 。而大众审美观是以肯定艺术和生 活之间的连续性为基础的 ,以为形式要服从功能 , 反对任何一种单纯形式上的实验 。纯粹的鉴赏力 所做的是防止朴素的东西介入 , 而大众审美观需 要各种表现及惯性来指导 。“纯粹的”总与表现性 、 审美倾向相联系 ,而“大众的”总与被表现性 、道德 倾向相联系 。布迪厄认为文化商品可分两种“生产 场域”,一种是限定的“生产场域”,另一种是“大规 模的生产场域”。前者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圈内人 为主 ,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后者生产者与消费 者不同 ,消费者主要是社会大众 ;前者居于文化商 品生产的主导地位 ,并且被后者所推崇 ,但是后者 具备将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的更大空间 。
二种存在形式 。布迪厄将文化商品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 , 正统的范围 , 包括高雅音乐 、绘画 、雕刻 、文 学 、戏剧等 ; 第二 , 准正统的范围 , 包括爵士乐 、电 影 、摄影等 ;第三 ,任意的范围 ,包括时尚 、食物 、家 俱等 。布迪厄之所以作如此的区分 ,是因为他看到 了对“文化”通行理解的狭隘性 。他认为 ,应该将我 们日常理解的狭义的文化 ( Culture) 扩充到人类学 意义上的广义文化 (culture) 中去 ,将对食物的品尝 和对艺术品的欣赏一并看作文化的内容和研究对 象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 1871) 中 说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 包括知识 、信仰 、艺 术 、道德 、法律 、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 的才能和习惯 。”(转引自郑也夫 、李强 ,1987 : 117) 布迪厄早年在阿尔及利亚从事人类学研究 , 他的 社会学概念 、理论 、方法都不时反映出人类学的影 响 ,在文化这一概念的运用上 ,更是如此 。正是从 广义上来定义文化 , 布迪厄的文化商品的范畴才 成为物质与精神 、高雅与流行的混合物 。
布迪厄提出惯习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 是为了与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定划清界 限 。对于来自于外界的刺激 “, 经济人”假定是先有 一个理性算计的活动 ,然后才有行为反应 。而在布 迪厄那里 ,处于转换位置的不是理性算计 ,也不是 符号解释 ,而是惯习 。惯习不是单纯的有意识的个 人行为 , 而是包含着社会的 、历史的无意识的沉 淀 。布迪厄认为使用惯习概念的另一个理由是 : “这个概念能单独地促使我们思考并解释性情 、兴 趣 、爱好等经久不变的原因 ,而这些东西却使新边 缘主义经济学头痛不已 (许多研究消费行为的经 济学家观察到消费的结构和程度 , 并不受收入的 短期变化所影响 ,消费支出表现出了极大的惯性 , 因为他们强烈地依赖以前的消费模式) 。” (包亚 明 , 1997 : 178) 既然惯习概念对于经济行为的分析 尚且如此重要 , 那么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消费行 为研究中就更不能被忽视了 。
三
文化消费是沟通过程的一部分 , 布迪厄称之 为“破译解码活动”“, 一个观赏者缺少这种特定的
·20 ·
社会 200பைடு நூலகம் ·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欣赏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欣赏方式是与社会空 间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地位 、与不同阶级和 阶层特有的惯习紧密相关的 。在《区分》一书中 ,布 迪厄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观察 , 反映出人们的文化 消费 ,受制于不同群体和身份的惯习 。文化消费活 动在满足人们自身需求的同时 , 也满足了各自的 符号和社会需求 , 可以说文化能力的使用过程也 是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 为工人的消费活动不是游离于生产领域外的孤立 环节 , 而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力商 品 。布迪厄同样在文化消费活动中 ,发现了再生产 的阴影 ,消费者再生产自己的文化资本 ,再生产自 己的社会地位 。布迪厄认为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 分类的同时 , 也对自己进行了分类 ,“鉴赏力使对 象分类 , 也使分类者分类”。消费者区分文化商品 的过程 ,也是他们区分自身的过程 ,通过这种区分 活动 , 人们在客观阶级结构中的地位被表现出 来 。统治阶级对高雅的 、超功利的艺术品感兴趣 ,
布迪厄的 文化消费理论
