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达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用(+)RNA表示。
如图表示冠状病毒的增殖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自身含有逆转录酶
B.病毒RNA复制时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病毒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
D.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病毒所需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A、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由于图示没有体现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过程,所以不能说明冠状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RNA复制时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内合成,B正确;
C、根据图示,病毒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病毒蛋白,C正确;
D、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病毒所需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2.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B.人类干细胞分化使该组织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癌细胞,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D.若培育过程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
【答案】A
【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
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详解: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细胞癌变是细胞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明确全能性是以形成完整的个体为标志的,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如图为ATP的分子结构构图,A、B、C表示相应的结构,①、②表示化学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腺嘌呤,B表示腺苷
B.化学键①与化学键②的稳定性相同
C.化学键②的形成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化学能
D.化学键②中能量的释放往往与吸能反应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B表示一磷酸腺苷,又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C表示三磷酸腺苷(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①②表示高能磷酸键,其中②很容易断裂与重新合成。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腺苷,B表示一磷酸腺苷,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化学键①比化学键②的稳定性高,B错误;
C、化学键②的形成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化学能或光能,C错误;
D、化学键②中能量的释放后用于各项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因此往往与吸能反应相关联,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分子结构,判断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明确两个高能磷酸键中只有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新合成。
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发现一个家族中出现下图所示的患病情况,于是该小组对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以及该家族不同成员的基因组成进行分析。
下列是小组成员甲、乙、丙、丁的分析,其中正
确的是()
A.甲: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2和Ⅱ-3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
B.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 为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丙:所有的患病个体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但不能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D.丁:若Ⅰ-2、Ⅱ-3的某染色体缺失,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可知,Ⅰ-3和Ⅰ-4正常,Ⅱ-3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Ⅰ-2患病,则Ⅱ-1应患病,但Ⅱ-1正常,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
A、根据Ⅰ-3和Ⅰ-4正常,Ⅱ-3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母亲患病,儿子应患病,根据Ⅰ-2患病,但Ⅱ-1正常,可知该病不属于伴X 隐性遗传,B错误;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有患病个体均为隐性纯合子,C错误;
D、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D正确。
故选D。
5.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科研人员获得了如表所示实验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甲组乙组丙组
2,4-D 浓度(mol/L)10-1010-50
生根数目(条)43 8 22
A.本实验还可以利用根的总长度作为检测指标
B.若欲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10-10到10-5之间设置浓度梯度实验
C.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
D.该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的2,4-D促进插枝生根,高浓度的2,4-D抑制插枝生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可以用生根数或根的总长度作为检测指标,A正确;
B、与浓度为0时比较,2,4-D 浓度为10-5mol/L时,对生根表现为抑制,为10-10mol/L时,对生根表现为促进,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0到10-10之间设置浓度梯度实验,B错误;
C、该实验自变量为2,4-D 浓度,时间为无关变量,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C正确;
D、该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的2,4-D促进插枝生根,高浓度的2,4-D抑制插枝生根,D正确。
故选B。
6.某高等雄性动物(2n=6、XY型)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表示其体内某细胞分裂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6条染色体
B.该细胞中染色体①、②分别为性染色体X、Y
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基因型为aBX、aBX A、AbY、bY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变异的情况,首先需要根据图示判断细胞的分裂方式,由于存在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现象,所以推测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示显示了A/a、B/b的位置关系,可以发现其中一个A基因所在的片段易位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该过程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详解】
A、该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应该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题干表示,该动物为雄性,其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X和Y虽然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形态和大小并不相同,所以可以判定中间的一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①、②的形态相同,应该为常染色体,B错误;
C、由于在图示中其中一个A基因发生了易位,因此存在染色体变异,但基因型依然为AAaaBBbb,所以细胞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图中已经显示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情况,该细胞后续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已定,为aBX、aBX A、AbY、bY,D正确;
故选D。
7.下图是某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B.桑树可以利用沼渣中有机物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
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桑树同化的能量
D.水生植物和桑树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详解】
A、图中包含生态系统的四种组分,体现了四种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错误;
B、桑树属于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无法利用沼渣中的有机物的能量,B错误;
C、蚕沙的能量并不属于蚕,而是属于上一营养级桑树同化的能量,C正确;
D、图中显示除了水生植物和桑树固定的太阳能,还有人工投入的饲料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蚕沙中的能量来源,其属于粪便中能量,因此不是属于蚕的同化量,而应该算作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同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但有人为参与的情况下必须要加上现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8.如图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个物种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则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
A.捕食B.竞争
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据此答题。
【详解】
由图可知: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B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葡萄酒、葡萄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葡萄酒、葡萄醋和腐乳制作的全过程中,都要严格灭菌
B.葡萄酒、葡萄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18-25℃、30-35℃
C.腐乳制作过程中,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20%左右
D.泡菜制作过程中易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作葡萄酒所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的最适宜温度是20℃左右;制作葡萄醋所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的最适宜温度是30~35℃;制作泡菜所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最适宜温度是28~30℃;制作腐乳所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是毛霉,毛霉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15~18℃。
【详解】
A、在家庭制作葡萄酒、葡萄醋和腐乳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A错误;
B、果酒的适宜发酵温度是18-25℃;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35℃,B正确;
C、腐乳制作过程中,卤汤中的酒的含量在12%左右,C错误;
D、泡菜制作过程中易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当人体摄入量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为亚硝胺,后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D错误。
故选B。
10.以下关于利用酵母菌进行的相关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差速离心:细胞中细胞器的分离
