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二)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

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①体现了对黄金(Gold)的追求;②体现了传播上帝(God)福音的动机;④体现了荣誉(Glory),③不包括在三个“G”之内。

2.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和西班牙王室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自任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国王。这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本质在于

( )

A.发财致富B.传播宗教 C.殖民掠夺D.海洋探险

答案 C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在东方开疆拓土”“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国王”可以判断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本质和真正意图是殖民掠夺。

3.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l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法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海上殖民霸权的演变。注意时间为17世纪,此时荷兰获取海上殖民霸权,称为“海上的马车夫”。西班牙为16世纪中期;英国为18世纪。

4.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答案 C

解析工厂的分布由沿着河岸到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的变化,说明了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5.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反映了当时美国

( )

①新能源的开发成为重要产业②重工业地位上升

③内燃机广泛应用④成为最大石油输出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美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故排除④。

6.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答案 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A项。

7.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答案 C

解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8.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外资企业出现B.洋务运动兴起

C.工人运动高涨D.实业救国热潮

答案 D

解析关键是找到题中的题眼:“民国初期”“必需之国货”这是那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救国热潮的直接证据。

9.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

答案 C

解析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10.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 D

解析1927~1936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1.“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

A.1924~1937年B.1937~1945年

C.1945~1949年D.1949~1956年

答案 C

解析“工厂死在接收上”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接收机会中饱私囊,“发行发到天文上”指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故C项符合题意。

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13.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纸”信息量大,内容多,博古通今,符合这些特点的只有报纸。

14.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

A.杂剧B.京剧C.电影D.电视

答案 C

解析这是对电影的形象描述。

1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材料表明近代交通工具对社会文明的重要影响,从“乘客不分男女座”可以看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