皮埃尔 ·布迪厄 ( Pierre Bourdieu) 是 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社会学家 , 在国际 理论天地 社会学界广受重视 , 许多西方社会学者 对他进行重点研究 。S ·拉什曾这样说过 : “20 世 纪最近十多年社会学中最为发展的领域 , 无论是 在美国 、英国 、德国 ,还是其它国家和地区 ,无疑当 推文化社会学 , 而布迪厄是最有影响的文化社会 学家 。”(Lash , 1990 : 237) 应该说 ,布迪厄的文化社 会学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 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 《摄影术 : 普通艺术的社会作用》( 1965) ,《对艺术 的爱 : 欧洲博物馆及其公众》( 1966) ,《教育 、社会 和文化中的再生产》( 1970) 《, 区分 : 鉴赏判断的社 会批判》( 1979) 《, 艺术的规则 : 文学场的生成和结 构》( 1992) 。本文主要针对布迪厄关于文化消费的 理论进行分析 。
文化能力既然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 , 那 么它就成为人的固定财富 , 成为一个人确定的组 成部分 ,成为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 ,正如布迪厄所 谓的由“实有”变为“实存”。因而 , 文化能力与特 定的个体是紧密相连的 ,正如健康一样 ,不能通过 赠予 、买卖 、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 。布 迪厄认为文化商品会呈现出一些特征 , 这些特征 只有与文化能力相联系才能被准确地定义 。否则 , 虽然可以凭借经济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占有文化商 品 ,例如绘画收藏 ,但是由于缺乏鉴赏所需的文化 能力 ,那么这种占有是不完全的 ,不能使其文化资 本得到“显现”。在文化与艺术场域 ,行动者 (包括 生产者和消费者) 利用文化资本为武器进行斗 争 。他们的力量大小 ,获取利润的多少 ,与他们所 掌握的文化商品 、文化能力的水平是成正比的 。在 文化能力的获得过程中 , 应包括家庭中的初期教 育 。如果这种教育与社会的需要一致 ,那么便具有 积极价值 “, 可以作为已得到的时间和前期轨迹”; 如果初期教育与后期社会的要求相抵触 ,那么 ,初 期教育便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即“一种是进行具有 否定性价值的早期实施教育 (浪费时间 ,并且是双 重地浪费时间 , 因为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改正早期 实施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包亚明 , 1997 : 195) 所 以说 ,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哪一种影响更大一些 , 取 决 于 学 校 教 育 对 从 家 庭 早 期 获 得 的 “惯 习 ” ( habitus) 的褒贬态度 。惯习这一概念可谓布迪厄 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 解读这一概念是解读他的 文化消费理论的关键 。
来自社会地位高的家庭 ,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 育相一致 ,在家庭中形成的惯习在学校被肯定 ,甚 至被欣赏被效仿 , 使文化能力的获得沿着既有的 方向不断积累 。而社会地位低的家庭子女 ,其早年 惯习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 , 只能从进学校开始接 受全新教育 ,形成新的惯习 ,即一种“再社会化”的 过程 。所以 ,布迪厄称之为“双重地浪费时间”。由 此可见 ,鉴赏力的获得是不平等的 ,社会出身或社 会等级的影响是主要的 。
对于这一概念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理解 : 第一 , 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 、可 转移的禀性系统 。P ·柯尔库夫这样来解释这一定 义 :“禀性 , 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 、感觉 、 行动和思考的倾向 , 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 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 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 。持久的 ,这是因为即使这
198717布迪厄早年在阿尔及利亚从事人类学研究他的社会学概念理论方法都不时反映出人类学的影响在文化这一概念的运用上更是如此正是从广义上来定义文化布迪厄的文化商品的范畴才成为物质与精神高雅与流行的混台物在布迪厄看来文化消费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逻辑文化社会学应当确立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及其对此类商品的鉴赏赖以产生的条件同时描述出占有这些商品对象的不同条件
二