B.模型构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单因子对照实验:呼吸方式判断
D.同位素标记:出芽生殖时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3、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详解】
A、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A正确;
B、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采用了数学模型构建法,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采用单因子对照实验法,C正确;
D、可用荧光标记法标记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实验方法,对教材基础实验需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需要平常对实验细节加以积累。
11.当人体注射了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
C.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A. 在特异性免疫发生的时都有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不符合题意;B. 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在疫苗注射后会发生,B不符合题意;C. 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只有抗原的特点没有侵染细胞的特点,故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不会发生,C符合题意;D. 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会在体内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
对此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与激素可以为同一种物质
B.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很低
C.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D.由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激素、递质三者的区别
(1)从概念上看:动物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进入血液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而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与神经细胞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2)从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激素的种类有:蛋白质类(生长激素、胰岛素)、多肽类(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固醇类(性激素、孕激素)。
递质成分复杂,既有大分子,又有小分子,具体种类有多少至今没有完全搞清。
(3)从来源上看: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内分泌腺的分泌物;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
(4)从作用、功能上看:酶是生物的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极易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
激素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一般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对细胞起调节作用。
一种激素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的作用广泛而多样,有时还能影响某种酶的合成及其活性。
递质只与兴奋传导有关。
激素和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即分解,酶可以反复多次利用。
(5)从产生上看:只要是活细胞就可以产生酶,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可以产生酶,而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
产生递质的细胞也能产生酶,除下丘脑外神经细胞不能产生激素
【详解】
A、神质递质与激素可以为同一种物质,如题干中涉及的去甲肾上腺素,A正确;
B、微量和高效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B正确;
C、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正确。
13.人体蛋白质被水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水解只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
B.该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
C.该过程为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
D.可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代表酶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小量或产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4、分析题图: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匹配关系,当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后,便启动酶催化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结束后,酶分子的数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详解】
A、蛋白质的水解可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也可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
B、题图中蛋白酶的活性部位与蛋白质结合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形变,催化反应完成后蛋白酶的空间结构又可恢复,即酶在催化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B正确;
C、该蛋白质的水解反应不能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TP,用于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C 错误;
D、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可代表酶促反应的速率,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不能代表酶活性,D错误。
故选B。
14.最早被发现的细胞器是1769年科学家在草履虫细胞内观察到的颗粒样结构——刺丝泡。
当草履虫受到外界刺激时,刺丝泡尖端的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随后刺丝泡发射至体外抵御捕食者。
下列有关说法不.
正确
..的是()
A.刺丝泡膜与细胞膜、线粒体膜的成分基本一致
B.刺丝泡中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
C.草履虫是原生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D.刺丝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主要差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或者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比较低等的真核生物。
【详解】
A、细胞内观察到的颗粒样结构—刺丝泡,刺丝泡膜与细胞膜、线粒体膜的成分基本一致,都是单位膜,A 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刺丝泡中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B正确;
C、草履虫是原生生物,属于比较原始的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
D、膜融合是膜流动性的体现,D正确。
故选C。
15.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24%,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甲乙丙丁戊
能量1.56 2.84 3.3 4.48 5.54
A.表中所示的能量总和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土壤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铬,则甲生物比乙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铬含量低
C.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4%
D.该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循环,碳元素在各种群间循环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3%~24%以及表格中的数据,可写出相应的食物网:。
【详解】
A、表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含量逐渐升高,若土壤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铬,则甲生物比乙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铬含量高,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同化总量是2.8+3.1=21.1,第三营养级同化总量是1.56,故第二营养级与第三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1.1×34%=6.4%,C正确;
D、该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循环,碳元素在各种群间循环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错误。
故选C。
16.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
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
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实验操作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
外周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
外周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背根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
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腹根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沿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详解】
A、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
B、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错误;
C、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C错误;
D、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能否依据解剖结构和实验提供的相应的生理现象,通过推理得出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的生理功能。
首先要能读懂示意图,了解“向中段和外周段”的涵义,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7.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这3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
下图表示以该植物为亲本进行的育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有4种
B.个体Ⅰ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C.个体Ⅱ中重组类型占9/16
D.若要尽快获得基因型为aaBBCC的纯种,则应采用图中A→B→C过程进行育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B表示花药离体培养,D表示受精作用,E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C表示用秋水仙素进行人工诱导。
【详解】
A、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这3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类型为ABC、AbC、aBC、abC,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有ABC、AbC、aBC、abC共4种,A正确;
B、个体Ⅰ是单倍体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C∶AbC∶aBC∶abC=1∶1∶1∶1,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9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为A-B-CC,占3/4×3/4=9/16,所以Ⅱ中重组类型占1-9/16=7/16,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