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山西的玉米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民俗:山西的玉米种植
玉米,又叫玉茭、玉蜀黍、御麦、苞米等名称。玉米原产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一带。当地古代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已有7000年的历史。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最早记载玉米的地方志是明正德年间(1511年)的《颍州志》,颍州在安徽省北部,由此可见,玉米最早在安徽种植,当时称玉米为“珍珠秫”。到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河南《襄城县志》也记载了当地种植玉米,称为“玉麦”。又过了9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甘肃《平凉府志》也记载了当地种植玉米的情况,称玉米为番麦、西天麦。俟后,田艺衡著的《留青日札》(1573年)和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都对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说明玉米引入中国大陆后在农业生产上很快显出了优势,各地也纷纷引种种植,迅速推广开来。到了清代,玉米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大面积栽培种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就记载说:“玉麦,陕、蜀、湖皆曰苞谷,山氓持之为命。”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3种:其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引种到中国西北地区;其二为先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度、缅甸引种到中国的西南地区;其三说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在葡萄牙人或菲律宾等地经商的中国人经海路传到中国。多数学者认为,陆路传入的可能性大,传播方式先边疆,后内陆;先丘陵,后平原。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收集并保存玉米品种资源12000余份,主要分为硬粒型和马齿型两大类型。此外,还有3种类型,即糯玉米型、甜玉米型、爆粒玉米型。这3种类型产量不高,种植面积也不大。
山西种植玉米有记载的时间是从清朝康熙时开始的,道光6年的《太原县志》有种植玉米的记载;光绪18年的《长治县志》也有:“御麦,今潞属广植,每灶必需,以饼与粥糜同煮,谓之疙瘩”的记载。解放前,主要以硬粒型的农家种为主。1931年,由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铭贤学校从英国引入的马齿型玉米“金皇后”,由于产量高,
品质相对优良,很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开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农家种的产量较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生产上主要推广从苏联引入的双交种维尔42、维尔156等品种,使产量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玉米大斑病危害很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推广我国自己培育的单交种以及我省新培育的系列杂交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