在布迪厄看来 ,文化消费的经济活动 ,具有特 殊的逻辑 , 文化社会学应当确立文化商品的消费 者及其对此类商品的鉴赏赖以产生的条件 , 同时 描述出占有这些商品对象的不同条件 。布迪厄在 这里对康德的审美思想进行了大胆地反叛 。康德 认为审美判断力就是趣味 ( taste) , 他说 :“趣味是 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 表象它的方法 ,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 。”(转引 自李泽厚 , 1979 : 372) 康德认为审美超脱了任何利 害关系 , 审美判断力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 , 或称 “和目的论的判断力”。它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 、规 律出发来判断特殊事实 ,而是从特殊的事实 、感受
一
文化消费的对象是文化商品 , 要理解文化商 品 ,先要看文化资本这一概念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 区分的四种类型资本中的一种 , 指的是那些非正 式的人际交往技巧 、习惯 、态度 、语言风格 、教育素 质品位和生活方式 。在布迪厄看来 ,文化资本可以 有三种存在形式 :“ ①具体的状态 , 以精神和身体 的持久性情的形式 ; ②客观的状态 ,以文化商品的 形式 (图片 、书籍 、词典 、工具 、机器等等) , 这些商 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 , 或是对 这些理论 、问题的批判 ,等等 ; ③体制的状态 ,以一 种客观化的形式 ,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 (就象 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 ,因为这种形式 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 , 而文化 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 。” ( 包 亚 明 , 1997 : 192 —193) 可见 , 文化商品是文化资本的第
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 , 它们也深深地 扎根在我们身上 ,并倾向于抗拒变化 ,这样就在人 的生命中显示出某种连续性 。可转移的 ,这是因为 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 (例如家庭的经 验) 在经验的其他领域 (例如职业) 也会产生效果 ; 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 。最后 ,系统 ,这是 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 。” (菲利普 、柯尔库夫 , 2000 : 36) 第二 ,惯习在潜意识 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 布迪厄说 :“惯习这一方案将 它们的特殊影响归结为这样一个事实 : 它们在意 识和语言之下 , 内省研究或者意愿控制之上发挥 作用 。”( P. Bourdieu , 1984 : 466) 第三 ,惯习还包括 了个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 , 这就造成了与现 实世界的“分离”, 因为个人知识有一种对现实世 界重构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 ,或者 不同时代的人们来说 ,知识类型是发展的 ,惯习也 不是固定不变的 。
社会 2002 ·5
·1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出发去寻觅普遍 。在他看来 ,这种能力属天赋 ,后 天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 。布迪厄不同意审美判断 的超功利说 , 更反对将文化鉴赏素质视作天然的 禀赋 。他认为 ,文化需求是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的 结果 , 一切文化实践和对文学 、绘画或音乐的偏 爱 ,都与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社会出身密切相关 。在 此 , 我们需要去理解和分析布迪厄“文化能力”的 概念 。文化能力 即 前 述的文化资本的第一种形 式 。文化能力以内在化过程为前提 ,这一过程需要 学习 , 需要时间的投入 , 这一过程不能由他人代 替 ,必须由习得者身体力行 ,代表原则在这里被排 除。
理论天地
