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答题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答题模板
一、理解品析重要词语
答题公式:本义+语境义+作用
答题模板:
1. 词语的含义:“××”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2. 代词的指代义:“××”一词指代……,表示……。

3.词语的作用:“××”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二、理解赏析重要句子
答题公式:句子内容/写作手法/句式/关键词+作用+情感
答题模板:
1. 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了……的道理(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 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 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5. 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6. 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一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音韵美,写出了……。

三、分析段落作用
答题公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
知识链接:
结构上:
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设置悬念等。

2.中间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渲染了……氛围等。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等。

内容上:
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答题模板:内容上……(作用),结构上……(作用)。

四、分析作品人物形象
答题公式:人物+事件+性格品质
答题模板:
1.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2. 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3.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五、辨析描写方法及作用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具体描写内容/事件+作用
答题模板: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3.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
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5.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的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使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如地点、天气、景色、气候、季节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主题。

六、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答题公式:本文记叙了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答题模板:本文记叙(描写)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七、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公式:手法+内容分析+作用+情感。

答题模板: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2.拟人:作者把××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活泼地描绘出……。

3.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5.排比: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优美,富有气势;抒发……的强烈感情(使……观点更鲜明)。

6.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

7.反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8.引用: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八、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答题公式:方式+内容分析+作用+情感。

知识链接:
1.记叙: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①描绘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5.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模板:本文/本段/本句记叙(描写、议论、抒发、说明)了……,对/使/交代/揭示……,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九、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公式:手法+内容分析+作用+情感。

答题模板:
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地描写刻画,
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人、事、景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4.夸张、讽刺: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5.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6.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7.托物言志: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

8.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9.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10.画龙点睛:点明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画龙点睛通常在文章关键处,卒章显志则只在文章结尾。


11.直抒胸臆: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3.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14.虚实相生: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十、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公式:表层义+深层义+内容分析+作用+情感。

知识链接:
标题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内容。

2. 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

3. 交代行文线索。

4. 具有象征意义。

5.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答题模板:文题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十一、叙述人称和作用
答题公式:人称+内容分析+作用+情感。

知识链接: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描述。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展开描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

3.第三人称: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答题模板:运用第……人称,以……展开描述,……(作用)。

十二、拓展开放探究类
答题公式:内容分析+作用+情感。

知识链接:
1.感悟启示题。

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

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启示即可。

2.理解评价题。

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句、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

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

3.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

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答题模板:
1.感悟启示题。

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②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
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2.理解评价题。

①先用一句话概括看法;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3.联想想象题(含故事)。

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