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春》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春》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精
第一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春》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春》
教材分析: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清新优美、口语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
不知不觉,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的春天。
对于我们家乡的春天,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对家乡春天的感受。
)同学们的描述,使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
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去欣赏春天之美。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
(多媒体出示字词图片。
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水涨zhǎng起来
散sà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â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
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
(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2.学生可能回答:(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早春刚发芽的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写早春的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
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多媒体显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
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
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
(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如: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
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闹”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3)写野花,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
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
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
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
“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
“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树木、小草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
小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春》的语言就简朴生动,秀雅清新。
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板书:——美在语言)2.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呢?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朱自清除了是散文
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
(多媒体显示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
《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
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早春野景”就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所以说《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情感写照。
(板书:——美在情感)
五、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
《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动人心弦。
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些名篇,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附板书:
景物
春
美在语言朱自清
情感
第二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精《繁星》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
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
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
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
星也在动。
”(此题如 2 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
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
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
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
19日巴金抵达巴黎。
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有一夜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篇:七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定稿]
5《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陈太丘与友期》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4.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元芳所具有的品质。
两课时
1、创设情境法:
体现这一教法的有两处:一是引导学生举出几个关于聪颖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通过反复朗读特别是名家朗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2、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表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
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
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
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诵读,初步感受文章】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及提示,能够初步翻译文章】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 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
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理解“乐”“大笑乐”的意义及深刻含义】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大笑乐。
4.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
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
(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
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
“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5.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
(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
)(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
6.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
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用盐更加形似。
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7.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
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五、拓展积淀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积累咏雪名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1.文中的家庭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氛,让我们也参加进去,看看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比喻来形容雪?
析:羽毛、棉花、蒲公英、梨花……
2.古人咏雪的诗句也有很多,你能记起哪些?(PPT展示,学生回答后齐读一遍)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六、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有“咏絮才”美誉的谢道韫,也感受到了东晋士人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雅趣;更让老师高兴地看到了你们的智慧在眼中闪现。
现在我想把冰心的一首小诗送给你们,希望你们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睿智的少年!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冰心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句子。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加入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叙述事件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两答——兄子——撒盐空中
赞誉谢道韫才气兄女——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借助注释和作简单翻译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书习惯。
】
1.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不(fou)
3.学生自由朗读
4.齐读
5.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作简单翻译。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借助注释和作简单翻译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书习惯。
对于刚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他们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1.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