编码 ,就会陷入声音与节奏 、色彩与线条的一片混 乱之中而感到莫名其妙 。”在这里布迪厄借用了欧 ·潘诺夫斯基的 两 个 概 念 : 第 一 水 平 和 第 二 水 平 。第一水平即对艺术品的最初领悟水平 ,这是一 个感性阶段 ,感觉或经验对鉴赏起着关键作用 ;第 二水平是进入“被体味之物的意义层面”, 在这一 水平上 , 将传统的含义与内在的本质的含义结合 起来 。例如 ,不仅指明一幅画的内容是“最后的晚 餐”, 而且将其创作方法作为特定时代 、国家和阶 级的文化资本看待 。布迪厄认为 ,特定艺术品是在 第一还是第二水平上被感觉 , 取决于消费者掌握 什么样的规则 。布迪厄自己区分了“纯粹的凝视” 和“大众审美观”,纯粹的凝视是历史的创造 ,它与 艺术生产作为独立自主领域的出现相联系 。纯粹 的凝视暗含着同看待世界的一般态度的决裂 , 这 种决裂是一种社会分隔 , 从而给定了它发挥作用 所需要的条件 。而大众审美观是以肯定艺术和生 活之间的连续性为基础的 ,以为形式要服从功能 , 反对任何一种单纯形式上的实验 。纯粹的鉴赏力 所做的是防止朴素的东西介入 , 而大众审美观需 要各种表现及惯性来指导 。“纯粹的”总与表现性 、 审美倾向相联系 ,而“大众的”总与被表现性 、道德 倾向相联系 。布迪厄认为文化商品可分两种“生产 场域”,一种是限定的“生产场域”,另一种是“大规 模的生产场域”。前者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圈内人 为主 ,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后者生产者与消费 者不同 ,消费者主要是社会大众 ;前者居于文化商 品生产的主导地位 ,并且被后者所推崇 ,但是后者 具备将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的更大空间 。
二种存在形式 。布迪厄将文化商品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 , 正统的范围 , 包括高雅音乐 、绘画 、雕刻 、文 学 、戏剧等 ; 第二 , 准正统的范围 , 包括爵士乐 、电 影 、摄影等 ;第三 ,任意的范围 ,包括时尚 、食物 、家 俱等 。布迪厄之所以作如此的区分 ,是因为他看到 了对“文化”通行理解的狭隘性 。他认为 ,应该将我 们日常理解的狭义的文化 ( Culture) 扩充到人类学 意义上的广义文化 (culture) 中去 ,将对食物的品尝 和对艺术品的欣赏一并看作文化的内容和研究对 象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 1871) 中 说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 包括知识 、信仰 、艺 术 、道德 、法律 、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 的才能和习惯 。”(转引自郑也夫 、李强 ,1987 : 117) 布迪厄早年在阿尔及利亚从事人类学研究 , 他的 社会学概念 、理论 、方法都不时反映出人类学的影 响 ,在文化这一概念的运用上 ,更是如此 。正是从 广义上来定义文化 , 布迪厄的文化商品的范畴才 成为物质与精神 、高雅与流行的混合物 。
布迪厄提出惯习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 是为了与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定划清界 限 。对于来自于外界的刺激 “, 经济人”假定是先有 一个理性算计的活动 ,然后才有行为反应 。而在布 迪厄那里 ,处于转换位置的不是理性算计 ,也不是 符号解释 ,而是惯习 。惯习不是单纯的有意识的个 人行为 , 而是包含着社会的 、历史的无意识的沉 淀 。布迪厄认为使用惯习概念的另一个理由是 : “这个概念能单独地促使我们思考并解释性情 、兴 趣 、爱好等经久不变的原因 ,而这些东西却使新边 缘主义经济学头痛不已 (许多研究消费行为的经 济学家观察到消费的结构和程度 , 并不受收入的 短期变化所影响 ,消费支出表现出了极大的惯性 , 因为他们强烈地依赖以前的消费模式) 。” (包亚 明 , 1997 : 178) 既然惯习概念对于经济行为的分析 尚且如此重要 , 那么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消费行 为研究中就更不能被忽视了 。
三
文化消费是沟通过程的一部分 , 布迪厄称之 为“破译解码活动”“, 一个观赏者缺少这种特定的
·20 ·
社会 200பைடு நூலகம் ·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欣赏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欣赏方式是与社会空 间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地位 、与不同阶级和 阶层特有的惯习紧密相关的 。在《区分》一书中 ,布 迪厄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观察 , 反映出人们的文化 消费 ,受制于不同群体和身份的惯习 。文化消费活 动在满足人们自身需求的同时 , 也满足了各自的 符号和社会需求 , 可以说文化能力的使用过程也 是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 为工人的消费活动不是游离于生产领域外的孤立 环节 , 而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力商 品 。布迪厄同样在文化消费活动中 ,发现了再生产 的阴影 ,消费者再生产自己的文化资本 ,再生产自 己的社会地位 。布迪厄认为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 分类的同时 , 也对自己进行了分类 ,“鉴赏力使对 象分类 , 也使分类者分类”。消费者区分文化商品 的过程 ,也是他们区分自身的过程 ,通过这种区分 活动 , 人们在客观阶级结构中的地位被表现出 来 。统治阶级对高雅的 、超功利的艺术品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