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提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当我们对这位年轻特级教师的创造力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
业余时间,我走进名师的家常课,从学好教材的原点开始,审视窦桂梅的教改主张。
《黄河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文章介绍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情况,对化石的形成缘起进行了推想,并交待了发现化石的经过。
很明显,这不是一篇文学味很浓的课文,但窦老师把它处理得很语文。
她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这一设计出人意料地朴素。
她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展开,没有补充其他资料,只借助一台幻灯机打出几个问题、一幅静止的图片,照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不能不令人佩服。
首先研究推想。
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窦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我们这些小科学家,一会儿要进行想象和推想,你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往日调皮的孩子在窦老师的课堂上都变得特别懂事:要特别认真,我会做到细心,仔细观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遇到难题决不退缩。
听听,五年级的孩子说得多好啊!本该教师强调的学习态度变成了小科学家们的自律。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角色转换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推想,孩子们真正在课文中走了一趟。
接下去,窦老师领着孩子们进行假想:现在你不是科学家了,而是个小作家。
听了科学家的推理假想之后,要是让你写的话,你会怎
样写?你非得停留在课文作者的那种写法上吗?学生兴奋地跃跃欲试,提出了几种调整文章结构的方案。
教师没有提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没有提什么续写、扩写、改写,但是,学生却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因为作家的角色让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
这样,从内容到形式,从态度到知识,学生在科学家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切换中经历了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
如果仅仅有这些,这堂课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在学生说出了调整文章结构的几种方法之后,窦老师提示:从内容上考虑,有没有创新的想法?一一假想在这里又插上了翅膀。
开始,学生一时之间似乎还没回过神来,她就进一步启发:假如我也是作家的话,我就想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作者。
例如,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学生开始渐入佳境:也可能是两群大象争夺领地,一方追逐另一方,不小心陷进去了。
教师乘机扩大战果: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
这就给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呢?小组合作,大胆创编!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两头公象争夺地盘时被对方咬掉的,母象救公象时用鼻子牢牢地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劲拉断了。
就这样,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的理解很到位,思路通畅开阔,想象丰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同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圈可点的细节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
比如,教师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你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我们就来读出属于lsquo;自己的滋味rsquo;好不好?比如,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你们看我刚才提问题的时候,从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
多问几个lsquo;为什么rsquo;,这
是学习的科学态度。
再比如,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交际技巧:你得评价呀,说说人家答得怎么样?握握手,说声谢谢。
窦桂梅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于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
是啊,这堂朴素的公开课之所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不仅在于匠心独运的,而且在于精心打造之后自然流露出的细节之美。
启示之二:高明的营养师
人们说起理想的教材处理方式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句话一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不是一无是处,用教材教也有道理。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材通常是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
那么,对于什么样的课文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什么样的课文教师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